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陶萃美》
2018-08-02张立峰
张立峰
《珍陶萃美》册之“宋定窑双鸳碟”
题记云:“高四分,深三分,口径四寸五分,口浅而敞,中划双鸳,作游泳莲池形,边环花草,底微洼,间露棕纹。是器体轻色古,与前舞凤盘制度相等。”
从古至今,若论起赫赫有名的顶级收藏“大鳄”,非乾隆皇帝莫属。他在位60年,正处于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历史高峰——康乾盛世,加之他本人十分钟爱文化艺术,具有较高的鉴赏审美水平,因此可以说乾隆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能力收尽天下奇珍的“大藏家”。
乾隆帝终其一生从全国各地搜剔艺术精品,赏玩品鉴之后常会题诗留念、加盖宝印,以示珍藏之意。对于书画、陶瓷、玉器、青铜等几个古玩大类,乾隆帝还会敕命精于此道的儒臣雅士們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编次书籍图录,供皇帝本人及后人欣赏查阅,如记载着历代珍贵书画藏品的《石渠宝笈》、古铜器目录集的《宁寿鉴古》,而《珍陶萃美》则是一本记录乾隆帝收藏的宋代珍瓷图录。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珍陶萃美》图册,是一本清代乾隆年间不知名的宫廷画家绘制的陶瓷图录。图册采用名贵纸笺,纸边四周有内、外两重双框黑线,中间套印有连环花卉纹饰,式样古雅考究。该册共有图10幅,绘有瓷器10件。册页作对开装裱,上图下文。图右上角题写瓷器名称,两侧有乾隆皇帝的钤印四方,每侧两方。“古稀天子”“八徽耄念之宝”和“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三方钤印每幅图中皆有,第四方则均有所不同,诸如“乾隆御览之宝”“鉴古”等。
图下有简短题记,楷书书写、端严挺秀,分别记录了每件瓷器的尺寸、釉色、形制、纹饰、开片、款识和品鉴等内容。题记右下角或两侧也有钤印一到两方不等。从题记可知,这10件珍贵瓷器分别来自宋代汝窑、钧窑、哥窑和定窑4个窑口。其中,汝窑、钧窑、哥窑各1件,定窑7件。从器型上看,包括了洗、碟、盘3个品类,洗、碟各4件,盘2件。
这本图册画工精湛,写实逼真。不知名的宫廷画家采用侧俯视的角度,从器型、纹饰、釉彩、开片等几个方面,对这些宋代珍瓷的形貌给予了“写真式”的展现,堪称清代的“静物画”上佳之作。在欣赏这些珍瓷绘画时,观赏者会有种轻微的“折叠”感,这是画家为了尽可能充分地展现瓷器内部与外壁的主要形貌特征,在绘画瓷器时使之发生了些许形变的缘故。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并使用陶瓷的国家。早在距今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发明了陶器,在商周时期表面光滑、半透明、不吸水的原始青瓷开始出现,经过汉唐时期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陶瓷史在宋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
在民窑瓷器发展的基础上,宋代宫廷先后在全国各地设置汝、官、哥、钧、定等五大瓷窑,专门烧制宫廷御用瓷器,这些窑口被称为“官窑”。这一时期“官窑”出产的瓷器,无论在釉色、器型还是图案、纹饰上都追求一种简约素雅、端庄大气、自然天成的气度,特别在釉色纯美上达到了中国瓷器史上的一大高峰。
汝窑为宋代“五大官窑”之首。现代考古发现,汝窑遗址位于今天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村,此地在宋代隶属于汝州,故名“汝窑”。汝窑以烧造青瓷为主,因其“色如天青”,在宋代就受到人们追捧,地位十分重要。
《珍陶萃美》册之“宋定窑舞凤盘”
题记云:“高七分,深六分,口径七寸。器中划为舞凤穿花形,旁周花叶。底足圆起无花,白色滋润。《留青日札》云:‘有竹丝刷纹者,曰北定;有花者,出南渡后,曰南定。是器质色工细,当是南宋时物。”
