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三产融合促进山地乡村振兴

2018-08-02

中国经贸导刊 2018年13期
关键词:山地农产品电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山地乡村自然环境严酷、交通条件滞后、生产条件恶劣、经济发展缓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大短板之一。为了解山地农村发展现状、探索山地农村发展问题,2017年11月6日至10日,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团委调研组赴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裕河镇开展国情调研。期间,调研组与裕河镇的党员干部进行深入交流,穿山越岭走访裕河镇下辖的赵钱坝村、余家河村等六村,参观农村特色产业和示范型经营主体,通过入户访谈了解基层群众的生活现状。调研发现,裕河镇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挖掘了农业内部潜力,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了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增长和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裕河镇的做法为探索山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提供了经验。

一、发展环境

裕河镇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与四川省、陕西省交界区域,地处秦岭山脉、岷山山脉的交汇地带,属于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区,下辖10个自然村,人口4951人,镇域范围内以山地丘陵为主,整个镇被大山包围阻隔,相对封闭落后,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点区域。裕河镇具备典型的山地乡村特征。

(一)山多地少,人均耕地资源不足

山地乡村的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平原川地较少,适宜耕作的土地缺乏,耕地质量较低,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利用难度较大。裕河镇域内山峰重叠,沟壑纵横,高山河谷交错分布,平均海拔1080米,山地比重超过90%,耕地面积约1.2万亩,仅占国土面积的3.0%,远低于全国12.5%的平均水平。极为有限的耕地中,大部分为斜度15°以上的坡耕地或梯田,斜度25°以上的陡坡耕地也占相当比例,地块小而分散,不适宜大规模耕作,有效灌溉面积严重不足,较平整的有效灌溉面积不足900亩,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仅为0.18亩,分别占甘肃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37.5%和26.1%。极有限的耕地资源大大限制了裕河镇农民的种植收入。

(二)交通闭塞,对外联通程度较低

山地乡村区位偏远封闭,交通可达性低,远离交通枢纽、中心城市和经济通道,较难融入农副产品消费市场和要素供给市场,与外部系统的经济联系偏低,难以通过参与市场分工和贸易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裕河镇距离陇南市区约118km,需要三个小时车程,距离裕河镇最近的机场位于四川广元,约180km,需要四个小时车程。对外道路坡度大、转弯多,驾驶难度较高,道路限速较低。目前,仍有相当部分路段铺设在悬崖峭壁,村民出行或运送物资只能依靠步行或牲口驮载,往往需要翻山越岭甚至穿越陡峭的山林。

(三)生态功能比较重要,面临开发和保护的两难抉择

山地乡村常常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是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产品供给的基本保障,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是和山地乡村发展并行不悖的重要任务。以裕河镇为例,其生态服务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裕河镇位于白龙江流域,为我国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二是裕河镇森林资源丰富,天然植被保存良好,森林覆盖率高达87.25%,是甘肃省最大的原始林区;三是裕河镇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中心区域,拥有川金丝猴、大熊猫、林麝、羚牛等珍稀濒危野生動物和珙桐、红豆杉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因此,裕河镇被列入禁止开发区域,只能有限地发展和禁止开发区域功能定位相容的相关产业,常常面临山地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两难抉择。

二、做法和成绩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农村工作的指导文件中多次要求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裕河镇基于其发展环境的优劣势,立足地方实际,挖掘自身特色,将发展现代农业和实施精准扶贫紧密结合,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作为构建山地乡村经济体系的基本路径,积极探索有地方特色的做法,取得显著成效。

(一)以品牌建设为引领,重点开发特色农产品

农业是山地乡村的主导产业,但传统种植投入大、收成少,只能维持农村较低生活需求,无法提高农民收入,必须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培育高效特色的山地农业体系。裕河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特色农产品产量,提升品质,促进了农产品收入稳定增长。

一是打造区域品牌形象。特色农产品本身带有区域特性,销售情况与区域品牌密切相关,打响区域品牌能够弥补小农经济分散经营、规模小、技术落后等方面的不足,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裕河镇基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突出“生态、绿色、有机”的品牌打造,提高产品的品牌度和美誉度,大力发展茶叶、蜂蜜、天麻、猪苓、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初步形成了“喝出时间的味道”、“峪红”茶叶、“武都金丝崖蜜”等一批叫得响的品牌,农产品地理标志正在形成。

