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梁家河岁月”谈习近平为民情怀的形成
2018-08-02曹蓉
曹蓉
摘要:习近平的为民情怀在他出任國家主席之后所出台的很多政策中都可以感受到,他的这种为民情怀源自哪里呢?习近平曾经在梁家河度过七年的知青岁月,这段经历就是他为民情怀形成的来源。正如他本人所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本文通过分析习近平在梁家河当知青时的经历和表现,细致阐述习近平为民情怀形成的根源。
关键词:习近平为民情怀 梁家河岁月 形成原因
0
“我们一定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习近平在五年前刚刚当选国家主席的时候,向人民作出了这样庄严的承诺。这是一个国家领导人的承诺,也是一个党员的承诺。在这份承诺里,习近平把人民摆在了首要位置。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而习近平曾经在梁家河度过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他为民情怀形成的主要实践来源。
一、共产党员的工作应当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为出发点
习近平当年不满16岁,就从条件优越的北京来到陕北延川县梁家河大队当知青,他每天和老乡们一起劳作,一起生活。那里当时条件十分艰苦,可是习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勇敢的度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和当地人民群众一起吃饭一起劳动。茶余饭后,老乡们都喜欢和他一起聊天,讲讲趣闻,唠唠家常,这样亲如一家的关系,使习近平真正切身了解了革命老区人民群众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因此,习近平强调“了解实际”,深入生活,去了解群众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工作,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够切身了解群众的实际生活吗?那就是走到群众当中去,去看、去听、去体会。因为调查研究的结果通常只是流于表面,仅仅通过听汇报来制定政策更加是不负责任的。人民群众盼望能够拥有更安稳的工作和更多的收入、盼望他们的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盼望他们能拥有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服的居住条件和更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而群众当前的这些情况具体都是什么情况,有哪些是急需改善的,这些都是基层工作人员应深入了解并特别关心和着手去解决的。
习近平在梁家河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特殊经历,使他在现在工作中时刻牢记一切工作要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同时,他也要求基层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保障民生、改善民生,都需要围绕群众实际情况展开工作。
老百姓的民生问题一直是习近平关注的头等大事。“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习近平的众多次国内考察中,涉及改善民生的最多,其中关于扶贫的就占到一半以上。他一直坚信并贯彻着“共产党员的工作应当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为出发点”这一原则。
二、共产党员应当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办事情,不走形式主义
习近平在梁家河当村支书的时候,就不搞形式主义,而是为村民们实实在在做事情,想尽办法改善村民们的生活条件。那个时代大家都喊口号,但习近平讲的东西都很朴实,没有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当他知道四川在办沼气池的消息后,立刻就想到陕北农村就缺这样的好东西,他带队到四川考察、学习,回来后就在梁家河建了沼气池,使梁家河实现了沼气化,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条件。很多村民至今提起这些事情时,仍然抑制不住对习近平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的感激。
习近平要求全体党员在责任承担上要切实落实,实实在在的做事情才能树立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为了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觉到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党员领导干部要立足本职工作,敢于担当,制定政策时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在措施实行上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实际状况,在资源的整合上要符合人民群众的生活习惯。党员领导干部要把解决人民问题的想法变成一个可行的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分解,使之成为一项项具体任务,最终把工作成果展示在人民群众面前,给人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好处。
仅从2012年到2015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6600多万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百分之25.4。就业计划任务年年都超额完成;全国基本医保参保率达到百分之95以上。这些数据直观地证明了习近平所要求的“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办事情”。
