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公路40年的开放之路
2018-08-02
回顾江苏公路40年来的发展历程,江苏公路以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为根本动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在发展理念、体制、机制、政策和科技等各领域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汇聚成了江苏公路发展的强劲动力,既铸就了江苏公路今日的辉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为未来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坚持解放思想,紧贴实际促改革,方能进一步推进公路交通转型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江苏公路40年的发展证明,只有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打破传统体制,才能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树立问题导向,推进难题解决。改革,特别是有效的改革,往往是被问题倒逼的,否则就不会有内生动力;依靠外部推力的改革,往往也都是被动的,难以有“壮士扼腕”的勇气。“十五”期间,针对超限运输猖獗的现象,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实施货车计重收费、加强超限运输管理”的总体思路,成功探索出一条通过经济手段治理超限运输的有效途径,得到了交通部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十一五”期间,顺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在全国率先大幅提高省补标准,加快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并针对苏南、苏北、苏中的地区差异,在资金补助上实现差异化政策,坚持“多干多补、早干早补、不干不补”的原则,极大调动了全省各地干事创业的热情;进入“十二五”以来,针对江苏普通收费公路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开展了“统贷统还、统一管理”的收费公路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并取得成功。
抓住关键重点,带动全面工作取得突破。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大胆试、大胆闯、坚决改,才能把江苏公路行业结构性、深层次、历史性变革不断引向深入。在公路建设中,江苏紧紧抓住“充分发挥省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牛鼻子,确立“省市联合、以市为主”和“借钱修路、负债建设”的思想,通过体制、政策等多方面的创新,不仅拓展了资金渠道,还对于江苏公路投融资体制变化、“贷款建设、收费还贷”政策的推进等一系列重要事件都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在公路养护管理中,江苏紧紧围绕市场化改革这一中心主线,通过积极推进养护与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管养分开、事企分离”,使公路管理机构真正实现了从生产者向管理者的转变、养护工作由计划管理向合同管理的转变。
明确主攻方向,实现可持续发展。时代是思想之母,实现公路交通朝着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必须针对每个阶段的实际情况,以公路交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作为主攻方向,积极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改革开放初期,面对乡镇企业的崛起但公路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江苏建立了以省工程管理局、地市公路管理处、县公路管理站构成的三级公路管理体制,优先解决干线公路“卡脖子”问题,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2000年前后,全国各地加快了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江苏公路抢抓机遇,树立适度超前理念,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三网”协调发展,同时,注重缓解加快建设与土地资源少、环境保护要求高、资金短缺等因素之间的矛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江苏模式”。党的十八大以后,注重提高公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突出公益属性,着力强化互联互通,提升服务品质。
坚持政策导向,与时俱进抓重点,方能进一步发挥公路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光荣使命,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担负起为全国发展探路的重大责任。经过多年的努力,江苏省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的方针指导下,总体供给能力已初步实现了由“基本适应”向“适度超前”的转变。作为综合交通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江苏公路紧紧围绕中央和省的战略部署,呈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在服务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中走在前列,继续发挥着强化支撑和引领作用。
重大战略的实施,需要公路交通进一步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公路是经济之脉、财富之流、民生之体,国家和各省任何一个时期重大战略的实施,都离不开公路的支撑和保障。20世纪90年代初,策应以上海为中心的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建成了省内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本世纪初期,江苏提出了“三圈五轴”的城镇布局体系的总体构想,作为具体的实践部门,我们提出了“充分发挥路网综合效益”的工作思路,重新规划了江苏的省道网络,通过增加路网规模、提高路网技术等级,优化了路网结构,完善了干线公路网,提高了公路网络的整体服务能力。为实现中央提出的“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建成了苏通大桥,使南通步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对带动苏中和苏北板块融入苏南、快速提升苏北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苏北普通国省干线路网的优化升级,极大地改善了苏北落后的交通状况,使苏北经济走上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城乡建设高质量要求公路交通进一步推进与其他运输方式融合发展。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阐述“城乡建设高质量”时,要求在提升通达程度、提高标准上下功夫,推进各类交通无缝衔接,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公路是百姓选择的第一出行方式,建设区市城市到南京1.5小时高铁交通圈、打造长三角立体交通走廊,公路都是关键的“最后一公里”。