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远洋渔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2018-08-06高小玲张效莉
高小玲,龚 玲,张效莉
(1.上海海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1306;2.上海海洋大学 海洋经济研究中心,上海 201306)
引 言
远洋渔业是建设“海洋强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粮食安全和居民饮食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远洋渔业也是合理开发利用国际海洋渔业资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海外利益、争取国际份额的重要手段。我国远洋渔业起步于1985年,1985年3月10日13艘远洋渔船组成中国第一支远洋渔业船队,从福建马尾港启航赴西非海域从事渔业生产。远洋渔业发展初期,国有渔业企业是先行者和主力军,1993年5月,福州市远洋渔业公司与印尼财源帝集团首开远洋渔业合作,组织福建省连江县10艘木质渔船走出国门,拉开了中国民营远洋渔业发展的帷幕,民营企业快速崛起为我国远洋渔业的主角。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拥有作业门类齐全的远洋渔业船队,建设形成了浙江舟山和山东荣成两大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远洋渔船作业海域遍及42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和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公海及南极海域,我国已成为世界海洋渔业大国,船数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远洋渔业发展的国际趋势是实现可持续渔业,减轻栖息场退化,保护生物多样性,这是世界粮农组织“蓝色增长倡议”的重点,也是各国融入国际渔业事务、拓展渔业发展外部空间、确保远洋渔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由此,我国提升远洋渔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建设负责任远洋渔业强国具有全球意义。当代国际分工的边界是价值链,远洋渔业具有天然全球性,该产业中的行动者主要利用公海和他国专属经济区渔业资源,来满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争取发展空间和权益,受国际渔业公约或者海外区域管理组织规则调节。因此,远洋渔业产业价值链本质上是全球价值链,远洋渔业产业竞争力分析应该置于全球价值链背景中。
远洋渔业国际竞争力本质上体现,一国远洋渔业以相对于他国的更高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或购买者需求的更多产品,持续地获得盈利,并在全球负责任地行动、规范有序发展的能力。对于产业国际竞争能力的测度,现有文献主要采用两类“硬指标”,一是以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的生产率指标,一是基于贸易流量的测度指标,包括比较优势指标和竞争优势指标等。我国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主要停留在农产品维度,相应竞争力的评价也大多是通过贸易流量指标,如王永德(2009)[1]、丁家云等 (2016)[2],蔡鑫等(2018)[3]等的研究,其中蔡鑫等(2018)构建了RSCA指数来评估我国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过,采用“硬指标”有效评价的前提是数据从各国的统计资料或国际统计资料中的可获得性和可比性。另外,硬指标评价的是静态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事后评价,即针对的是现有最终产品、中间产品或半成品的竞争力。然而,产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长期保持,同时也是变动的,发展中国家产业通过提高产业素质、不断技术升级,可以突破以往国际分工限制,在一些产业中取得竞争优势。这时产业中“软指标”的表现对于加强一国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更具意义。
产业国际竞争力“软指标”体系设计中,Porter-Dunning模型被认为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框架。Porter教授在《竞争优势》中提出了价值链理论,并在后来发展建立的国家竞争优势钻石理论是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根据国家钻石理论,一个国家的特定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优势取决于“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相关及支持性产业,企业策略及结构与竞争者”四个内生决定因素,与“机遇,政府行为”这两个外生决定因素。后来Dunning引入“跨国公司商务活动”变量,进一步拓展了国家钻石模型。