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测绘类教师专业发展绩效评价体系与模型构建
2018-08-03黄良珂黄军胜王浩宇刘立龙黎峻宇
黄良珂,黄军胜,王浩宇,刘立龙,黎峻宇
(1. 桂林理工大学测绘地理信息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2.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23)
“双一流”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中央提出的又一科教兴国战略。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教研〔2017〕2号),这意味着备受社会关注的“双一流”建设,有了明确的蓝图。“双一流”建设既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同时,也对国内高校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专任教师从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不断发展与逐渐完善的转变过程[1],是教师自身掌握教学规律,增强职业道德,强化专业技能,拓展学科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提升精神追求的重要途径。测绘学科作为带动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学科,为进一步适应对地观测与卫星导航等国家重大需求及现代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应努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测绘类专业人才[2],促进测绘类教师专业发展。本文以测绘专业教师为例,研究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测绘类教师专业发展的绩效评价体系与模型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测绘类教师专业发展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1.1 目标导向性
为调动测绘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工作行为能够在连续的不同阶段朝着学校发展目标、自身职业规划的方向努力,所构建的高校测绘类教师专业发展绩效评价体系应以目标导向性为首要原则,积极引导被评价者的工作行为,将“双一流”建设的内涵具体化。同时从国家与行业的宏观、中观层面明确对高校内测绘类教师的各项要求,兼顾学校专业发展战略与教师自身职业规划的需要,在保证高校教育、教学、科研方向正确性的前提下,达到学校世界一流、专业特色突出、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三赢局面。
1.2 专业差异性
由于地区、层次、学科等因素的差异,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岗位教师的工作职责也不尽相同。如,就高校而言,地方高校较中央部属高校更突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就学科而言,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差异甚大;就专业而言,测绘类专业教师与土工、材料、环境等专业教师在科研领域所取得成绩的难易程度各异,因此,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绩效评价中不可一概而论。测绘类教师专业发展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理应在学校内部绩效管理体系之下,适当调整评价指标并合理分配指标权重,以突出测绘类专业的特点。
1.3 系统科学性
科学性是构建测绘类教师专业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客观基础,特别是由于测绘类教师专业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若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指标构成,且指标间存在纵向不同层次的隶属关系,是一个复杂系统。因此,该评价指标体系在构建时要以相关学科理论为依据,坚持评价指标选取与设计、指标权重确定及各环节所涉及数据搜集与计算方法的科学性,同时,兼顾评价过程的可操作性,使实际的评价过程既科学客观,符合评价要求,又简单易行便于实施,才能确保评价结果最终的科学性。
1.4 动态适应性
在构建测绘类教师专业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还应正确处理好事物绝对发展与评价体系相对适应二者之间的关系,遵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动态适应性原则。一方面,要肯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特别是在完整的考核周期内,若评价指标、指标权重或计算方式频繁调整,则会使被评价教师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则要与时俱进,在现有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战略与专业建设特色,随着评价目的、评价实践的变化,适当、适时、适应地对已有评价体系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2 测绘类教师专业发展绩效评价体系的确定
2.1 初始评价指标体系形成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绩效评价工作是高教行业环境下对教师主体要素的综合评价。测绘类教师专业发展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应与国家“双一流”建设、学校发展战略相一致,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不仅能客观、科学地反映被评价主体的思想素质、专业能力、教育水平,体现被评价主体为适应国家高等教育方针,实现学校发展目标与自身职业价值,在其实际工作过程中的行为达成度,同时,还对促进被评价主体自身专业发展起积极作用,是学校绩效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
目前,学术界关于绩效评价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其中不乏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绩效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如,沈鸿从教学成果、科研产出、合作与服务、学习与成长4方面建立了高校教师的四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3];李楠基于360度绩效考评法,确定学生、同行专家、同事、领导、教师4个评价主体,确立了高校教师的教学绩效评价模式[4];邓璐构建了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荣誉、自我发展为一级指标,且二、三级指标因文理学科差异而不尽相同的地方高校教师分型分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5]。但在已有研究成果中,结合“双一流”时代背景,并专门针对测绘类教师专业发展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的极少,因此,本文在收集、整理、阅读大量相关研究成果与文献资料后,在遵循目标导向性、专业差异性、系统科学性、动态适应性等原则的基础上,从职业素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4个方面构建了测绘类教师专业发展的绩效评价体系X(1)。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教师绩效由既定性绩效与生成性绩效,共性绩效与个性绩效共同构成[6],但在实际评价过程中,由于生成性绩效的不确定性,以及个性绩效的特定性,从而对教师绩效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为确保测绘类教师专业发展绩效评价体系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可行性,本文应用因子分析法,对已构建测绘类教师专业发展的绩效评价体系X(1)做进一步的筛选与修正。