二是促进农产品产业链从种植向加工延伸。初级农产品只能满足农村自身消费,而农产品的初级加工及深加工既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产值更多留在农村,又能够扩展贸易条件,解决销售难的问题,提升农业整体素质。茶产业是裕河镇传统支柱产业,作为甘肃省茶叶三大产区之一,裕河镇现拥有茶园1.2万余亩,茶叶年产量3吨,产值达60万元。在做大茶叶种植的同时,裕河镇加强了茶叶生产、加工的相关科技培训,成功吸引甘肃著名红茶企业“金陇红”落户裕河,实现产业链从单纯种植向加工制造的延伸。

(二)积极发展全域旅游,打造美丽乡村

旅游业是山地乡村的潜力产业。随着旅游发展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游、休闲游发展模式转变,山地度假旅游逐渐成为消费热点。裕河镇气候宜人、满目青山、碧水长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当地政府以生态旅游为突破口,强化山居生活感受,力求打造“独一无二的裕河”,积极发展山地乡村全域旅游。

一是制定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裕河镇制定了“六点一线”旅游发展规划。“六点”指唐坝“漂流中心”、赵钱坝“游客集散”、梨树芦玉滩“花果山”、阳坝白沙沟“探秘珍奇”、凤屏八湖沟“生态栈道”、余家河“三碗文化”,“一线”指贯穿于六点的五阳公路“百里枫叶长廊”。规划遵循一村一景、一景一品的原则,实现了旅游发展的可达性、便利性、互动性。

二是推动农旅融合,用旅游激发传统农业的发展活力。一方面,在乡村旅游中发展农家乐,将部分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从而拓展了农民致富脱贫的道路;另一方面,将茶文化展示、裕河红茶采摘、蜂场游览、畅游花果山桃园等项目同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把旅游作为向游客展示农特产品生产工艺和优良品质品牌的窗口。

三是推动蜜蜂养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裕河镇特有的山地生态环境非常适宜蜜蜂养殖。蜂箱的观光增加了裕河旅游的多样性,农户自产蜂蜜销售则为游客提供了原生态的健康产品,丰富了旅游体验。裕河镇大力发展蜂蜜产业,积极提供扶贫贷款、电子商务、筹办合作社等政策支持,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全镇养蜂农户共计237户,蜂箱4197箱,年蜂蜜产值达到120万元。

(三)全面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促进电商精准扶贫

山地乡村远离农副产品消费市场,农产品营销问题是限制其农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发展农村电商正是解决农产品营销问题的有效途径。裕河镇积极推广“互联网+特色农产品”的电商模式、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2016年裕河镇的特色产品通过电商渠道销售额达到553万元。裕河镇在推进农村电商发展方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做法。

一是积极布设电商网点。裕河镇相继建立1个电子商务扶贫服务站,4个电子商务扶贫服务点,开办21家网店、微店,1家电子商务实体店,将“陇南武都裕河”“水木裕河”等微信公众号作为对外宣传裕河特色产品的重要平台。协作建立集成的物流配送中心,不仅实现了村—镇—城区之间的商贸、物流互通,还带动了76名贫困户就业,实现营销额240万元。

二是大力培养电商人才,推进电商业务培训。为补齐电商人才短板,裕河镇政府专门成立了电子商务办公室,负责电商业务指导和技能培训,大力普及电商业务基本技能、宣传电商营销致富的积极作用,定期邀请区级电商对农村电商从业人员进行常规性培训,依托大学生村官开展典型带动活动。

(四)培育三产融合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裕河镇以农民合作社为载体,充分发挥合作社的基础作用,实现农民在种植、管护、科技应用、品牌建设、市场销售、职工技能培训等多环节的垂直一体化合作,将传统农民改造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协调农户与企业、市场之间的关系,实现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为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注入了新的动力。

一是依靠主导产业、做大资产规模。裕河镇要求各村围绕主导产业建立至少1个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由党员干部承建,属村集体所有,遵循“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合作理念,由具备生产经营技能的“能人大户”统一管理运营。目前,裕河镇已围绕茶叶种植、中蜂养殖、旅游产业、猕猴桃种植等项目建立多家合作社,凝聚优势资源,产生规模效应。

二是合理分配收益、确保可持续经营。所有资金产生的效益和分配方式实行一年制结算,收益的20%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50%作为贫困户分红资金,30%用于管理和日常费用的支出,兼顾效率和公平目标,形成良性运作机制。

(五)完善公共服务,健全制度性保障

裕河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原有服务设施难以有效覆盖,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存在较大缺口。镇政府大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力地支持了三产融合发展。