王仁曾(2002)就这一理论模型中的各要素进行了实证经验,结果显示:国内成熟的消费者显著正向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内市场结构与竞争强度、跨国商务活动对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决定性作用,政府环境政策与竞争力之间存在双赢等[4]。文章试图采用全球价值链中竞争优势的概念框架,结合Porter-Dunning模型中的构成要素和远洋渔业的产业特性,对影响我国远洋渔业国际竞争力的要素组合进行实证研究。全文结构内容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提出影响我国远洋渔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理论模型;第二部分为研究方法说明;第三部分为以我国远洋渔业企业为样本,进行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第四部分为研究结论与意义。
1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远洋渔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1.1 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本质上是远洋渔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根据全球价值链中竞争优势概念框架,远洋渔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从“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和“本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两个维度来评价[5]。在国家产业层面,远洋渔业的竞争优势存在级差性,各个从事远洋渔业产业的国家聚焦在不同的产业环节、不同的捕捞作业方式、不同的渔获品类和不同的竞争优势层次,这个维度竞争力的笼统比较没有太多意义。同时,该维度评价方法依赖统计数据,世界粮农组织(FAO) 发布的《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报告的统计口径是按照捕捞或者养殖、品类、作业水域进行。远洋渔业生产国际化带来产品的多国性、国籍的模糊性,使得国家作为主体,在远洋渔业中的国际竞争力分析和评估变得困难。根据Porter-Dunning理论,产业是研究国家竞争优势的基本单位,但国家之间的产业竞争实质上在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事实上,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仅来自企业自身的资源、能力和知识等,也源于企业所处产业的经济基础,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产业内结构和企业竞争格局、相关支持产业、政府因素等组成的钻石体系。因此,本国远洋渔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真正展现远洋渔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远洋渔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需要立足于微观企业,考察影响本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市场力量和领导力量获取的要素。
1.2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远洋渔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1.2.1 远洋渔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租金”是分析全球价值链中竞争优势的核心概念,企业通过市场力量和领导力量,最终完成经济租金的实现。鉴于全球价值链的动态性和国家与企业的复杂关系,对国际竞争力的评估应该多样化,通过市场力量获得经济租金并非远洋渔业企业不断创新、形成异质性资源和能力的唯一目标,远洋渔业产业中的话语权和社会就业贡献等也应该成为企业的追求。
近年来,我国在远洋渔船建造速度加快、装备水平显著提升的同时,进一步优化远洋渔业生产布局,以提升产业生产效率。我国远洋渔业在现有海产品国际贸易分工格局下,可能面临掌握品牌和全球销售网络渠道的国外公司降低产品价格、掌握核心资源或捕捞技术与关键配件的国际供应商提高产品价格的双重挤压。远洋企业的生产捕捞量、净利润最直接反映其经济租金创造和获取竞争力。
远洋渔业在经济租金与主导控制权之间存在取舍。现今,国际渔业管理组织所建立的渔业管理措施已十分完备,越来越多的在渔业管理发达国家国内实行的管理措施被运用在区域性国际渔业管理中。同一区域内同种渔业适用同种管理措施成为目前国际渔业管理最突出的特征,也是未来发展趋势。为了在全球公海渔业资源分配中取得和巩固话语权,企业会在全球范围内压低甚至放弃暂时的经济利润。我国远洋渔业监管手段也日趋完善,管理日趋严格,已成为国际渔业管理规则制定和多双边渔业合作的重要参与方,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文章从远洋渔业企业视角,来评定我国在远洋渔业国际组织中的实际影响力。