本轮筛选是将初始评价指标体系中的33项二级指标制成调查问卷,采用专家咨询法,邀请桂林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校内外10位长期从事绩效管理工作的人员、55位测绘类教师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桂林市测绘研究院和南方测绘集团等45位社会同行业人士,对上轮指标体系框架与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按照Likert五点量尺进行打分,即把每个指标的重要性分为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5个等级,相应赋值9、7、5、3、1,最终结合因子分析结果与专家意见确定测绘类教师专业发展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表1 测绘类教师专业发展绩效评价体系X(1)
因子分析是一种包含多种降维技巧的相关分析技术,它是以减少变量数目的方式,将一群相互关联的数据转换为新的、彼此独立且不相关的新因素[7],其使用的数学模型为
X=AF+ξ
(1)
式中,X=(X1,X2,…,XP)为可观测的随机变量 (即原指标);F=(F1,F2,…,FM)为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即X的公共因子);A为因子载荷矩阵;ξ为特殊因子。
即通过对原始数据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将多个指标转化为少量互不相关且不可观测的随机变量(因子),最终提取原有指标绝大部分信息的统计方法。SPSS17.0软件的因子分析程序弹性较大,可提供7种因子萃取法、5种旋转法、3种计算因子分数方式的因子分析,同时,结合本轮指标筛选研究的需要,本文选择可以用方差贡献值βi衡量第i个公因子重要程度的主成分分析法,对初始评价指标体系中的33项指标进行科学、客观的数据分析。具体分析步骤如下:
(1) 将原始数据标准化,仍记为X。
(2) 建立相关系数矩阵R。
(3) 解特征方程|R-λE|=0,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当累计解释变异量不少于85%时,取前K个主成分代替原来的两个指标,计算因子载荷矩阵A。
(4) 对A进行最大正交旋转变换。
(5) 对主因子进行命名和解释。如需进行排序,则计算各个主因子的得分Fi=aiχ,以贡献率为权重,对Fi加权计算综合因子得分。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103份,其中有效问卷96份,有效回收率达93.2%。对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KMO测度和Bartlett球形检验,检验结果显示:KMO测度值为0.839>0.8,数据因子分析的适应性达到了“良好”等级;Bartlett球形检验X2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0.05,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故以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萃取,以最大变异法进行因子旋转,得到以下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因子分析结果
续表2
由表2可知,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明,每个因子只对少数几个指标的因子载荷较大,因此,根据旋转后因子负载值结果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专家咨询意见,本文对测绘类教师专业发展的绩效评价体系X(1)作如下调整与修改:①将初始评价指标体系中的33项2级指标重新划分,命名为结果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及服务性评价3大类,并确定为1级指标;②在新确定的结果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及服务性评价3大1级指标下,基于原1级指标职业素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增设2级指标;③为突出“双一流”建设的时代背景,全面整合原4大一级指标下的2级指标,删除个别非典型性的评价指标,增加部分代表性更强的评价指标,并认真审度所有评价指标的名称,对部分用词不适当、概括不准确的指标名称进行调整。通过上述一系列的修改、整理,得到包括3项1级指标,7项2级指标,共28项3级指标构成的测绘类教师专业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X(2)。
表3 测绘类教师专业发展绩效评价体系X(2)
3 测绘类教师专业发展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
测绘类教师专业发展绩效评价体系中各指标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且在实际评价过程中,不同指标对测绘类教师专业发展绩效评价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本文进一步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并结合德尔菲法的调查结果,计算出该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最终构建出“双一流”背景下测绘类教师专业发展绩效评价模型见表4。
4 结 语
科学的教师专业发展绩效评价体系对完善学校绩效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都有积极意义。但由于存在区域、学校和专业等条件的差异,使得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也不尽相同。本文紧密结合“双一流”建设的时代背景,根据测绘类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构建了重视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强调测绘类专业建设和突出测绘类专业社会服务功能的测绘类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本文构建的绩效评价体系与模型兼具绩效管理的理论性与“双一流”建设的时代性,是现阶段测绘类教师专业发展绩效评价方面有效的研究成果之一;同时,也进一步为测绘类教师专业发展绩效评价的应用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表4 测绘类教师专业发展绩效评价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