“洗”是古人盛水洗笔的器皿,又叫“笔洗”。这件“宋汝窑蟠龙洗”尺寸不大,瓷器的胎质作“卵白”色,胎上的釉水浓厚光泽,表面布满了“蟹爪”状的开片纹。古代瓷器在烧造过程中,由于瓷胎和釉面的热膨胀系数不同,故而会在烧制后冷却过程中产生细小的裂纹,称为“开片”。这件汝瓷的釉面开片纹样隐如蟹爪,故名“蟹爪纹”,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珍陶萃美》册之“宋汝窑蟠龙洗”
题记云:“高一寸五分,深一寸三分,口径五寸六分,色作卵白,汁水莹厚,通体有蟹爪纹。器中隐起蟠龙,底有环纹,铁骨无泑,中排小挣钉三。考宋时命汝州建青器窑,屑玛瑙为油,较官窑质制尤滋润。观此器,可见当时成造之工。”
在瓷器内底中间有“蟠龙”状纹饰隐隐浮现,从图上我们仅能见到龙身和龙尾。在看不到的瓷器外底还绘有环状纹路,在胎釉交接处的洗口和圈足处由于釉水覆盖不到,呈现出铁黑色,瓷器底部中间还有3个小“挣钉”。宋瓷在入窑烧制时,需要有工具“支钉”支烧瓷器,便会在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烧痕,称为“挣钉”。
文献记载,宋汝窑瓷器曾用玛瑙研磨成末加入釉水中,借此提升瓷器釉色质感。其实玛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而釉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玛瑙的加入不会对釉的性质产生多大影响,只能说当时烧造宫廷用瓷不惜工本。
这件“宋汝窑蟠龙洗”器形简约、工艺考究,纯以釉质取胜,色若天青、开片自然。整件瓷器不过分追求人工附加装饰,浑然天成,颇能体现宋人提倡的清淡含蓄之美。
钧窑始于唐代,也是宋代“五大官窑”之一。北宋微宗时期,钧窑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徽宗皇帝下令将钧瓷列入皇室的“御用珍品”,规定民间不得使用。据史料记载,每年皇室要从这里精选瓷器珍品36件,其余的都要打碎深埋。从烧造工艺看,钧瓷为二次烧成,第一次素烧瓷胚胎,然后出窑施加釉彩,再进行第二次烧釉。钧窑瓷釉利用铁、铜呈色不同的特点,烧制的釉色常见有葱翠青、梅子青、海棠红、玫瑰紫等,以釉色绚烂著称于世。这件“宋均窑花式盘”器形如海棠瓣,胎质细腻、釉质浓厚,釉色呈现葱绿色,通体光亮可鉴,
“洵为可贵”,当属钧瓷佳品。
《珍陶萃美》册之“宋均窑花式盘”
题记云:“高五分,深四分,口纵三寸七分,横七寸。式如海棠瓣,葱绿色底,四足有挣钉痕。通体釉质浓厚,盘底有土蚀晕处。《博物要览》云:‘此窑惟种菖蒲,盆底佳甚。他皆黄沙泥坯,不足贵。此盘质细式佳,洵为可贵。”
《珍陶萃美》册之“宋哥窑葵花碟”
题记云:“高一寸一分,深七分,口径四寸七分,色淡绿,口作葵花式,铁足紫口,纹百圾碎。宋时龙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为兄,故名哥窑,以土脉细薄,釉水纯粹为最贵。此碟体薄色淡,尤哥窑中之佳者。”
哥窑也是宋代“五大官窑”之一,是宋代南方的代表窑口。哥窑以烧造青瓷闻名于世,其釉面常布满开片,这些开片由深黑色大开片与褐黄色小开片交织而成,俗称“金丝铁线”。关于哥窑名称的由来,明代陆深的《春风堂随笔》记载:“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因为章生一为兄长,故其所执掌之瓷窑为“哥窑”。这件“宋哥窑葵花碟”口作葵花式,造型古朴典雅,胎薄质细,通体施淡绿色釉。题记中所说的“百圾碎”即釉面开片,是一种釉面上疏密不同、大小相近的开片纹饰,是哥窑瓷器的主要特征之一。
《珍陶萃美》册之“宋定窑蟠龙碟”
题记云:“高八分,深六分,口径四寸四分。器中细划作蟠龙形,流云绕之。口下环以雷文,底足高一分许,质细釉厚,制作工致,是定器中之精巧者。”
从釉色上区分,宋代瓷器主要分为青瓷和白瓷两大类。“宋汝窑蟠龙洗”“宋均窑花式盘”“宋哥窑葵花碟”这3件瓷器均属于青瓷系列,而论及白瓷烧造当属定窑。