全球价值链中的行动者日益重视在位权,为了降低竞争压力,产业内在位的企业往往会采用一致行动提高产业进入壁垒,这会以一定的经济租金为代价。从国家层面来看,越来越多的渔业大国越来越重视在渔业国际组织中的已有位置的保护,并不惜以政治力量在公海推行严苛的渔业资源保护,阻止新兴国家的进入。在管理规则上,遵守规则将成为渔业利益分配的重要依据,渔船遵守有关养护和管理措施的情况、各国在资源研究方面的贡献将被作为配额分配的重要指标。国际社会尤其是非政府组织对我远洋渔业发展高度关注,绿色和平组织整理出了大量我国渔业企业近两年在捕捞总量上造假、滥用捕捞许可证、在禁渔区捕捞等从事非法捕捞问题。我国在国家和企业层面通过负责任大国、负责任行动来获取在位权,对于在全球价值链中暂时取得生产中心地位但不巩固的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远洋渔业在位权主要反映在我国对非法捕捞船只的管理力度和远洋渔业企业公海履约实际行动上。同时,随着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为社会提供就业成为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重要要求。企业“社会就业贡献”也成为评价远洋渔业负责任行动的题中之义。
1.2.2 远洋渔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及研究命题的提出
Kaplinsky (2000)[6]、Teece 等 (1997)[7]和Makadok(2001)[8]总结出,全球价值链中企业租金存在三种类型:垄断租金,李嘉图租金和创新租金。它们把企业间绩效差异与企业内外部资源有机整合在一起,本质上是企业经济租金从内部创造到外部市场上实现的动态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中,垄断租金的创造来源于受到保护的市场力量,即企业能够在产品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李嘉图租金的创造是企业拥有独特资源要素的结果;创新租金即熊彼特租金,源自企业动态能力,是企业对现有资源能力重新更有效率地生产经营的结果。传统经典的熊彼特主义专注于把技术作为创新的焦点。最新研究发展[9-10]了熊彼特创新租金的范围,认为企业内嵌在本地和国家创新系统中,也内嵌在全球价值链中。由此,创新租金来源需要考虑研究和技术组织、教育机构、服务部门和政府,并且针对价值链上的活动鉴别出技术租金、人力资源租金、组织租金、营销租金等系列租金。我们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国际竞争力概念模型,结合远洋渔业产业特性,基于远洋渔业企业视角,从微观企业、链内企业间关系与产业协同、政府宏观层面三个维度来构建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模型。
1.2.2.1 远洋渔业微观企业层面影响因素
(1) 生产要素
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是传统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石,要素禀赋的丰盈程度对该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产生重要影响。对全球价值链上的远洋渔业企业来说,发展必须具备的生产要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要素,包括远洋渔业自然资源、非熟练或半熟练的劳动力;另一类是高级要素,包括生产制造设施、高级人才、技术研发、专门技术知识、产业政策、特定公共服务和金融政策等。前者决定该产业的产品供给能力,是国际竞争力的必备基础,后者则决定到远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远洋渔业自然资源高度不确定,对它的开发利用具有高成本、高风险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造船、燃油、人员工资、维护保养、产品运输等带来高成本,海况恶劣、台风、伤亡、海盗、市场和汇率波动等带来的高风险。与传统农业截然不同,远洋渔业的基本生产要素所需投资大、回报不确定,是产业竞争优势形成的根本。基本生产要素与高级要素一样,在产业国际竞争力中起着关键作用,两类要素技术含量高,需要在人力、物质、知识上进行大量和持续的投资。2017年我国外派远洋船员人数为5.1万人,人力资源储备不足,管理水平不高,成为掣肘我国远洋渔业稳健发展的重要因素。综合利用基本要素和创造高级要素的组织,本身需要高阶的人力资源和技术。因此衡量远洋渔业的国际竞争力,重要的是看一国对远洋渔业天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和要素创造上的能力。一国只有在资源探捕、教育、国民素质、科学研究上有不断发展,才能提高远洋渔业产业素质。现代远洋渔业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渔业资源、远洋船队、远洋人才、科技水平的竞争,因此项目组考察远洋资源探捕、远洋渔船、人才要素、技术要素对远洋渔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2) 企业动态能力
生产要素的禀赋固然对远洋渔业国际竞争优势产生重要的影响,但生产要素所带来的竞争优势最终还取决于如何有效地配置生产要素。产业经济租金最终需要通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市场力量来实现,市场力量主要通过形成进入壁垒和合作来实现,这根本上又取决于企业拥有异质性资源能力。由于竞争对手能够通过创新和模仿来打破现有格局,企业为了继续获取市场力量带来的垄断租金,必须进行“创造性破坏”,打破自我的资源和能力优势,以保证在一个更长期的动态成长过程中获得独特的资源禀赋和知识能力,创造出“李嘉图租金”。创新能力被看作是企业持续经济租金的源泉。
