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发展道路的战略构想

2018-08-02黄娟崔龙燕石秀秀

领导之友·综合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黄娟 崔龙燕 石秀秀

摘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与中国梦必须探索一条科学发展道路。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要走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道路,并围绕这条道路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绿色发展的实质是“三生”和谐共赢,目的是实现人民幸福,目标是圆美丽中国梦,重点是建设绿色生态,途径是发展绿色生产,引擎是培育绿色生活,保障是完善绿色制度,条件是加强绿色合作。这些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发展道路的顶层设计,对于我国深入探讨与有效探索绿色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729(2018)04-0016-06

思路决定出路,道路决定命运。没有正确的道路,再美好的愿景、再伟大的梦想,都不能实现;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1](P10,P88)探索、开创科学发展道路,关乎现代化与中国梦能否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面对生态世情、生态国情、生态民情严峻形势,明确提出中国要走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道路,并围绕这条道路进行顶层设计、战略布局、实践探索。目前,学术界研究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美丽中国思想的成果较多,但从道路角度解读其绿色发展思想的研究成果鲜见。深入学习、系统解读习近平关于绿色发展道路的系列讲话和战略构想,对于我国深入认识与有效探索绿色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生”和谐共赢是绿色发展的实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付出了巨大资源环境生态代价,表明传统工业文明发展道路走不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先后提出要走新的发展道路,人与自然和谐之路,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必须要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2](P7)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中国要走绿色发展道路,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道路。如果中国走发达国家的发展老路,全球资源、能源都不够中国用,必须走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3]绿色发展道路,是一条不同于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也不同于边发展边治理的道路,而是一条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是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即人的生产生活不能超越资源环境生态承载力。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傷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4](P50)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构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生产与生活方式。我们要走绿色发展道路,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发展涉及生态、生产、生活三要素,其中,生态居于优先地位,而生产生活都要绿色化。绿色发展就是通过绿色生态建设、绿色生产发展、绿色生活消费,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的和谐共赢,建成生态美丽、生产美化、生活美好的生态文明新社会。这是一条生态优先、“三生”和谐、“三美”合一的发展新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绿色发展道路,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当前,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形势严峻,已经成为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生态环境,可载文明之舟,亦可覆文明之舟。中华文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取决于我国资源、环境、生态的支撑。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将建设生态文明视为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二、提高人民幸福是绿色发展的目的

幸福生活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美好生活是我国人民群众的热切盼望。幸福美好生活与健康、收入、家庭、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我们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以往我们对幸福的认识局限于物质层面,没有意识到生态环境对幸福生活的重要性。习近平不仅肯定物质幸福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生态幸福的新观点,认为物质幸福不能取代生态幸福。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如今,生态环境在幸福指数中地位不断提升,生态幸福在幸福美好生活中地位越来越高。

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也逐年增长。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更优美的环境,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需要成为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生态幸福成为人民群众的基本幸福,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我国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不强,生态产品供给难以满足生态需要。在三十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中,我国农产品、工业品、服务产品的生产能力迅速扩大,但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却在减弱。[5](P79)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相比,生态欠债依然很大,环境问题依然严峻。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一对新的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生态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在生态环境领域的突出表现,影响并制约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整体解决。

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改变。满足人民物质需求,必须抓好经济建设,增加优质物质产品;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就要抓好文化建设,增加优质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生态需要,就要抓好生态建设,增加优质生态产品。我们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解决生态矛盾、满足生态需要、提高生态幸福,必须坚持生态为民、绿色惠民,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环境充分发展平衡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2](P33)