党的十八大以来,公路交通以提升公路网整体效能为重点,统筹推进高速公路“主动脉”、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支动脉”、农村公路“毛细血管”三网的互联互通建设,增强集疏运等服务功能。高速公路通过主通道扩容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干线公路通过加快省际和市际断头路建设步伐,加强与周边地区路网衔接,消除断头路和等级不匹配问题;农村公路则推进旅游公路、物流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果。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公路交通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就“四好农村路”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改革开放初期,面对交通运输“瓶颈制约”,老百姓喊出了“要想富、先修路”的朴素口号,交通条件的改善促进乡镇企业发展,成为增强人民幸福感的重要方面。“十二五”以来,江苏加快六大片区、贫困县及革命老区等经济薄弱区域的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强化自我造血功能,为确保经济薄弱地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支撑。近几年来,着力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撤渡建桥工程、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危桥改造工程,提升了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强化了农村公路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导和服务功能。
坚持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方能进一步提升公路交通发展质量和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我国公路发展用40年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约一百年才能达到的水平,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很难办到的,这主要得益于制度保障的优势。江苏公路作为全国公路系统的排头兵,每一次公路事业的跨越无不跟管理体制机制的保障息息相关。
镇江市句容花海路
制度优势保障以我为主干大事。江苏公路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必须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战略部署来编制科学的公路交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并根据新的形势进行多次调整、补充、完善和优化,才能推动公路交通更好地发展。2006年,编制了“五纵五横九联”的《高速公路网规划(2006-2015)》,引领江苏高速公路走在全国前列;普通干线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苏南路网改造规划,到90年代末的网化工程规划,再到现今“十三五”干线公路规划,江苏的普通干线公路一直以规划为引导稳步有序发展;农村公路规划也引领江苏的农村公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根据公路发展的阶段和面临的形势,相继开展了《江苏省公路绿化“十五”和2010年发展规划》《江苏省路政装备“十五”建设规划》《江苏省收费公路发展站点布局规划》等多项规划的研究和制订,为江苏公路领先全国、更好地为全省经济社会服务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南京六合巴布洛生态园
制度优势保障政府主导干成事。公路基础设施是重要的公共设施,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在特定条件下,在特定的领域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20世纪80年代出台的《关于多渠道筹集资金,加速交通设施建设的报告》,为加快交通建设提供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江苏公路的建设与发展。1996年,为保证省重点公路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省政府批准将养路费、通行费等专项税费按比例上缴省交通厅,组成省重点工程建设基金,保证了全省重点工程,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现今,我们紧紧依靠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加快推进公路交通各项工作由部门主导向政府主导转变步伐。普通国省道和提档升级工程建设、超限运输治理、“五项行动”都纳入到省政府交通运输重点任务季度调度会主要内容,通过依靠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充分发挥各类政策杠杆作用,努力实现互补叠加效果,确保了各项重点任务的完成。
制度优势保障部门协作干好事。40年来,江苏省逐步形成了“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共识,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走全社会共同参与发展的路子。在高速公路方面,全面推广“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建管模式,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在普通干线公路方面,积极探索和推广“统贷统还”,降低地方交通部门的负债风险。江苏省发改委、国土资源、财政、环保、水利等相关部门从各自的职责出发,在本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沟通、积极配合,最大限度地给予公路工作的政策支持,形成各方联动、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同时,注重与新闻媒体的协调互动,全面营造全社会理解公路、关心公路、支持公路的良好氛围,形成加快公路发展的合力。
坚持科技创新,引进吸收促追赶,方能进一步增强公路交通核心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这是一个鲜明的政策导向,更是一个醒目的压力传递。江苏公路系统在国检蝉联冠军的基础上,更面临着“改革红利置换建设红利、制度红利置换资源红利”的转型硬仗,唯有技术创新才是根本出路。
建成通车后的国道205线淮安西绕城段