从国际海洋渔业管理趋势来看,渔业生态系统方法在资源评价、捕捞作业、管理措施等方面都将逐步加强,对误捕、混捕、兼捕种类的监管日趋严格是一大趋势。自1999年开始,国际渔业管理组织纷纷通过建立“合法渔船名单”的决议,国际渔业管理组织的成员有义务禁止不在合法渔船名单上的渔船在其港口卸货和销售产品。远洋渔业企业的公海违规行为不仅影响当事公司,还可能影响中国整体利益。2016年以来,中国远洋渔业协会共印发5批通报,对违规企业的渔船和责任人员予以处罚,并建立从业人员黑名单。远洋渔业企业绿色生产、在公海作业不违规将极大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
国际市场则构成检测各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终场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状况,基本上直接而全面地体现了企业的吸收能力和输出扩张能力,反映产业竞争力在世界范围内的位次和档次。企业的远洋水产品国际贸易以及在国际市场的渗透率、海外投资反映出远洋渔业的国际影响力。我国远洋渔业企业面临配额不足、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压力、气候变化引起的全球渔业资源衰退、劳动力和管理成本增加、国际履约任务艰巨等问题,这些要求远洋渔业企业能清晰把握远洋渔业的市场前景进行准确投资和产品国际市场开拓,保持相对稳定的国外买家,同步调整客户结构,进行转产以防范风险。国外远洋渔业企业专注于做高端鱼类和虾类等特定品种,这些要求国内远洋企业加强综合利用能力,尤其是适当投资物流能力和储藏能力建设。
综上,我们考察企业的创新能力、绿色生产、公海违约问题、海外基地建设和综合利用程度、产品出口能力和国际市场渗透、企业物流和储藏能力对其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3) 需求条件
已有文献研究认为人均水产品消费的增加正面影响水产品国际竞争力,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日本的金枪鱼产业,日本基本不从事金枪鱼捕捞生产,但却拥有全球金枪鱼产业的话语权就在于其国内庞大的金枪鱼消费市场。本文考察远洋水产品国内消费量市场对其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1.2.2.2 链内企业间关系与产业协同
全球价值链中的企业意识到没有价值链的有效流程再造,在无效率的链内成为效率孤岛毫无意义。我国远洋渔业产业的实际情况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实力偏弱、效益不高,难以适应国际海洋资源开发竞争需要;产业链不健全,创新能力不足,在全球远洋渔业产业分工格局中仍处于弱势地位。远洋渔业企业通过合作对于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非常关键,它们通过合作采购和营销,共享基础设施和通用服务、合作技术研发等来降低风险和成本,提高技术创新效率。
一国产业是否具备国际竞争力,不仅取决于产业自身的效率,而且还取决于相关支持性产业的发展程度,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我国远洋渔业参与国际规则研究不到位,参与度不够,人才资金短缺,如何与国际法规接轨,避免国际问题对远洋渔业发展至关重要。过洋性渔业产权很复杂,而且当地劳动力素质不高,劳动理念跟中国差距较大,无法按照国内思维做。远洋渔业法律顾问稀缺,过洋性渔业提供法律协议范本、渔业法条款的法务服务基本由国外代理。入渔国相关法律法规、民俗习惯,作业海域当地国的管理措施等国际事务影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由此,本文考察产业内合作程度、生产制造基础配套、远洋渔业国际事务与交易配套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1.2.2.3 政府宏观层面影响因素
一些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之所以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与政府部门创造适宜的宏观经济环境功不可没的,它包括培育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法规,制定产业政策、财政和金融政策、维护市场竞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人力资源,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来调节市场经济运行,创造有利于增强产业活力的外部环境。