三、圆美丽中国梦是绿色发展的目标

方向正确、目标明确才能走对走好绿色发展道路。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这是中国梦中很重要的内容。[6]党的十九大报告指明了绿色发展方向与生态文明目标,即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绿色发展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实现美丽中国梦是绿色发展的根本目标。只有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才能建设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建设美丽城镇。人民追求幸福生活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动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是新型城镇化的初衷与归宿。鉴于传统城镇化的多重危机与现实挑战,我国新型城镇化不能走传统发展道路,必须走生态优先的绿色城镇化新路。城市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目标,还要追求生态目标、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也就是说,城镇化不能超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极限,要合理布局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城镇。近年来,我国政府开展了生态城市、海绵城市、美丽特色小镇等创建活动,有力推动了我国美丽城镇的健康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美丽乡村。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7]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才能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体面的職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当前,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大任务,是“要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改变农村许多地方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秆乱烧的脏乱差状况,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2](P89)

四、建设绿色生态是绿色发展的任务

绿色发展首先要解决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生态退化问题,节约资源、防治污染、保护生态是其重点任务。其中,节约资源是绿色发展的首要任务。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当前我国能源、淡水、耕地约束趋紧,加上资源开发利用浪费惊人,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全社会加强资源节约,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更加重视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更加重视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2](P78)重点解决能源、水、土地资源紧缺问题,将节能、节水、节地工作放在优先地位,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以确保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

防治污染是绿色发展的重中之重。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生态环境直接决定生活质量。目前,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是食品安不安全、暖气热不热、雾霾能不能少一点、河湖能不能清一点、垃圾焚烧能不能不有损健康等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必须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这是未来几年三大攻坚战之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与目标,重点落实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继续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针对大气污染问题必须打赢蓝天保卫战,面对严重水污染问题必须打赢净水保卫战,应对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必须打赢净地保卫战。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保障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保护生态是绿色发展的紧迫任务。森林、湿地、气候、生物、海洋等构成了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条件。从总体上看,我国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我们要继续开展全民植树行动,不断提升森林覆盖率,扩大绿化与绿地面积。湖泊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针对我国湖泊湿地大量减少状况,必须制止围垦占用湖泊湿地行为,严格实施退耕还湖还湿计划。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防治自然灾害与地质灾害,维护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等。保护生态、修复自然,既要抓住重点,更要系统治理。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自然链条,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2](P55)我们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4](P24)建设生态良好型社会才能保障生态安全与国家安全。

五、发展绿色生产是绿色发展的途径

绿色发展的最大挑战是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与冲突,“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2](P19)目前,我国资源、环境、生态承载能力已经无法继续承载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的粗放型发展。推进绿色发展的关键是要处理好生产与生态的关系,即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我们既要发展经济,也要优化生态环境;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既要经济生态化,还要生态经济化。这就需要我们改变经济发展思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生产方式,引导实体经济向更加绿色清洁方向发展,提高经济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水平,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做大做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

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与落后的产业结构有关。我国多年来形成的产业结构具有高能耗、高碳排放的特征,高能耗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因此,根本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必须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2](P38)产业发展应体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要求,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农业实现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形成绿色农业产业体系。

科技创新是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根本支撑。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们要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2](P3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绿色科学技术就是绿色生产力。发展绿色经济依靠科技创新,壮大绿色产业要靠绿色科技。多年来,我国经济粗放、产业落后,经济与产业绿色化程度不高,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绿色科技创新滞后。因此,我们必须高度认识绿色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想方设法推动绿色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将绿色科技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与方向,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只有建立在绿色科技自主创新基础上,才能形成中国特色绿色经济与产业体系。

六、培育绿色生活是绿色发展的引擎

绿色发展还要处理好生活消费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形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绿色生活方式、绿色消费模式。一直以来,我们关注经济建设、生产发展领域的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忽视了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带来的资源环境生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奢侈浪费之风也开始起来了,特别是“土豪式”的生活方式,这是造成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根源之一。我们应该提倡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坚决反对奢侈消费、炫耀消费、过度消费,认真落实《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积极引导人们绿色饮食、绿色服装、绿色居住、绿色出行,鼓励民众购买使用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品,逐步养成绿色生活与绿色消费的良好习惯。

