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为民的翰林张禹玉
2018-08-04张永慧
张永慧
背景资料:张姓,是中华汉民族中的一个大姓氏,历史上名人辈出,贤达巨众,可以说上至玉皇,下至布衣,三界之内均有张姓先贤载入史册,留名情史。其中有人尽称颂的,也有不为人熟知的。很多大有作为的张姓先辈的后人依照家训和祖规自成一族,代有才人,家风和文化影响当世,远近闻名,甚至泽被当今。
其中山东莱阳的张梦鲤后人,家风严谨,学风鼎盛,家族文化在当地很有影响,被誉为明清民国时期莱阳乃至胶东第一望族,名列莱阳四大世家之首。家族中一直遵照清慎勤智仁勇的家训,其后人为官者很多,且均为清官,族人多数受人尊敬,远近敬仰。
他一生,才华横溢,名震朝野;乐善好施,豪气远播;但又跌宕起伏,充满传奇,更令人叹息,泪垂清史。
他就是张禹玉,字受闵,号伯绩,山东登州府莱阳县人,康熙18年进士第131名,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壬戌科殿试二甲16名,授翰林院庶吉士,著有《历代建元录》。
出身名门,才名远播
张禹玉祖上历代为官,高祖为明万历年间大理寺卿张梦鲤,曾祖为按察司张嗣诚,祖父为尚宝司丞张载徵,父亲陈留知县文林郎张重润,家风严谨,学风鼎盛。史料记载,张禹玉“生有夙慧,长而好学,才名藉甚”。
张禹玉生于明崇祯十一年戌寅(1638年)农历10月,刚学说话的时候,祖父尚宝公张嗣诚指着耳目手口心五个字教给他认识,过了数日之后再次问他,竟然都对打无误。癸未邑难,六岁的张禹玉被奶妈带走奔逃,奶妈死于清兵,而张禹玉竟然从尸体堆中自己寻路回到了家中。
张禹玉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康熙戊午年(1678年)中举人,次年己未年(1679年)中进士,与状元归允肃同榜,名列73名。壬戌(1682年)殿试,张禹玉“廷对篇幅宏畅,阁中诸老交誉之,以第二甲进士出身改为庶吉士,时为康熙二十一年冬十月癸未日。康熙朝对于满文(时称满書、清书)的学习要求很严格,张禹玉等新晋32名庶吉士一同进入翰林院进行满书和汉书的互译学习,散馆(结业)之后就可以安排官职了。
丁忧十年。毁于满文
学习还未散馆,张禹玉母亲何孺人于次年1683年去世,张禹玉回家服丧,丁忧三年。当时其父重润公年已80,丁忧期满,重润公已八十有三,张禹玉不忍离开老父,就尽孝在家,没有赴京就任。1690年,重润公去世,张禹玉又在家守孝服丧三年。自1683年到1692年,翰林院庶吉士张禹玉在家逗留10年,再次赴京的时候年已五十有五了。1693年3月,康熙皇帝亲自考问满文,张禹玉没有合格,被康熙皇帝问责革职。
作为张梦鲤的后人,以张禹玉的才能,被彻底革职,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癸未之变,张禹玉祖父张载徵夫妻双亡,张禹玉自己也差点被清军杀害,这无疑让满腹经纶的张禹玉与其父亲张重润一样,对于给清廷服务的积极性不高,才去“玩考”。二,延误十年之久,再次学习满文有些吃力。三,张重润曾经三次拒绝清廷到莱阳的邀请,这很可能给康熙皇帝种下了印象。
康熙的诏谕措辞非常严厉:“张禹玉等教习已久,今加考试,满文不堪者甚多。皆由教习督课不严、庶吉士等肄业不勤所致。不加处分、无以警戒将来……张禹玉满文全未学习竞不通晓,著革职。”康熙帝认为这一批庶吉士所学甚劣,比以前的批次差距太大,是因为傅继祖等教习怠弛、不专心致志所致,差点把他们革职,“傅继祖降三级调用,张英降三级留任”,想抓个典型。
张禹玉因为满文不合格被彻底罢免,嘉庆年间进士吴振械的《养吉斋丛录》曾有记载。行侠仗义,替人丧葬
