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教音乐文化背景下的民间歌曲

2018-08-05

戏友 2018年1期
关键词:法事八仙道教

张  磊

道教是根据中国固有文化而创立的,是根植于中国的民族宗教。李养正先生所著《道教概说》:“汉灵帝时,张角太平道徒众遍布青、徐、幽、冀、兖、豫、荆、杨八州,旁及并、凉”。这是早期道教太平道在山西活动的记载。由于道教得到北魏统治者太武帝拓跋焘的重视成为国教并改年号为“太平真君”,所以在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及周边如应县、阳高、浑源、天镇乃至全省各地的道教迅速传播发展,道人、道观日益增多,因而道教科仪如神仙诞辰、祈求赐福、延寿求嗣等各种道教科仪活动日渐频繁。在这种大环境下的当地民众不自觉的对道教有了认识并自然而然的使之与自身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道教认为音乐可以上通神灵,成为道教科仪中通神的语言。在做法事时利用吟唱,加之器乐等音乐形式与神灵沟通达到颂赞神仙、解禳消灾、超度亡灵和修持养炼等目的。道教音乐是道教在法事仪式中使用的音乐,也称法事音乐或道场音乐,一般由声乐和器乐两部分组成,其类型可分为修道法事、纪念法事和民俗法事。道教音乐在内涵上渗透着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美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格局。也正是因为道教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道教修道、科仪等法事活动的增加,使得道教文化中的主要部分———道教音乐有了长足发展,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结构中,民间歌曲属于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山西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作为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形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艺术品种之一的山西民间歌曲,早在尧时期就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击壤歌》)。先秦时期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唐风》和《魏风》,其中大多也是产生在山西的古老民歌。山西民间歌曲在历史的长河中延绵不断,其题材广泛,内容深刻,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有反映爱情和婚姻的;有反映社会生活的;有歌唱历史人物和传说故事的;还有反映人民革命斗争的等,流传在全省各地的山西民歌极具鲜明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民间歌曲是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曲等民间音乐艺术的重要源泉,道教文化中的道教音乐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受到了民间歌曲及其他民间音乐的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道教音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音乐体系,《新唐书》记载:“高宗自以李氏老子之后也,于是命乐工制道调”。说明在唐朝时已有了专业的乐工团队制作道教音乐,而且有了道教独立的音乐思想和音乐内涵。因此可以讲道教音乐与民间歌曲在长期交融过程中,也会不断地以其特有的艺术构思和音乐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间歌曲。在山西,特别是交通封闭的山乡,道士与民间艺人,道教音乐与民间音乐往往会同时出现,久而久之两者的交流融合就自然而然了,阳高县的恒山道乐和朔州市的木寨道乐在做民俗法事时就是这样,而且存在普遍性。民间歌曲与道教文化的长期相互渗透、相互关系使得在民间歌曲中凸显出了道教文化的元素。

一、民间歌曲中的道教神仙元素

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因民众对诸多自然现象难以解释而感到困惑,为了解除现实痛苦,只有寄希望于一种信仰。人们无论生老病死,还是祈求风调雨顺都会利用宗教达到精神上的安慰。于是信道识道、请道士做法事就逐渐形成区域性的集体习俗,成为当地民众的共同认知与共同依赖,这种现象成为道教文化渗透传播的良好土壤,道教文化渗透传播的直接体现就是流传在民众身边耳熟能详的具有道教文化元素的民间歌曲。

道教是崇拜多神的宗教,供奉的神仙诸多,其中“八仙”是道教中的八位神仙,为道教文化中相当重要的神仙代表,其分别代表男女老幼、贫贱富贵八种不同的人群。在元代全真道观山西芮城永乐镇纯阳万寿宫的《八仙过海图》中,八仙为钟离权、吕洞宾、李铁拐、张果老、曹国舅、蓝采和、韩湘子、徐神翁,到明代时何仙姑取代了徐神翁,八仙群体基本固定下来。由于八仙都是凡人得道,个性与民众极为接近,所以很容易被民众接受,诸如“八仙过海”“八仙庆寿”等神话传说故事就在民间广为流传。中国许多道教圣地都有八仙宫,过年要游八仙,迎神赛社也都少不了八仙。在山西具有道教文化元素的民间歌曲中以“八仙”为主要题材的曲目众多,流传范围广阔,音乐内容各具特色,例如有反映道教文化题材的阳高县秧歌《八仙庆寿》:

年年有个三月三,王母娘娘过上个寿诞。

王母娘娘来观天,观见了头上八洞神仙。

一洞神仙汉钟离,二洞神仙吕洞宾。

一撒了金钱一品当朝,二撒了金钱二位神仙。

三撒了金钱桃园三结义,四撒了金钱四季平安。

五撒了金钱五子登科,六撒了金钱六位高官。

七撒了金钱七凤朝阳,八撒了金钱八洞神仙。

九撒了金钱九重阳,十撒了金钱遍地是金钱。

另外还有反映“八仙”之一的文水小调民歌《张果老过桥》:

终南山来了我张果老,张果老我骑驴儿过赵州桥,

出言来我把桥主叫,问你的桥儿牢不牢。

桥主儿这儿开言道,叫一声老道太实滑刁,

每日千军万马过多少,难道你一人一驴压坏我的桥。

张果老朝着终南吹口气,四架名山驴驴身上捎,

张果老打驴桥头过,压的你桥儿四下弯腰。

鲁班看见事不好,双手手托住我的赵州桥,

这才是仙家不如仙到家,从这里把我的眼挖了。

这些流传至今的具有地方道教文化元素的民间歌曲,在歌词内容上直接反映了道教神仙和相关的道教传说故事,在音乐曲调上结合了道教音乐元素,音乐线条自然流畅,词曲结合朗朗上口,极具流传。