构建绿色生活方式就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是一场牵涉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这就需要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理念,尤其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4](P23,P52)根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8]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包含生态富强、生态民主、生态文明、生态和谐,生态自由、生态平等、生态公正、生态法治,生态爱国、生态敬业、生态诚信、生态友善等内容。[9]随着美丽成为现代化建设新目标,需要核心价值观体现新要求。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文明意识,將为绿色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绿色生态、绿色生产、绿色生活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绿色发展的践行者与推动者。这就要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把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等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培训体系。对中小学生与大学生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对政府与企业领导要开展生态文明培训,对社会公众则要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要创新活动方式,实践教育是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主要方式。广泛深入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才能培养全民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新习惯。

七、完善绿色制度是绿色发展的保障

绿色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制度约束,制度建设是推进绿色发展的根本保障。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体制不健全有关;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2](P102,P106)习近平高度关注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求尽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加快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步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要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加快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建设。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标志着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正式建立。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习近平尤为重视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与生态责任追究制度。

考核评价体系是领导干部的指挥棒,建立完善绿色考评体系是一项重要制度。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2](P99)为尽快建立完善这项制度,我国党和政府进行了积极探索。2013年,中组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明确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要看生态文明建设实际成效,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考核评价重要内容。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明确以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这些制度为领导干部践行绿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责任不明确、不落实、不追究,绿色考核评价体系形同虚设,绿色发展理念很难落实到位。领导干部任期具有时限性,生态环境破坏具有滞后性。这就需要建立针对领导干部的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2](P100)只有真的追究、终身追责,才能确保领导干部真的负责。2015年,《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正式颁布,为追究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责任提供了制度依据。腾格里沙漠污染、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事件震惊全国,引起了习近平高度关注,作出批示要求严肃查处,相关责任人受到严肃追究与处罚。随着这项制度的试点、完善、推广,将对领导干部生态环境行为形成强有力约束,从而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提供最为可靠的保障。

八、加强绿色合作是绿色发展的条件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需要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危机、保护生态环境,都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世界各国必须携手共寻解决之道。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也是人类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家园,人类都要生活在地球之上。我们应该共同呵护好地球家园,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子孙后代。我们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自然心存敬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同保护不可替代的地球家园,共同医治生态环境的累累伤痕,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10]我们必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在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方面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11]共商共建共享才能保护好地球,建成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

共建美丽地球,中国责无旁贷,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重要贡献。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中国是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2](P142)中国提出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非化石能源、森林蓄积量将取得较大进步。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参与制定并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政府建立了国家层面的跨部委协调机制,将议程要求纳入我国“十三五”规划,并承诺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和帮助。荒漠化治理成效显著:土地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重大生态问题,中国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库布其治沙就是一个成功实践,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国际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提供了中国经验。[2](P146)中国积极承担大国生态环境责任,为全球绿色发展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绿色发展离不开国际合作与交流。广泛开展国际绿色交流合作,以全球视野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既是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需要,也是促进我国绿色发展的紧迫需要。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合作与交流,习近平积极推动中美、中欧、中俄等绿色合作。开展国际生态合作与绿色交流,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重要工作,发展成为我国对外交往与交流合作的活跃领域。

绿色发展是一场涉及发展理念、人民幸福、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法律制度、国际交往等领域的全方位变革,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要求开创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习近平描绘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科学解答了什么是、为什么、怎么走绿色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这是对中国绿色发展道路,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国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美丽中国梦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16.

[2]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 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 习近平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走生态 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N].人民日报,2016-01-08(01).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 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

[6] 習近平在APEC欢迎宴会上的致辞[EB/OL].新华网,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4-11/11/c_ 1113191112.htm2014-11-11.

[7]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7- 12-30(01).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N].人民日报,2015-05-06(01).

[9] 黄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维度——生态文明 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J].思想教育研究,2015(2):31-35.

[10] 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 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 2017-12-02(02).

[11] 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 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 话[N].人民日报,2015-09-29(02).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