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化同步 品质毕节
2018-08-02
从奢香开辟九驿到滇缅公路川滇东段建成,从清毕公路开通到如今大交通、大物流格局初步形成,一代代贵州毕节公路人披荆斩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条条大道像巨龙一样在毕节大地上延伸,乌蒙大地“天堑变通途”的梦想正在实现。
公路提级促乌蒙变通途
毕节公路人常年驻守在乌蒙山深处,紧跟贵州省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发展步伐,移山填壑,奠基架桥,匠心打造“畅安舒美”普通国省干线品质工程。一条条交错纵横的国省干线公路上连高速公路大动脉,下联通村通组公路毛细血管,翻山越岭修进深山,打通大山深处的交通壁垒。
毕节试验区是1988年6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并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毕节市,是川、滇、黔三省的交通要冲。北接四川、西邻云南,东与遵义市、贵阳市接壤,南与六盘水市、安顺市相连。辖七星关、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威宁、赫章一区七县,涵盖贵州省毕节市全部市县。
2018年,毕节试验区建成已经30周年,毕节公路人参与了毕节试验区跨越式发展波澜壮阔的建设进程,黔西北高原的公路事业与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贵毕公路干沟大桥
“十二五”以来,毕节公路管理局在各级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对品质工程的打造呈现出“创新意识强、工程管理细、材料工艺新、施工进度快、工程质量优、路域环境美”的特点。公路建设与沿线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及小城镇建设有机融合,注重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种好“行道树”,建好“文化墙”,铺好“服务网”,治好“路环境”,一条条融入毕节试验区民族文化特色的公路既有了“颜值”,又有了“内涵”;围绕毕节试验区脱贫攻坚战略,发挥公路建设服务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先行引领作用,助力贵州省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十二五”期间,由毕节公路管理局组织实施的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改扩建项目共11个,改造里程368公里,总投资近30亿元。“十三五”时期,毕节境内计划建设19个项目,建设里程656.47公里,目前已启动项目共13项,建设里程528公里,概算投资81.8亿元,截至目前完成产值约44亿元。
毕节公路管理局在国省干线公路品质攻坚建设中紧紧围绕“质量过硬、安全舒适、环境美观、使用耐久”目标,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部署、严要求推进,秉承“早快新实美”五字特色,打好“七化”同步组合拳,聚力品质攻坚,强力提升毕节试验区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服务水平,为试验区脱贫攻坚,全面同步小康提供坚强基础保障。
西溪大桥晨韵
沥青面层施工一次成型压实工艺
“七化”同步筑品质大道
设计施工规范化
突出服务理念。坚持以“畅安舒美”为设计统领,充分体现“安全、环保、舒适、和谐”新理念,技术标准选用合理,线形连续、顺适,因地制宜合理设置紧急停车带、避险车道、爬坡车道等,规范水沟盖板、安保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设计,充分展现公路品质服务理念。
首件示范引领。强化首件工程全覆盖和标准化,路基、路面、桥隧及重要结构物主要分项工程和关键工序全面推行首件工程认可制度,规范施工工艺、验收标准,验收合格后方可指导后续施工,批量生产。
严控质量通病。加强质量通病监管,认真分析原因,对症下药抓整改,对易出现质量通病的单项工程或质量指标实行专项验收制。全线推行“钢筋集中加工、混凝土集中拌和、小型构件及梁板集中预制”的四集中施工管理规范措施,从根源上控制预制构件、钢筋、混凝土质量。
新型工艺助推。为发挥新型工艺对规范化施工的提升带动作用,项目砌体工程一律采取配盘施工,边坡实行光面爆破、预裂爆破及冷开挖;全面使用钢波纹管涵、钢筋混凝土防撞护栏钢模浇筑、水稳层路拌一次成型、乳化沥青同步碎石封层等工艺;直线路段混凝土路肩墙采用滑模为主,人工浇筑为辅,弯道采用预制块安装;沥青面层施工采用“摊铺机+光轮+胶轮+光轮”组合一次成型压实工艺。
项目管理科学化
强化规划先行。坚持科学规划,准确研判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深入开展设计阶段调查研究,科学布局项目实施,按照“启动实施一批、前期推进一批、策划储备一批”的梯次推进思路有序推进。立足全局公路建设和养护,科学规划布局机化站、集中预制场和服务区,更好地服务公路建设和群众需求。
