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改进建议
2018-08-02陈文霞
陈文霞
基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需要,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重新启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然而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却又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公允价值的质疑和争论,并进一步引发了以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为代表的主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现有的公允价值相关准则进行修订的热潮。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比较谨慎,所以受到本次金融危机的冲击较轻,但也暴露了公允价值应用中的一些缺陷。笔者认为,公允价值具有更高的信息质量特征,坚持应用公允价值是大势所趋,但仍需对我国现有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模式做进一步的改进。
一、公允价值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会计计量属性的正确选择和有效运用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基础。伴随社会经济环境、会计目标的演进和发展,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内容必须不断完善和更新。鉴于新经济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冲击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至少应具备相关性、如实反映性、前瞻性和透明性等特征。而相对其他计量属性,公允价值更符合以上信息质量特征,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一)公允价值计量符合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质量要求。相关性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区别于其它计量模式的最大优势。财务报表的目标已从原来的受托责任观逐渐转变为决策有用观,这必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公允价值具有决策相关性这一优势已得到广泛认同,特别是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历史成本和摊余成本均无法满足相关性要求,只有公允价值是符合相关性要求的计量属性。
(二)公允价值计量符合会计信息的前瞻性。前瞻性是与企业未来发展有关的信息,这类信息通常是企业对未来机会和风险的预测、管理部门的计划等,具有不确定性,因而难以准确计量,缺乏可验证性。尽管目前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没有包括前瞻性这一要求,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投资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前瞻性信息的价值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报表使用人需要更多样化、全面化的信息,以帮助他们做出合理的决策。前瞻性信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更具有相关性,而在现有的计量模式中,只有公允价值能综合反映企业过去、现在、未来的信息,更符合前瞻性这一信息质量要求。
(三)公允价值计量符合会计信息的透明性。葛家澍和陈守德(2001)认为,透明性应该是广义的概念,它应该包括可比性、中立性、清晰性、完整性、充分披露和实质重于形式等特征,涵盖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全部含义。Barth和Schiper(2008)将透明度定义为:财务报告以使用者容易理解的形式反映主题内在经济状况的程度。由此总结出透明性应满足的两个基本条件:①能传递经济状况的内在信息;②报告使用人容易理解。此次金融危机使金融工具会计的透明度成为热点话题。财务报告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透明性应该有“结果透明”和“全程透明”两种解释,“结果透明”指充分披露应该披露的会计信息,“全程透明”指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全部要求。虽然目前的财务报表中,公允价值变动记入不同会计科目,而且公允价值信息比较分散,还有待改进。但是,相对其他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能够及时反映市场波动,更能反映经济实质。
二、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公允价值之所以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仍然受到支持,不仅因为它拥有丰厚的理论基础,更因为它的应用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了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然而,由于目前报表体系下公允价值信息没有得到有效披露,它所具有的优势未能充分体现出来。不可否认,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需要相对活跃、规范的市场条件作为前提。我国作为一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除在充分支持IASB在财务报告列报等会计准则趋同上所做的努力外,还应积极参与国际准则制定并提出意见。因此,有必要对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一)加大公司财务业绩的波动性。在现行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已确认未实现利得和损失,如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衍生金融工具等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利润表中,加大了公司业绩波动性。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等,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已实现损益也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与市场波动性。在市场定位功能不完备及金融监管不利的情况下,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与非理性投资者的“羊群行为”,使公允价值具有非常明显的助涨助跌的经济后果,增加了公司业绩的波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二)扩大净利润与营业现金流量之间的差额。由于公允价值的变动并没有产生相应的现金流作为支撑,如进入利润表的公允价值损益是未实现的收益或未支付的损失,使得净利润与现金流量的差额变大,而且对于长期资产公允价值损益与现金流量之间的差额将持续更长时间,使得资产的公允价值并不等同于资产的变现价值,亦即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收益不能等同于将来的现金收益。这不仅是因为资产在变现时价值会发生变动,更重要的是公允价值可能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净利润与现金流量的差额,增加了报表使用者分析的难度。