(1)我们对福建马尾、浙江舟山的远洋渔业企业进行深度访谈,企业普遍反映远洋渔业领域的政治风险需要政府层面缓解,并建议未来国家援助调整到海洋渔业国际产能经济合作上来,以换取当地优质的渔业资源,推进远洋渔业发展。本文考察远洋渔业政府间对话机制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2)从全球主要渔业国家实践来看,国家的产业政策对远洋渔业竞争力的形成意义深远。远洋渔业纯粹依赖市场经济规律调节,会产生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上具有盲目性的问题。本文考察政府远洋渔业“产业发展指引和产业准入标准”产业发展政策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3)目前,我国远洋人才断层且中国职务船员主要依赖经验指导。远洋渔业国有企业的优势是有国家资本和人力资源支持,人才培养方面能够和学校有效合作,且管理机制较为成熟。民营企业缺乏人才和技术支持,且融资渠道狭窄。由此,本文考察政府技术投入、人才培养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4)另外,资源和渔业状况的评价、管理措施的议定、措施遵守情况的审查都以渔业统计数据和报告作为依据,国家和企业不提交数据、没有历史作业记录,将无法获得捕捞配额。为促进渔业统计数据真实,有的国际远洋组织制定了港口采样计划以核实数据。国家间港口措施协定变得非常重要。本文考察包括港口境外船检和国家间港口措施协定、产品回运目录等产业生产性服务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5)远洋渔业存在的一个障碍是投资规模大,融资渠道狭窄,且渔船固定资产不能作为抵押品。目前我国着手改革远洋渔业补贴政策,农业农村部将统筹安排补贴资金,打通近海与远洋子行业界限,政府前期可支持物流、基础设施、贴息等。本文考察与产业能力建设相关的金融政策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综上,本文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远洋渔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远洋渔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理论模型Fig.1 The influence factors mod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dvantage of ocean fisherie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global value chain
2 我国远洋渔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说明
2.1 实证模型与研究方法选择
2.1.1 实证模型
根据理论模型,项目组把经济租金、话语权、在位权、社会就业贡献作为国际竞争力因变量,企业动态能力、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产业内关系与支持性产业发展、政府公共服务作为自变量,来研究各自变量对远洋渔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理。影响因素的实证模型如下:
其中:Yi为经济租金、话语权、在位权、社会就业;X1为生产要素;X2为人才要素;X3技术要素;X4为需求条件;X5为企业创新能力;X6为海外直接投资;X7为企业绿色生产;X8为水产品出口能力;X9为国际市场渗透率;X10为企业物流能力;X11为企业储藏能力;X12为产业内合作程度;X13为配套产业发展状况;X14为政府要素。
2.1.2 研究方法选择
项目组采取探索性实证研究的技术路线,根据Gay(1992) 的定量研究过程理论,主要包括变量选择与定义、执行研究的程序、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研究设计通过文献整理、理论推导、专家深度访谈、企业问卷调查初步构建理论模型,以此为基础发展测量工具,通过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样本数据的获得通过走访企业调查、结合行业会议上发放问卷的方式,问卷主要采取文献梳理、专家咨询会、行业管理部门专家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自行设计。
(1)探索性因素分析主要按照量表建构的程序。通过翔实的文献回顾来保证变量的测量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由于远洋行业特殊性尚无实证研究的变量,则尽可能参考相关的理论分析文献。测量的题项借助专家访谈方法,在问卷编制阶段,本研究成员就问卷初稿,与我国各级远洋渔业协会、远洋渔业国际事务学者和一线技术人员以及政府管理部门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搜集其对变量所涉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进行变量指标的删除和增补,形成最终的调查问卷。问卷设计对于大部分程度表述题项采用常规做法、选用李克特5点量表,部分连续变量题项的设计遵循实践实际。并运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项目分析以及信度、效度的统计检验,观察各题项是否集聚在预期的概念层面上,如果能够完全符合,说明先期的理论推导没有偏误,否则需要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对预先设立的概念模型做出适当调整,然后转化为实证模型,进行后续回归分析以得到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
