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有效率分析
2018-08-04段涛
段 涛
(曲沃县人民医院,山西 临汾 04340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在眼底的一种形式,也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治疗效果欠佳或不及时,极有可能导致患者致盲,影响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1]。因而,为探讨科学的治疗方案,本组实验选取88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分别给予不同治疗方案,旨在进一步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中前列地尔与甲钴胺联合的应用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间收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共88例,入院均经眼底检查,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将其随机分组,给予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者设定为观察组,该组44例患者中,女18例,男26例,患者年龄45岁~78岁,平均(63.08±0.74)岁,给予单纯前列地尔治疗者设定为对照组,该组44例患者中,女19例,男25例,患者年龄46岁~79岁,平均(63.39±0.81)岁,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前列地尔治疗,取1~2 mL前列地尔+10 mL生理盐水对患者进行静脉推注治疗,每天1次,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其中前列地尔同对照组一致,甲钴胺:0.5mg/次,3次/d,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综合指标(眼底出血斑数、D-二聚体含量、眼底血管瘤数)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其中治疗效果评判标准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眼底视网膜渗出明显好转;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出血、血肿等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眼底视网膜渗出无变化或加重,出血、水肿加重,详细记录相关数据并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专用软件SPSS 20.0分析实验数据,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均值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用百分比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临床综合指标
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眼底出血斑数、D-二聚体含量、眼底血管瘤数均比较优,(P<0.05)。见下表1。
2.2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3%,其中显效者28例,有效者15例,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9.54%,其中显效者16例,有效者19例,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综合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临床综合指标对比(±s)
组别 n 眼底血管瘤数(个) D-二聚体含量(ug/L) 眼底出血斑数(个)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4 6.38±1.28 3.52±0.16 587.69±5.16 312.03±4.27 115.26±0.39 10.28±0.47对照组 44 6.28±1.45 4.78±0.21 56.7±5.42 419.37±4.25 15.17±0.42 11.5±0.63 t/0.967 7.549 0.854 9.325 0.741 11.529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n(%)]
3 讨 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截至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初步研究认为,与患者代谢紊乱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受氧化应激反应及遗传因素的干扰[2]。病情进展过程中,当机体长时间处于高血糖状态下,极易出现糖代谢紊乱,导致血管结构发生病理性改变,管腔越来越窄,损害到微循环功能,最终形成视网膜新生血管,影响患者的视力功能[3]。前列地尔属于前列腺素E1包囊于脂微球的新型载体制剂,其中前列腺素E1的主要功效是抗炎、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将其用于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其主要是改善患者机体缺血状况,促使血肿、出血等症状尽快改善[4-5]。而脂微球能够减少对血管的刺激,稳定神经细胞膜,避免组织由于缺血出现再灌注损伤。
甲钴胺的药理作用表现在:能够对神经元的传导作用进行改善,药物进入人体后,通过甲基转换反应,加快核酸-蛋白-脂肪代谢,有效促进核酸、蛋白的合成,以达到修复被损害神经组织的目的[6]。实验将其与前列地尔联合应用可有效提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效果。结合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眼底出血斑数、D-二聚体含量、眼底血管瘤数均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以97.73%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前列地尔+甲钴胺,可发挥药物协同效果,增进疾病治疗效率,促使患者的病情尽快得到稳定并达到治疗的目的。
综上,将甲钴胺与前列地尔联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加快患者病变的改善,且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故方案推广意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