二、民间歌曲中的道教音乐元素

总的来讲,山西民间歌曲中的道教文化元素更多体现在仪式程序和歌词内容上,而音乐方面则大部分依然采用当地民众所熟悉的地方曲调。但是在一些特定的区域,特别是靠近道教名山名观道教音乐影响很大的地方,民间歌曲的音乐形态和音乐风格也同样受到了道教音乐的深刻影响。

大同地区地处山西北部,五岳之一的道教名山北岳恒山雄踞于此。在长期道教文化影响下,有相当一部分民间歌曲的音乐形态和音乐风格与道教音乐极为相似。这些相似现象,说明历史上此地区民间歌曲曾与道教音乐有过接触交流。从音乐形态和音乐风格的共性比较看,大同地区部分民间歌曲和道教音乐的共性有以下几点具体表现:1.旋法特色方面。大同地区部分民间歌曲的旋律线条连绵起伏,宽广悠长,和偶有的大幅度跳进,音域以四、五度跳进为主,如秧歌《画八扇》和小调《想哥哥》,与恒山道乐的《琳琅振响》《种种无名》极为相似。2.节奏型态方面。大同地区部分民间歌曲旋律线条在节奏上以平稳的一拍两个音、附点,偶尔会出现少量的后十六节奏。如小调《想情郎》,这与恒山道乐的《返魂香》极为相似。3.衬词衬腔方面。大同地区部分民间歌曲和恒山道乐的衬词衬腔极为相同,可共同归纳为“哎”“咳”“呀”“哈”等。这类衬词的加入,使得唱腔更加口语化,且与当地民众的语言习惯相吻合,其意义更容易被当地民众接受。

以上音乐相似现象比较已经证明了民间歌曲受道教音乐的渗透和影响。这些相似因素在大同地区整体民间歌曲范围看属特例,且明显是受道教音乐元素影响而形成的,相反这些相似现象在道教音乐中却是很典型的,具有代表性。因而,它是大同地区民众在与道教音乐长期的接触交流中,逐渐将一些道教音乐特点借用于民间歌曲当中,从而给原有的民间歌曲带来新的色彩。值得一提的是,道教文化对民间歌曲的影响虽然限于某些特定的地域,范围不是很广,但这种影响却具有特殊意义。

三、传统文化交流的深厚渊源

从历史文化的背景看,道教历代受皇室官府的扶持、崇奉和控制。唐明皇是我国历史上颇有艺术才华的皇帝之一,据《唐书》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伎部弟子三百,教于梨园,每音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这里既说明了唐玄宗精湛的音乐才能和对歌舞大曲音乐的爱好,也说明了当时宫廷已经有了如此庞大且专业的音乐演奏团队演奏具有道教音乐元素的法曲。以后的历朝历代特别是在皇帝登基时,大多要到道观祭奠道教北方之神真武神,在做纪念法事时同样离不开道教音乐的参与。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上层文化的道教一般是不会轻易完整地吸收老百姓的民间歌曲到大雅殿堂里来的。这样宫观的道士们就会运用已有的规范的道教音乐在法事中,这也决定了他们无需有意接近和学习民间歌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相反在特定时期,道士们在宫观或民间做法事时,前来观看的民众均可以聆听到演唱或演奏的道教音乐,且逐渐的熟悉了道教音乐,对道教音乐有了一定的认识,特别是民间艺人更能深刻的体会领悟到其中独具特色的道教音乐元素,自然地将道教音乐元素融入到民间歌曲的创作中。

道教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并非一直受到统治阶层的重视。明中叶以后,国力衰竭,朝廷自顾不暇,对道教不能从财力上支持。清朝当权者及上层贵族起自关外,承袭萨满教传统,对道教不感兴趣,道教历代享受的特殊宠遇有所裁抑。由于清朝统治阶级对道教的轻视,作为上层文化的道教开始逐渐走向衰落,但其在民间的活动却日益丰富频繁起来。道教文化要想在民间立足发展,其固有的内容形式自然需要做相应的改变,再加上中国自古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说法,这也促使道教文化要与当地的民风民俗相结合。其中道教音乐的变化自然也是一样,需要借鉴吸收当地的民族方言、音乐曲牌以及民间歌曲等民间音乐元素到道教音乐中来,使改变后的道教音乐更容易被当地民众接受。民间伙居道则更普遍直接地利用民间歌曲音乐来演唱经文、神话故事等,为道教及道教音乐的发展找到了新的路径,这一方式促进了道教音乐在民间的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就是文化进步的象征。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山西道教音乐和山西民间歌曲之间在历史的各个时期相互影响,相互交流,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取精华,不断地融合渗透促进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民间歌曲与道教音乐的完美结合,听来耳目一新,具有迷人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孙秀华张磊《山西道教音乐》[M]三晋出版社2010

[2]《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西卷》[M]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0年

[3]《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西卷》[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

[4]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法事八仙道教
“八仙戏”延续模式的选择
苗族东部方言民间信仰“巴狄扎”研究
西夏道教补议
日本“网购法事”受欢迎
苗族“巴岱”吃猪祀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醉酒八仙2
醉酒八仙
八仙欢聚图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