(2)效度分析和信度分析可以检验各分量表是否准确地反映了所要测量的概念,主要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各分量表的结构效度进行检验。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对概念的效度分别进行检验,检验遵循以下原则:①取同一概念下的问卷题,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后检查其KMO是否超过0.5,低于0.5意味着问题无法收敛在一个概念上,需要删除该题项;②累积解释变量超过50%;③进行Barlett检验,p<0.05;④因素载荷在各因素上的取值至少大于0.6,如出现因素载荷取值全部小于0.6的题项,应剔除该题项后再次做因素分析,直到所有题项均达要求。
(3)多元共线性检验方法。回归分析与交互效应分析的基本要求是变量之间不存在多元共线性。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元共线性的指标主要包括容忍度 (Tolerance)、方差膨胀因子(VIF)、病态指数(Condition Index),方差膨胀因子越大、病态指数越高说明共线性越明显。Myers(1990) 建议方差膨胀因子应小于10,否则需要去除或合并变量来避免估计问题,本文实证研究部分的多元共线性检验采用VIF指数。
2.2 样本数据收集
2.2.1 数据收集方法
问卷数据收集方面,本研究在正式大面积发放问卷之前,事先在上海举办的小型专家咨询会上,请两位来自福建远洋渔业协会、两位来自江苏省海洋渔业研究所和上海市水产办的专家、一位来自高校且专门从事远洋渔业国际事务谈判的教授和中国远洋渔业协会会长就问卷题项打分,讨论题项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代表性、实用性问题。根据他们反馈的专业意见,进行问卷修正。
随后项目组在上海、江苏两地四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试调查,通过对问卷各题项进行填写质量判断和项目分析,我们把问卷从半结构化形式修正为结构化问卷形式,以提高问卷填写质量;项目分析则帮助删除了鉴别力差的题项。经过多次修正后再大面积发放,进行主成分分析,删除因素载荷分散、载荷系数低、意义不明显的题项;最后根据保留题项的答题信息形成正式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回归分析。为了减少题项的顺序与相关性安排带来的偏差,问卷中设计了一些反向变量、解释统一变量的题项也分散在不同的子问卷部分。在进行正式统计分析时,对变量进行了反向数据以及顺序的调整。
由于本国远洋渔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才能体现该国远洋渔业产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需要的样本是微观远洋渔业企业。加上国际竞争力隶属于企业战略管理范畴,要确保本研究数据真实有效、验证结果的普适性,需要对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层级发放问卷。
2.2.2 样本数据
中国远洋渔业协会组织召开的会员大会、农业部农村组织的远洋渔业管理经验交流会由于涉及企业切身利益,均由企业高层出席。通过事先沟通,在两次会议上向参会的所有企业总经理(董事长)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问卷83份。项目组成员将各份问卷编号,剔除主问卷空白的问卷,有效问卷为74份。截至2017年12月31日,我国获得农业农村部远洋渔业资格的企业数为159家,本次调查问卷(详见表1)覆盖到远洋渔业企业的46.54%,其中接受问卷调查的上海、浙江、江苏、福建企业数为49家,渤海区接受问卷调查的企业28家,其他地区5家。接受调查的企业中,32.3%的企业成立年限为3~7年,38.5%的企业已经生存十年以上。这些企业规模具有多样性,有14家资产规模在5 000万以下,21家在5 000万元~1亿元,36家企业资产在1~5亿元,5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2家。这些企业作业品种覆盖到金枪鱼、鱿鱼、秋刀鱼、南极磷虾、竹甲鱼、鳕鱼、经济鱼类等,对这些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具有典型性和普适意义。
表1 样本企业的类型Tab.1 Types of sample enterprises
2.3 核心变量概念界定、测量说明及数据预处理结果
2.3.1 概念界定及其测量说明
(1)对“经济租金”的衡量采用“企业持续盈利能力”;远洋渔业产业国际话语权采用“我国在国际组织中起主导作用的比例”衡量;产业在位权采用“企业国际履约”变量衡量;社会就业贡献采用“企业就业人数”来衡量。
(2)从渔业资源、远洋渔船来衡量生产要素,从人才素质、人才稀缺程度、人才成本来衡量人才要素。根据远洋渔业生产价值链上流程环节,从远洋渔业设备技术研发、远洋捕捞技术、船上加工技术、保鲜冷冻技术来衡量技术要素。根据全球水产品出口国前十名和进口国前十名数据,日本、美国、中国、欧盟和东盟诸国是国际重要市场。2017年我国水产品主要出口市场依次为日本、美国、东盟、欧盟,而且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出口国,也是最大的水产品进口国。由此,本研究对企业远洋水产品国际市场渗透率的衡量主要考察美国市场渗透率、日本市场渗透率、欧盟市场渗透率、发展中国家市场渗透率和国内市场渗透率。
(3)从产业价值链纵向关系协同、横向网络合作来衡量产业内的合作程度,其中,纵向关系协同既包括与上游的合作、也包括与下游企业的合作,横向网络合作则主要考察竞争企业间的国际合作、产学研合作情况。相关支持产业发展状态则主要从“硬件”基础设施配套和“软件”远洋事务服务两方面来衡量。