(三)资产负债表内公允价值、历史成本混合计量,导致会计信息混乱。在现有的资产负债表中,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股份支付等公允价值信息,在资产负债表中单栏式反映,即公允价值计价的科目和历史成本计价的科目组成一栏在资产负债表中予以披露。这种混合计量方式极,有可能使报表使用者无法分辨在资产负债表中哪些项目使用公允价值,哪些项目使用历史成本计价,造成会计信息混乱。
(四)利润表部分未实现利得和损失记入营业利润影响信息使用者决策。目前利润表中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资产减值损失”等计入营业利润,笔者认为欠妥。因为在利润表中“营业利润”是最重要的反映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增长能力的盈利指标,将利得和损失等非正常经营原因造成的损益直接计入“营业利润”,使得其可靠性大大降低,不利于投资者区分哪些是由于经济环境变动而引起的非经营性损益,哪些是企业的经营损益。以含有利得和损失的营业利润来进行财务分析,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就不科学、缺乏说服力。
(五)公允价值表外披露过于分散,不利于投资者快速获取所需信息。公允价值表外披露各为其主,过于分散,缺乏统一的说明事项来囊括公允价值信息,大大削弱了公允价值信息的敏感度,非常不利于投资者快速获取所需信息。而且,在我国公允价值应用还不成熟的情况下,缺乏公允价值估计方式的补充说明,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无法验证公允价值信息的公允性。在上市公司披露的2008年年报中,许多公司在公允价值信息披露中照搬准则的原则性条款,避重就轻,缺乏可参考价值,这将大大弱化公司对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三、公允价值信息披露改进的建议
(一)利润表表内的改进。笔者借鉴英国、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做法,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保留大部分现行利润表结构的前提下,把利润表中的未实现利得与损失,包括“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资产减值损失”两个项目从营业利润中剔除。这样,可以提高未实现利得项目的透明度,有助于提高财务报表的可理解性。同时,也提高了营业利润指标的决策有用性。经过改进,形成既包括已实现收益,又包括未实现收益的全面收益利润表,如表1所示。
表1 利润表
(二)表外披露的改进。目前对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是不系统的,缺乏整体性。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披露要求分散在各个具体的准则中,如果能够将这些要求的公允价值信息集中披露,能够增加报表使用者对公允价值信息及其在财务报告中应用情况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贯彻决策有用性的目标。因此,笔者建议增加“公允价值信息情况表”和“公允价值事项说明”,囊括所有公允价值表外信息。
一是在附注中增加公允价值信息情况表作为附表,将所有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事项集中在附表中反映,使得信息使用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有关公允价值信息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改进后的利润表之间是如何传递的,使得信息使用者更好地利用公允价值信息。
公允价值信息情况表
二是新增“公允价值事项说明”,将说明没有包含在公允价值信息情况表中的所有信息。这样,将其余公允价值信息集中反映在该项目下以引起投资者注意,才能使投资者更好地了解企业的情况。一方面对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进行报表粉饰的行为进行遏制,另一方面提高了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验证性。“公允价值事项说明”主要内容包括:
(1)采用估值方法及其选择依据(包括管理层对所使用的估值技术和输入变量的详细讨论等);相关假设;假设敏感度的信息。
(2)多个相关的选择参数(如截至报表编制日前一周资产的最高价值、最低价值、平均价值或采用该公允价格的可信区间);不同选择参数对损益的影响及变动的披露。
(3)采用的估值方法与行业普遍采用估值方法的异同,以及差异形成原因。
(4)提供适当的风险披露,帮助投资者理解所面临的各种投资风险。
(5)其他方便信息使用者验证公允价值公允性的信息。监管部门亦可在广泛征求上市公司、投资者等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对“公允价值事项说明”和必要披露信息进行统一化。另外,在信息披露频率方面,一般认为频率较高的简短报告说明可能比频率较低的报告说明更有用。因此,在成本效益原则的基础上,公司可以考虑提供更及时的高频率的报告,以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
四、结论
综上所述,应用公允价值能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而其优势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完善。针对目前公允价值信息存在表内和表外披露两方面的问题,建议改进现有利润表,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资产减值损失”两个项目移到“营业利润”之后;在表外增加“公允价值信息情况表”附表和“公允价值事项说明”,以囊括所有公允价值表外信息,进一步推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和更加有效地发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