一是积极争取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提高交通便捷度。对外交通方面,争取打通对外通道上部分隧道,增强与陇南武都区、康县阳坝、陕西青木川、四川九寨沟的联系紧密程度,为打造旅游经济圈奠定基础;对内交通方面,逐步推进社社通公路,提高当地居民出行的便捷程度。

二是完善教育、卫生、安全等公共服务。对全体劳动人口进行多轮多层次培训,目前产业技术能手占总人口比例已达12%;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丰富乡民业余文娱生活;完善食品药品、农机车辆、护林防火等安全责任制,完成相当于总户数30%的危房改造,落实防范措施。

三、主要经验与启示

裕河镇以特色农业为基本依托,将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贯穿其中,实现产业链条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农民收入增加,为山地乡村发展山地经济、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经验。

(一)依托生態优势,大力培育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业

山地乡村的地域性决定了当地产业必须以农业为主,山地农业的发展必须与当地气候生态、乡土文化相适应。应重点开发经济效益好、产品附加值高、就业带动能力强的经济作物,形成若干叫得响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与周边地区形成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山地乡村培育特色农业可以按照“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培育壮大支柱特色产业,建设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通过精深加工和品牌销售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培育引进一批加工企业,尽可能把原料“红利”留在产地。

(二)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积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和裕河镇的禀赋条件和现实状况类似,山地乡村的经济发展常受到地理位置偏远、交通条件不便、自然环境原始等因素的限制。但同时,这些地区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区域风情、民俗习惯和传统村落,以及无污染无添加的特色农产品、中草药、野果野菜等,这些宝贵的旅游资源使山地乡村极有潜力成为绝佳的乡村旅游休闲目的地。对城市居民而言,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系统原始天然的山地乡村能够满足生活在喧嚣都市、遭受严重污染和大都市病的现代人类对回归自然的强烈渴求。山地乡村应充分挖掘、紧密结合这些优势,把绿水青山当作金山银山,打好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两张牌。

(三)坚持基础设施和人才建设并举,发展农村电商

山地农产品的种植和生产比较分散、不成规模,农村电商可以集聚分散、小批量的山地农产品,形成规模适度、产出稳定的农产品供给,从而有效对接广阔的外部市场、不断拓展新的销售渠道。具体而言,发展农村电商应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走有山地特色的基础设施建设之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既要持续增加物流、公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也要根据山地农村的地理条件、人口分布等现实情况,有序合理地开展异地搬迁、集中居住等工作,将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村社搬迁到公路沿线、地势开阔区域,降低建设、铺设基础设施的难度和成本,实现规模效益。二是加强对青年电商人才的培养。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在外务工的农村青年返乡创业,打造“回得去的农村,守得住的家乡”。对于已经在农村发展事业的青年,要充分激发其创新创业的活力和对群众的带动、引领、示范作用,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参观学习、高校进修等活动,探索本地培养、委托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方式,把农村青年转变为宝贵的农村电商人力资本和专业人才。

(四)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供给效率

建立健全农村合作社体制,有利于盘活闲置土地及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还能够调动各方生产积极性,实现多环节垂直一体化,加速三产融合。一是要完善治理结构,应依法登记注册,按章程界定权责利关系,聘请复合型能人担任主要经营者,根据持股比例进行民主决策,公平分享发展收益,实现激励相容。二是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组织化程度,横向上围绕主导产业整合资源,集约化管理,实现规模经济,纵向上扩展生产服务链条,促进产供销环节垂直一体化,实现范围经济。三是要加强生产技术培训和信息技术应用,各级涉农部门应加大农业新产品研发力度,定期赴合作社培训推广,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生产效率。

(五)推进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提高对外联系程度

推进交通设施的建设,实现山地农村与外界的互联互通,能够为促进山地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应积极争取对外交通的规划建设,完善内部交通的联通程度,打造顺畅的景区交通,从而提高山地农村与外界的联系紧密程度,为打造旅游、开展电商、招商引资、吸引人才等提供基础保障,促进山地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团委调研组:贾彦鹏、李子文、王继源、黄昕、赵欣苗)

猜你喜欢

山地农产品电商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关于山地建筑设计要点的分析
社交电商,春天来了?
浅析山地别墅的景观设计及施工特点
农产品争奇斗艳
大型电商十大热卖玩具排行榜
大型电商十大热卖玩具排行榜
VC和电商的互相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