(4)对于政府因素,则主要从远洋渔业事务国家层面协调、产业政策、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生产性公共服务和金融政策维度来测量。
2.3.2 问卷数据预处理结果
根据前文“研究方法选择”中效度分析和信度分析方法,本研究企业最终问卷的各分量表与研究变量的KMO,Barlett检验、因素载荷系数与累积方差解释率显示,本问卷设计可以通过,根据探索性因素所聚集的题项反映的内涵,分别为因素命名,例如企业总产量、企业回运量、平均净利润共同反映企业持续盈利,其他包括海外直接投资、企业储藏能力、产业内竞争企业合作、与上游企业协同、美日国际市场、生产制造基础配套、远洋渔业国际事务与交易配套、产业发展政策、政府技术投入、产业生产性服务、政府产业金融政策等变量,形成后续统计分析的正式数据。
3 远洋渔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
项目组选取的样本为83家全国远洋渔业企业的横截面问卷数据,本研究依据实证模型,运用SPSS21.0统计软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选择逐步进入法和最大方差法,研究影响我国远洋渔业国际竞争力的微观企业层面、地区产业层面、政府宏观层面因素,得到的模型、影响因素与显著性如表2、表3所示。
表2 远洋渔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汇总Tab.2 Summary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dvantage of ocean fisheries
3.1 我国远洋渔业产业经济租金的影响因素分析
“海外直接投资、企业储藏能力、企业绿色生产、远洋水产品需求条件、人才稀缺程度”进入影响企业持续盈利的因素模型。表2中的模型1显示,该模型拟合度R2为0.816,且通过显著性经验(Sig.=.000),而且表3系数a模型自变量VIF膨胀因子均未超过2,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拟合模型效果很好。从系数表中可知,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对企业持续盈利有显著正向影响(Sig.=.002),回归系数为1.308;远洋水产品需求条件、企业储藏能力正向影响企业持续盈利,回归系数分别为0.952、0.951,且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Sig.均为.000);企业绿色生产则对企业持续盈利存在显著负面影响(Sig.=.000),回归系数为-0.953。这些表明企业越是进行海外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基地建设功能越健全,水产品国内消费市场越兴盛,远洋渔业企业冷冻、冷藏等储藏能力越强,企业越是能获得持续盈利优势。而目前阶段,企业节能减排、绿色生产可能对企业经济租金产生短期负面影响。
表3 系数a.因变量:企业持续盈利Tab.3 Coefficient a.Dependent variable:Sustainable economic rents of firms
3.2 我国远洋渔业国际话语权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我国远洋渔业国际话语权的影响因素回归模型和显著性见表2、表3中的模型2。自变量“远洋渔业设备技术研发、国内市场渗透率、远洋渔业金融政策、政府间远洋渔业争议协商机制、境外船检服务、海上通信系统研发投入”进入影响我国渔业国际话语权的因素模型。该模型拟合度R2为0.867,且通过显著性经验(Sig.=.000),而且模型自变量VIF膨胀因子均远远低于10,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拟合模型效果好。从模型2系数表中可知,进入因素模型的所有变量中,远洋渔业设备技术研发、远洋渔业金融政策、政府间远洋渔业争议协商机制和海上通信系统研发,有助于提高我国远洋渔业国际组织影响力;国内市场渗透能力、境外船检服务均有碍于我国在远洋渔业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发挥。
3.3 我国远洋渔业国际在位权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企业国际履约视角,建构的我国远洋渔业国际在位权的影响因素回归模型和显著性见模型3。从模型3的系数表可知,自变量“人员专业培训程度、远洋捕捞技术、船上加工技术、生产性服务、企业水产品出口能力、生产制造基础配套、政府技术支持、海外直接投资、企业间国际合作、美国市场渗透”进入影响我国渔业国际在位权的因素模型。该模型拟合度R2为0.482,且通过显著性经验(Sig.=.011),而且模型自变量VIF膨胀因子均远低于10,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拟合模型效果尚可。远洋渔业企业人员接受专业培训程度、产业生产制造基础配套显著负向影响企业国际履约能力;船上加工技术、企业水产品出口能力、海外直接投资正向显著影响企业履约能力。这表明企业船上加工技术越是先进、企业水产品出口能力越强、海外基地建设数量和功能约完善,越能促进企业国际履约,而目前的产业生产制造基础配套和企业人员素质培训成为企业国际履约的掣肘。
