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交通运输体系
2018-08-02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形势、环境和需求都正发生深刻变化。在2018WTC上,我们从国际、国内、行业三个视角审视了在新时期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路径。
交通运输关乎人类最基本的生产生活需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撑。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一切改变以交通改良最有实效”。现在,社会交通运输是联系国内和国际、城市和乡村、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纽带。在支撑国家开发、开放,新兴城镇化建设,扶贫脱贫,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作用。交通运输业也是重要的现代服务业。
中国交通运输40年启示
40年来,中国的交通运输发展经历了从“瓶颈制约”到“总体缓解”再到“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历史性转变,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回顾40年中国交通发展历程,有“五个方面”的深切体会——
必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优势和制度的优越性,凝聚中央、地方和人民群众的各方力量,形成共同推进交通运输事业的强大合力。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交通运输工作的领导,确保交通运输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国内外7500多位交通运输界人士共襄盛举,在中国最高水平的交通运输交流平台上,互通有无,共同推动交通发展,让世界更美好。
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坚决破除阻碍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增强交通运输发展的内生动力。
必须加强交通运输发展的顶层设计,充分发挥规划的先行引领作用,确保交通运输发展“一张蓝图干到底”。
必须坚持立足国情,准确把握交通运输发展阶段特征,把国外交通运输发展的先进经验与中国交通发展的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交通运输发展道路。
中国交通运输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交通引导发展理念尚需加强,交通追随发展模式仍占主导。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顶层设计和实施路径亟待强化,引导国土资源开发和产业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的能力和水平急需提升。二是交通运输在区域间、城乡间、运输方式间、新旧业态间、软硬实力间、建管养运间发展还不平衡。三是交通运输在基础设施网络覆盖、运输服务有效供给等方面发展还不够充分,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运输服务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四是科技创新、人才带动引领不足,综合交通发展方式相对粗放、运输组织模式单一,交通运输结构不尽合理、物流成本依然偏高;五是交通运输治理体系仍需进一步优化,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还不够清晰,越位、缺位和错位并存,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都还有较大的空间等。
中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着力推动交通运输发展由追随发展模式向交通引导发展模式的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多依靠改革创新开放驱动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并联发展向融合发展转变,由注重提升供给能力向注重提升供给质量效率转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安全、更可持续发展。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在2018WTC开幕式做了题为《新征程 新使命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主旨报告
构建现代交通运输体系面临的形势要求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形势、环境和需求都正发生着深刻变化。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仍处在后金融危机的调整与构造期,全球产业格局加速重构,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特别是近年来,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3D打印、新材料、新能源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将对交通运输传统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形成强有力的倒逼机制,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我国公路客货运输量及周转量、水路货运量及周转量均居世界第一。
从国内看,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在交通运输领域体现为,交通运输供给能力质量效率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应着力推动交通运输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大力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从行业自身看,目前中国交通运输供给不足的状况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但人民出行需求已经从“有没有”转为“好不好”,交通运输供给能力和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高效率的交通运输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土地利用、资源使用和生态环境的现实条件发生深刻变化,交通运输发展的刚性约束持续增强,传统的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投资拉动的粗放式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交通运输亟需转变发展方式。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需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充分借鉴国际经验,遵循交通发展规律,紧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努力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交通运输发展新路子,全面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我国铁路旅客周转量、货运量位居世界第一。
我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旅客周转量、货邮周转量均居世界第二。
建设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战略举措
建设现代交通运输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紧盯交通强国建设总目标,坚持立足国情与对标国际相结合,坚持系统谋划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着力构建“八大体系”。
着力构建互联互通、经久耐用的基础设施体系。着眼于提高系统运行效率,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着力做好存量基础设施的管理和养护工作,提升基础设施的安全性、通畅性、适应性、绿色化和先进性。着眼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扩大优质增量供给,解决好城市与城际、各方式衔接转换、“最先和最后一公里”等瓶颈环节突出问题。着眼于提高客货运输效率和效益,推进综合交通基础设施融合发展,统筹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推动交通基础设施陆上、海上、天上、网上四位一体的联通,形成交通运输“一张网”。着眼于城市群土地利用与交通运输的协同发展,本着交通引导发展的理念,完善城市群综合交通网络,推进多层级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构建,积极推动城市群交通圈建设。适应人工智能、现代通信、大数据等新技术普及应用,加快改造、建设与之匹配的新一代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推进基础设施数字化发展。