强化组织保障。立足单位实际,构建科学合理的组织领导和管理机制,项目管理科统筹管理全局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驻地业主办负责具体项目管理。实行主要领导统筹抓、分管领导负责抓、职能部门具体抓、相关部门协助抓、现场机构一线抓的层级管理体系。制定《贵州省毕节公路管理局项目业主管理办法》及《首件工程管理规定》,搭建“比有标准、学有典范、赶有目标、好则奖励、差则追责”的竞技平台,为品质工程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强化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市、县政府联合采取开工动员会、现场办公会、不定期调度会等措施最大限度支持征地拆迁工作,结合地方规划合理组织过境改造路段施工。
强化项目调度。实行业主办、项目办及管理局“三级联动”机制,科学倒排工期,细化分解目标,责任到岗到人,实行挂图作战;严格执行“周总结、旬调度、月检查、季考核”制度,积极开展“六比一创”竞赛活动,即“比工程质量、比工程进度、比安全生产、比技术创新、比文明施工、比科学管理,创优质工程”,全方位倒逼,营造比学赶超氛围。
强化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毕节公路管理局综合信息平台,对中心试验室、重要结构物、小型构件预制场、重要路段等实施远程监控,对存在的问题、进展情况等进行远程实时监管。
项目实施人性化
施工保畅兼顾。制定文明施工安全保畅方案,在施工路段设置明显规范的施工告示、安全警示、限速标志牌,设置堆放材料临时错车带,及时开展路槽废料清理和整平压实,加强施工现场交通管理。
工序统筹同步。建筑垃圾及路槽清理与路基同步完成;绿化与路基同步交验;路侧护栏与路肩墙同步浇筑;辅助工程及配套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进行。
服务设施完善。重点突出“畅通主导、安全至上、服务为本、创新引领”理念,从满足群众出行服务需求出发,结合废弃老路设置停车带、绿化带、观景台、加水点、防滑棚,因地制宜设置便民入户梯步、路宅隔离花池,按需设置边沟盖板,规范平交道口延伸搭接,预埋穿路管道。引入市场合作机制或强化公路社会责任,建设公路综合服务区,有效解决马路市场隐患和路域环境整治难题。
场站建设及安全生产标准化
规范驻地建设。项目驻地基础设施完善,满足信息化办公需求,机具停放合理、场地道路硬化、排水设施完善、庭院绿化适宜、环境优美整洁。
科学布局场站。超前规划、科学布局、高标准建设钢筋加工厂(棚)、梁场、拌和站、预制场等场站,要求场地全部硬化、材料分区堆放、规章制度健全。确保梁板预制、小型构件预制、钢筋加工、混凝土拌和达到标准。
安全生产标准化。本着“化整为零、突出重点、逐渐推进、整体提高”的原则,深入持久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活动,督促施工单位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施工安全保畅专项方案和相关安全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夯实安全管理基础。
“四新”运用常态化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低碳公路为主导,坚持创新引领,积极引进和运用“四新”技术,全面提升项目建设品质。
新改造完成的326国道与毕威高速交相辉映
降低材料成本。加强沥青等材料循环利用,路用材料循环利用率达 90%。
技术带动效率。全面推行大厚度水稳层碎石一次性成型、superpave高性能沥青混凝土路面摊铺、大掺量旧沥青混合料厂拌热再生、高品质改性乳化沥青及混凝土路肩滑模等新技术的应用。
工艺提升质量。采用预应力智能张拉技术用于桥梁施工。 四是增强设备产能。引进强夯机、维特根小型压路机对“三背”回填、油面层边角进行压实处理,有效保障施工质量。
绿化景观特色化
因地制宜绿化。重点突出“畅安舒美路,多彩贵州行”主题思想,利用公路两侧、边坡、弃土场部位因地制宜种植花、草、树木,边坡下增设碎落台、边沟外侧设置花池道牙,呈现走廊景观效应。
人文民俗相融。结合地方区域特色打造景观台、塑造“红色”人物雕像等展现民俗风情,利用挡墙、护面墙建设浮雕文化墙,公路文化与地方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畅安舒美乌蒙路景观特色。
路廊同建成景。绿化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打造与自然生态相适应的“自然生长”之路,使公路与周边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努力形成“建一条路,造一方景”的路域生态及人文特色。
建管养统筹一体化
站点建设同步推进。将在建项目的建设、管理、养护功能需求一体化统筹考虑,超前谋划,同步规划建设治超站、综合养护站、综合服务区。
运行监控超前部署。项目实施中,在临崖临边、高边坡、地灾易发点、气候恶劣地段、主要结构物处安装视频监控设备,既能为施工质量监测服务,又能在项目完工后发挥公路日常监测监控功能,实现项目建管养全过程应用。
管养难点先行破解。科学选择绿化物种和绿化形式,降低公路养护保洁投入;规范设置城镇过境路段边沟盖板搭接及便民横管等设施;通过对适宜绿化的边沟碎落台、老路遗弃地段安装道牙、合理选用树苗、草皮、隔离网对公路沿线路产进行确权。
多年来,毕节公路管理局以匠心致初心,恪守品质工程打造,凝心聚力打造“畅安舒美”品质工程。实现了毕节国省干线公路从疏到密,从泥石路到沥青路,从满足人民群众对公路基本通达的需求到“畅安舒美服”质的飞跃,筑牢了公路行业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