定窑遗址位于河北省曲阳县郊的涧磁村一带,该地在宋代属于定州管辖,故称定窑。定窑初烧于唐,北宋中期以后由于瓷质精良与纹饰秀美而被宫廷选中,大量烧制供宫廷使用的瓷器。定窑烧造的瓷器影响很大,在当时南北地区仿造者多,因而出现了不同名称,如北定、南定、土定、新定等。其中,“北定”就是北宋定窑生产的瓷器。宋室南迁之际,部分定窑瓷工南迁到江西景德镇和吉州,继续烧造仿定白瓷,称为“南定”。定窑虽然位列宋代“五大官窑”的末席,却是宋代五大官窑中唯一烧造白瓷的瓷窑,代表了宋代白瓷烧制技艺的最高水平。
此外,宋代五大名窑中汝、官、哥、钧窑都以釉色取胜,只有定窑以精美的刻花、印花见长。其刻画的纹饰图案常以龙凤、鸳鸯、瑞兽等动物为主,如图册中的“宋定窑蟠龙碟”“宋定窑蟠龙洗”“宋定窑舞凤盘”“宋定窑双鸳碟”“宋定窑瑞兽洗”等。在主题图案周围还有莲瓣、萱草、流云和缠枝花卉等装饰纹样,或者干脆以花卉图案为主,如“宋定窑莲花碟”。也有少部分定窑瓷器未施加刻画纹饰,纯以洁白釉色和器物造型取胜,如图册中的“宋定窑葵花洗”就是这种情况。
《珍陶萃美》册之“宋定窑蟠龙洗”
题记云:“高一寸一分,深一寸,口径四寸三分,色莹白,器中划花为蟠龙,周环回文,口内外边亦俱回文,旁斗而底平,底心无釉,质露如玉,最为佳品。”
《珍陶萃美》册之“宋定窑瑞兽洗”
题记云:“高七分,深六分,口径四寸六分,口作菊瓣式。器中划花为瑞兽,环以雷文,底平无足。是器有水渍痕,当由曾经入土,故色泽弥觉古穆耳。”
《珍陶萃美》册之“宋定窑双鸳碟”
题记云:“高四分,深三分,口径四寸五分,口浅而敞,中划双鸳,作游泳莲池形,边环花草,底微洼,间露棕纹。是器体轻色古,与前舞凤盘制度相等。”
宋代定窑瓷器的装饰技法有多种,依据瓷胎刻划的深浅程度大致可分为刻花、划花、印花、描金花等。其中,以构图严谨、图案清晰的印花装饰受到的评价最高,被推为宋代印花瓷器之冠。图册中的6件带有装饰图案的宋代定瓷所印图案层次分明,纹饰线条流畅,显示出定窑工匠娴熟的刻划花技法,“属定器中之精巧者”,堪称宋代定窑瓷器的代表作。
据台北故宫博物院公开资料显示,这本陶瓷图册已与画中瓷器分开保存,但是通过档案记载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青铜器多宝格的组装样式,仍能追溯出陶瓷图册原来也应该与画中瓷器共置于一个木匣中,整个木匣即为一组瓷器多宝格,图册正是这组多宝格的典藏图录。
对照画中瓷器与图下题记,清晰地传达出乾隆皇帝的审美品位和鉴赏印记。这本图册以宋汝窑、钧窑、哥窑和定窑瓷器类型为主,其意图可能是透过对宋代官窑的追溯,为乾隆时期的官窑瓷器,创造出一个可以依循的典范,这对当时的制瓷业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乾隆皇帝可能把陶瓷当作宣传个人艺术品位和施政理念的媒介,借此粉饰搜求藏品的举动,以建立个人的圣王形象。而这本图册作为鉴赏记号,正是印证画中瓷器经过乾隆帝御览及鉴赏态度。
早在北宋时期,徽宗皇帝曾命人将收藏于宣和殿中的青铜器精华绘制成《宣和博古图录》三十卷;到了明代,《宣德鼎彝谱》曾记载:当时“内府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之式”珍瓷,可见明代紫禁城里就收藏有宋朝皇家御用的五大名窑珍瓷。
或许是受到上述影响或启发,乾隆皇帝从乾隆二十年(1755年)开始,陆续降旨绘制一系列清宫珍藏的历代陶瓷图册。其中,《珍陶萃美》便绘成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珍陶萃美》既是一本可以赏玩的古玩手册,通过图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乾隆皇帝欣赏和把玩这些宋代陶瓷珍品的过程;也是一份清宫内府收藏瓷器的档案资料,真实记录乾隆皇帝典藏的宋代名窑珍瓷。这些瓷器,都是故宫里最为珍贵的藏品之一,代表着中国瓷器制造史上的第一个历史高峰。
《珍陶萃美》册之“宋定窑莲花碟”
题记云:“高七分,深六分,口径四寸二分,器中隐起双莲花,色白质薄,土色如玉。考《遵生八笺》:‘定磁,宋北定州造。白地加釉,其纹有画花、印花等种。此碟体质既佳,划花生动,与八笺所载吻合。”
《珍陶萃美》册之“宋定窑葵花洗”
题记云:“高七分,深五分,口径四寸六分,口六瓣,作葵花式。通體纯素而莹洁滋润。《格古要论》云:‘定瓷以划花为佳,素次之。此器正以洁素古雅为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