张禹玉一生乐善好施,行侠仗义,莱阳县志记载,张禹玉“敦尚气谊,远近崇仰”。
清初,有一家朱姓人自江都县来,被诬告为朱明皇子,满门即将遭殃,张禹玉奔走2000多里,到江苏邗上县,查清了他家的家谱,记录清楚回来作证,解救了一家人,当时张禹玉16岁。
孙凤毛,字明仪,号紫庭。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户部主事孙必大之子。明天启元年辛酉科(1621年)举人,崇祯十年(1637年)丁丑科进士,官至南京御史,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封通直大夫。孙凤毛性情直爽刚烈,崇祯十五年(1642年),他上书揭发原宁武兵备钱天锡送巨资给杨枝起、廖国遴贿赂内阁得密云巡抚之事,并弹劾内阁首辅陈演。崇祯帝命令他回去准备详实,再次奏陈,意欲彻查,结果未及再奏,凤毛被人用毒酒毒死。后凤毛之子诉冤,指杨枝起、廖国遴设计酰杀之,两人及钱天锡并削职下狱。时值明亡乱世,凤毛没有安葬。
明亡后孙凤毛之子孙节高在清初任湖广布政司参议,封通奉大夫,卒于任上。此时孙家衰落,死后无人安葬,张禹玉得知后也按照当地习俗亲自将父子一起安葬了。
张重润的老师左良辅的儿子左其人明亡之后,不愿为清廷服务,闭门不出,其子贫困甚至居无定所,左其人去世后张禹玉完成了他的丧葬之事。
第二次进京途中,路遇莱阳姓施的县尹客死旅店中,张禹玉为他购买了棺木安葬了他。乡里一些疑难杂事,邻里纠纷诉讼纷争都找他解决,县里大灾小难都找他协调主持。
得罪县令,云游他乡
革职后,张禹玉仍然维护乡里人的权益。史料记载,县令黄障想挪用库银干维修城墙的工程,再征收百姓的银两从中渔利。张禹玉点破了此事并制止了他。黄县令秘密馈赠他五十两银子作为生日贺礼却被拒绝了,怀恨之心由此而起。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秋,莱阳大水冲毁秋田,颗粒无收,黄县令竟意欲上报为丰收年,借以报功升官,此事被张禹玉制止。于是黄障就用奖励告发的方式收集诬告信,但是罗织的罪名没有确切的,巡抚和中丞怀疑是诬告,没有上奏。后来原任中丞离职,新任中丞刚上任,黄障贿赂了中丞身边的老吏,把张禹玉的诬告材料夹杂进以前的大案卷宗里面,上奏了。当时“朝野皆知其枉”,一审便知,张禹玉不愿在公堂上受审,离开莱阳远游他乡了。
不久,黄障贪赃渎职暴露,被罢官定死罪。雍正登基后张禹玉被赦免,但他不愿意自己以罪犯的身份跪在公堂上为了拿赦免文书而受小官吏的指点,这对他是一种耻辱,因此没有回乡处理免罪事宜,继续在外地生活。
卒于博山,寿享八旬
张禹玉曾周游过云、贵,到过四川大渡河,游览了山东各处。博山赵执信与他同年中进士,时年仅18岁,才气更高,与张禹玉交好。然而因为皇后国丧期间受洪升邀请观看长生殿,被人借机告发,赵执信为了不牵连其他人,把所有的罪名都揽到自己身上了,最终被革职罢官,时年28岁,成了康熙朝有名的遗贤。
张禹玉晚年在赵执信处逗留数年,赵执信给予了很大帮助,最终张禹玉历经16年的游历生活,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己亥农历八月卒于益都(雍正中分益都置博山县)城南佛寺,享年82岁。卒后由赵致信协助暂时葬在城北村庄。张禹玉卒后其子张元璥悲愤成疾不久去世,孙子张邦经去京城告御状申冤,但是忽患重病去世。期间,其夫人何儒人也去世了,享年92岁。
在张禹玉去世19年后,曾孙张汝构迎回其遗骨葬莱阳桃源庄,赵执信为其纂写了墓志铭,该墓志铭收录在莱阳县志中,成为了记录张禹玉最为全面的史料。
编辑/书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