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岁月,使他深知百姓疾苦和生活需求,使他明白喊口号是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的。他要求党员做好真实情况调查,做实事,让群众确确实实看到并享受到他们的工作成果。正是这些要求,才促进了上述巨大成果的实现。
三、共产党员应当点面结合,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习近平在梁河村时为村民们办实事,无论大事小情,他都坚持办好。例如,他给村里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店、铁业社、磨坊等,只要是村民生活需要的,他都会想尽办法去办,并且一定办好。百姓需要的不是好听话,而是这一件件平常的事情被实际解决。梁河村群众称习近平是“好后生”,这也从侧面表现出了习近平对梁河村村民的真情和梁河村村民对习近平的高度赞扬。
习近平在“7.26”重要讲话时说道:“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新想法,新措施。”实现人民群众点的美好生活愿望,需要党员干部点面结合,整体部署,具体落实,增项工作的实效性,更需要全体党员像钉钉子那样去扎扎实实地工作,发扬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
很多老百姓都明显发现,办事难这个顽疾正在逐步解决。网络提速降费被提上日程,困扰大家多年的“高漫游费”“流量清零”等问题有了显著改善;简政放权持续推进,群众办事更快捷了,政府办事效率更高了。这对于老百姓来说,都是值得高兴的现象。
当前,中央重视民生,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改革,既涉及到百姓最关心最实际最现实的问题,也渗透在广大领导干部日常工作成效的点滴。一切工作都以实现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为目标,求真务实,热爱群众,奋斗不止。
四、共产党员应具有奉献精神,服务群众
在梁家河插隊期间,习近平把奖励给他的三轮车换成了村民最需要的手扶拖拉机、磨面机、粉碎机。在当年物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习近平能够舍弃自己的利益,一心想着人民,牺牲小我,也要成就大我,这种奉献精神和大局意识令人感动,值得学习。
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在指导工作或是基层工作时,应当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当牺牲私人利益,能够帮百姓解决困难时,也要发扬奉献精神,利用自身和能力,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为群众解决一个难题,群众的生活就更便利更美好一些。
有媒体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批示全党向优秀先进典型学习。从司法的“燃灯者”邹碧华,到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国,从扑下身子苦干实干的廖俊波,到秉持科技报国理想的黄大年,他们的先进事迹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具有一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伟大情怀和崇高精神。正是这种默默担当与付出的精神,推动了中国的前进,也带动了全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和发展。凭着一股奉献精神,我们党就能凝聚起同心筑梦的磅礴力量,让通往人民美好生活的路四通八达。
五、共产党员应发扬平民精神,弘扬平民情怀
在习近平离开梁家河时,乡亲们自发到院子里送他。这表现了习近平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平易近人的优秀品质。他离开后,也跟梁河村的老乡们保持了联系,他把梁家河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把自己当成了梁家河人,这正体现了习近平的平民情怀。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春节前,习近平一定都要到最基层去看望人民群众。和群众在一起,总书记的平易近人总是特别令人印象深刻。一年又一年,习近平总是在最重要的节日来临之前走进人民群众中,这已经成为了他的习惯。除了困难群众,习近平也特别爱走到青年学子中去。在校园里,总书记是一位和蔼的长辈,是青年朋友们的“知心人”。习近平总书记保持着平民本色,给各级领导干部带来了良好示范:无论身在何处,处于什么地位,都不要与群众有距离。
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也应该弘扬这种平民精神,深入群众,了解群众,了解社会,缩短和人民群众的距离感。要做到来源于群众,回归于群众。不摆官架子,不隔离群众,做群众的好领导、好服务员。共产党员在接触群众,体会群众的困难,感受群众的热情和朴实后,会更加理解群众,心怀群众。
六、结语
梁家河的插队生活,给了习近平总书记从基层成长起来的珍贵机会,这段特殊经历使他最了解百姓疾苦,也让他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实事求是为百姓办实事的想法在那时生根发芽,形成令人崇敬的平民情怀和为民情怀。共产党人都要弘扬平民精神和为民情怀,一切以群众的美好生活为出发点,才会得到老百姓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支持。
参考文献:
[1]陈杰农.把“为民情怀”标准立起来[N].浙江日报,2016-09-28.
[2]谢松.以深切的为民情怀听民声察民情帮民困解民忧[N].南昌日报,2016-06-16.
[3]辨一理.为民情怀,终究是装不出来的[N].安徽日报,2014-05-20.
(作者单位:延安干部培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