树立技术创新理念。江苏公路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率先发展的核心动力,不断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技术,结合江苏公路发展实际需求,逐步形成了具有江苏特点的公路发展之路。在养护管理方面,公路面广量大,面对日益繁重的养护管理任务,江苏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大数据等科学技术提升公路养护管理效能,全面应用了CICS路面技术状况自动快速检测技术,自主开发了养护数据分析评价与决策模型和省级养护投资效益模型,优化要素配置,减轻了养护管理压力。在信息化方面,推进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公路业务的深入融合,提升了公路行业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破解技术创新难题。经过多年的发展,江苏公路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科技对公路发展的贡献率,有力支撑了公路交通的快速发展。江苏在全国率先解决了软土地基处理、沥青路面早期损坏、桥头跳车等工程质量难题。特大型桥梁建设、公路建设与管理养护等技术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但与国内外先进行业发展相比,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理念制度都差距明显,亟待实现突破式、跨越式的发展。在此需求下,江苏公路大力开展科技攻关,围绕“绿色公路”“智慧公路”、路面和桥梁关键技术,以及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等精准发力,组织开展对近十年来公路路面、桥梁科技成果的分析和梳理,提炼关键技术亮点,着力打造“科学、耐久、安全、智能、环保、高效”的技术集成体系。同时,提升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依托科研单位相继建成1个国家实验室(新型道路材料国家实验室)、2个交通运输部行业科技平台(长大桥梁健康监测重点实验室、智能交通技术和设备研发中心)和5个省级交通技术研发中心(交通安全中心、节能减排中心等),成为行业技术开发、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的重要科研基础平台。
推进技术成果转化。科技创新的根本在于转化应用,服务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如果不能有效转化应用,创新就没有意义。江苏公路通过完善公路科技发展规划,明确公路科技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举措,强化科技成果管理,制订成果推广应用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依托临海高等级公路等建设和改扩建、维修养护工程,开展软基处理、结构物耐久性、ECA薄层罩面等科研攻关,推广应用橡胶沥青、桥梁安全监测等技术。“十二五”期间,开展《公路养护技术与决策支持体系》重大专项研究,开发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3项具有著作权的软件系统,编制了《江苏省普通干线公路沥青路面检测评估技术规程》等标准8项,取得了《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配置方法》等专利22项,提升了我省公路养护管理科学化和养护工作标准化水平。在科技成果的支撑下,江苏“十年路面百年桥”等交通品牌享誉全国。
坚持不忘初心,提炼文化凝共识,方能进一步凝聚公路交通发展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坚持“四个自信”。这是中国人民精神状态的真实展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不仅需要实干,还需要以“四个自信”为根本,凝聚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改革开放40年来,江苏公路及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十分巨大,关键就是注重公路人的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积累并最终形成大家认同的价值和追求,确保公路行业发展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坚持用先进文化作为公路交通转型发展的思想价值导向。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能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润的道德滋养。江苏公路行业历经两次重大体制改革,加上此次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事权与支出责任改革、养护市场化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全系统干部职工对当下的时代既充满梦想,又不乏困惑。这就需要强化思想引领,构建充满自信的江苏公路文化。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为适应公路事业发展需要,江苏公路围绕造就“四有”人才,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为四化建设建功立业”等一系列文化活动。20世纪90年代,在全行业大力推进以“学先进、树新风、创一流”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行业文化建设,形成了“扬正气、树新风、学先进、比贡献”的行业氛围。2008年制定了《加强江苏公路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全省公路系统导入公路文化核心理念,增强了行业凝聚力和影响力。
坚持提炼弘扬行业精神。行业精神是行业的灵魂,是行业的信任感、自豪感和荣誉感的集中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约束力。江苏公路先后提炼、归纳出一系列准确反映行业特色和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公路行业精神,如“铺路石”精神、“铁军”精神等,在江苏公路建设发展事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当前,江苏公路正处于阔步发展的“黄金期”,广泛开展了“江苏公路精神大讨论”,弘扬时代主旋律,着力构建了“大道为公·心路为民”的新时代行业价值使命追求。“大道为公”昭示出历史责任和共同使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公路人的初心就是铺筑幸福之路。“心路”就是公路人不懈奋斗、造福百姓的追求之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公路建设、养护、管理、服务最终目标取向就是让人民满意。“为民”是公路工作全部价值的体现。“大道为公”是承载着实现公众美好生活目标的使命担当、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干事激情,“心路为民”是甘当铺路石的赤诚情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共同构筑起江苏公路人的精神家园。
坚持提升干部职工整体素质。江苏公路事业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是因为有一支蓬勃向上、充满活力、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干部队伍,有一支“拉得出、打得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职工队伍”。在推进公路交通改革与发展中,江苏公路系统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以加快公路交通发展为中心,以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为根本,组织实施“党政干部培训计划”“公路处长培训计划”“技能人才培训计划”“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训计划”等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并联合国内知名高校,组织脱产集训,促进公路行业干部人才队伍素质持续提升。同时,注重多种形式的精神激励,广泛开展先进工作者、技术能手、首席技师等评选表彰工作,充分激发了全行业人才干事创业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