着力构建先进适用、特色自主的交通运输装备体系。要以交通现代化发展需求为导向,抓住装备这个决定交通运输生产力水平的关键要素,大力提升交通关键装备设备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力争在高速轮轨和磁浮列车、自动驾驶车辆、新能源汽车、智能环保高新技术船舶、大型民用飞机等战略前沿技术领域占领制高点。大力发展高效能、高安全、智能化、综合化的交通装备与技术,积极推动运输装备智能化、清洁化、高端化、标准化、轻量化发展,统筹推进各种交通方式装备设备标准协同应用。大力提升交通装备设计制造水平,重点推动自动驾驶、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北斗导航等新技术、新装备规模化应用,有序推进交通装备升级换代。
着力构建优质高效、便捷可靠的运输服务体系。要加快出行服务品质化、便捷化、多样化发展,大力发展更加普惠、便捷的城乡公共客运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铁联运、空铁联运、空巴联运等旅客联程运输服务,推进综合出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国际间、城市群间、城际间、城乡间和城市内多层次、个性化、多样化的出行需求。积极创新出行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定制出行新模式,规范发展共享出行新模式,积极培育发展新业态。加快物流服务高效化、智能化、协同化发展,打造经济、高效、安全、可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货运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等更加先进、集约的运输组织方式。加快建立多式联运信息平台,提高“一站式”综合信息服务能力。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大宗物资“公转铁、公转水”为主攻方向,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大力促进交通运输与物流业、制造业、旅游业等产业联动融合发展,推动运输市场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构建“人享其行、货畅其流”的运输服务体系。
着力构建协同联动、充满活力的创新驱动体系。要将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打造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创新发展体系。瞄准世界交通科技前沿,重点推进运输装备、基础设施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等自主创新。加快构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关键领域世界领先、总体程度经济适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交通产业技术体系。将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贯穿于交通建设、运行、服务、监管等全链条各环节,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等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实现基础设施和载运工具数字化、网络化,运营运行智能化。强化信息化、标准化支撑保障作用,带动产业创新、市场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推动相关领域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形成创新发展新动能。强化行业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十多年居世界第一。
我国公交优先战略扎实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和客运量居世界第一。
着力构建系统完备、保障有力的安全发展体系。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体系。推动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法规体系,构建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全面落实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监管责任。推动建立健全安全防控体系,推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强化交通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推动建立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联动机制,完善调度与应急指挥体系,建立国家和区域智能化应急指挥平台,提高交通系统适应性、可靠性和应灾弹性。加强区域性协调监管,提升应急救助联动的综合能力。进一步健全能源、大宗物资等战略资源的交通保障体系,强化交通对国家经济安全的支撑能力。
着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交通体系。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导向,促进交通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养护全过程。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大力推进绿色交通廊道建设。加强土地和岸线资源集约利用,大力开展施工材料、废旧材料再生和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再利用和循环利用水平。积极开展绿色出行行动,大力推进交通行业新能源、清洁能源应用,完善交通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监测体系。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着力打造城市轨道交通、BRT和依托公交专用道的干线公交形成快速通勤网络。积极推广绿色交通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交通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培育绿色交通文化。
着力构建面向全球、合作共赢的开放合作体系。完善全球运输网络,强化“一带一路”通道建设,推进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建成遍及城乡、通达世界的全球运输供应链。大力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国际综合交通体系。深度参与全球交通治理,积极参与交通国际组织事务,发挥好“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世界交通大会”等国际会议作用,打造交通国际合作新平台,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深化交通国际合作。统筹布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大力促进交通运输企业全产业链、全方位、组团式“走出去”,积极引进国际前沿技术、先进理念,助力中国交通行业创新发展。
着力构建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现代治理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加快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共治善治新格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围绕法治政府建设,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完善战略、规划体系,建立全链条的交通产业政策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合理构建促进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深化综合交通、投融资等关键领域改革,完善交通运输运行体制机制。推进新型智库发展,支撑行业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深入开展现代交通意识和交通法治宣传教育,营造交通领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建设现代交通文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