3.4 我国远洋渔业企业社会就业贡献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我国远洋渔业社会就业贡献的影响因素回归模型和显著性见表2、表3的模型4。“产业发展指引、企业发展模式、企业渔船规模、国际语言沟通船员比重、船上加工技术、发展中国家市场渗透、加工能力、企业用工成本、生产性服务”进入影响我国渔业社会就业贡献的因素模型。该模型拟合度R2为0.713,且通过显著性经验(Sig.=.000),而且模型自变量VIF膨胀因子基本不超过2,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拟合模型效果好。从模型4系数表中可知,企业渔船规模、企业人工成本、企业发展模式创新对企业就业贡献产生正向显著影响,而政府提供的生产性服务目前制约了企业社会就业贡献。这表明,企业远洋渔船规模越大、支出的人工成本越高,说明容纳了更多的人员就业,企业有自己独特的海洋与岸上联动发展模式,促进了企业社会就业贡献;然而,目前政府提供的与企业生产作业相关的境外船检、产品回运目录成了企业社会就业贡献的制约因素。
表4 系数b.因变量:我国远洋渔业国际组织影响力Tab.4 Coefficient b.Dependent variable:the influence of China in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ocean fisheries
表5 系数c.因变量:企业履约能力Tab.5 Coefficient c.Dependent variable:the performance capability of firms
表6 系数d.因变量:企业就业贡献Tab.6 Coefficient d.Dependent variable:the employment contribution of firms
4 实证研究结论分析
本研究对影响我国远洋渔业经济租金、国际话语权、国际在位权和社会就业贡献四个维度国际竞争力的各类因素进行了汇总,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我国远洋渔业国际竞争力的显著影响因素Fig.2 Significant factors influenc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dvantage of Chinese ocean fisheries
图2显示,我国远洋渔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是:资源探捕技术落后、远洋渔船船型小、海外基地功能不健全、产业内竞争企业间国际合作程度低、企业储藏能力较低且船上加工技术落后。接受问卷调查的企业认为,我国在远洋渔业国际组织中起主导作用的比例不到30%,而且这些企业中20%以上的都或多或少存在在公海严重违约问题。具体而言,研究显示我国远洋渔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1)资源探捕技术落后,渔船集成系统即渔船智能化和数字赋能上投入不足。远洋渔业装备对捕捞方式摸索意义重大,渔船捕捞能力提升意味着设备现代化,我国远洋渔船、渔具科技研究很少,国产设备与冰岛、挪威等国在可靠性与质量方面差距大,渔船甲板大多未实现机械化,超低温制冷、围网、螺旋桨等设备基本依赖进口,秋刀鱼渔探的声呐系统、渔探头、浮板、自动舵、对讲机、雷达等国产渔具在质量和可靠性上与日本、挪威、美国等国差距较大。
(2) 政府在远洋渔业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海上通信系统上投入不足。我国远洋渔船虽然推行了电子捕捞日志,但渔船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现场作业监控系统、食品溯源系统安装与运行管理成本较高,远洋渔船设施整体信息化程度低,无法有效监管渔船生产。远洋导航、通信网络和信息服务不发达,技术落后于日本、挪威和美国等国。这些需要国家主动靠前,加大公益性资源探捕项目投入,在基础技术如电子地图、渔业资源系统、渔情信息预报方面加大指引,形成产业集聚、船舶配件、渔民就业、菜篮子和海洋发言权。
(3)海外基地功能单一以及存在严重的职务船员短缺。目前中国职务船员依赖经验指导,国外船长等职务船员却靠技术指导。目前我国船员年龄结构为50岁以内,职务船员为40~50岁,出现人才断层,亟须从业人员尤其是职务船员培训和素质安全意识教育。我国远洋渔业发展仰仗于注重人才培养和积累、建立懂管理、懂外语、懂经营的团队。
(4)目前产业生产性服务没有满足产业发展壮大需要,企业违规严重。一方面,政府或者行业机构引导企业了解国际规则以及违约代价,充分认识和重视履约的严肃性、重要性。另一方面,远洋渔业的健康发展急需国家宏观策略上根据国际情况、商务部信息,明确并严格执行远洋渔业行业准入门槛,对行业进行指引,帮助明确各区域发展企业的情况。公海遵循的是“存在即占有”国际规则,政府可以按比例增加,同时国家及时更新指引。政府需要解决远洋渔业公司资质认定,对国内远洋公司资质进行标准把关,减少脱离监管和低层次恶性竞争问题
(5)加强远洋渔业国际合作方面,未来国家援助需要调整到海洋渔业国际产能经济合作上来,进行长期产业策略投资,不同国家援助的重点应该不一,即从民生投入转向产业投入。政府可以借鉴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毛里塔尼亚模式,将基础设施建设如码头、港口、道路、办公楼等纳入国际援建范围,以换取当地优质的渔业资源,推进我国远洋渔业发展。
(6)产学研合作缺失,远洋渔业企业重视技术积累和捕捞技术水平提高,与技术支持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国家通关采用的回运产品目录,需要符合国际要求,根据国家、渔场已经发生的改变,及时更新相应目录,便利回运鱼类进入国门,防止远洋企业被迫把水产品卖给其他公司或企业买卖产品目录额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