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芳 华

2018-08-01欧月娥

闽南风 2018年7期
关键词:牛车知青

欧月娥

中国人的红色情结与生俱来,“红色文化”流动在民族的血脉里,传承在民族基因中。追寻红色记忆,回顾红色历史,长泰县坂里乡“知青缘”无疑是绝佳去处。

万绿丛中一抹红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地方,相看不厌,久之想念,坂里乡就是其中一个。它是“藏”在长泰县域西北部的“全国环境优美乡”,与华安县、安溪县交界,面积123平方公里,人口1.37万人。这个出尘安逸的小镇,森林覆盖率76%,拥有一望无际干净纯粹的山丘和田野,李花开了,坂里是纯白的;樱花开了,坂里是粉红的;稻子熟了,坂里是金黄的;瓜果熟了,坂里是五彩的……但无论四季如何变幻,坂里都是碧绿的,无论时光如何流逝,坂里都是火红的,因为“知青”这个充满激情和回忆的字眼,给这里留下深深的烙印,成为绿色坂里怀抱里熠熠发光的一抹红。

坂里乡是漳州市知青上山下乡的重要聚集地,从1969年开始,前后接收过厦漳泉等周边地区2000多名知青,其中大多数来自漳州芗城区及其他各县市,占当时坂里乡当地人口近1/5。与知青群体的浓厚情谊,促使坂里用自己的方式铭记历史,留住回忆——打造全省唯一以“知青”为主题的文化园。这座知青公园于2009年始建,2012年2月落成。公园坐落在坂里乡政府旁边,依山而建,占地面积170多亩,目前已完成知青博物馆、知青书画馆、知青缘广场、重文阁文化广场及环山休闲步道等景观节点建设。浓烈的知青文化氛围及厚重历史积淀,让“知青缘”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前往探访。

牛车拉来的记忆

交通不便的年代,坂里人在连绵山谷间,凿出一条步行土路,乡人称为“牛车路”,宽度足够容纳牛车行驶,不少老知青仍能回想起当年是如何沿着“牛车路”走进坂里的。1969年2月,第一批上山下乡的知青在漳州马肚底体育场开完欢送大会,胸前戴着大红花,肩上扛着锄头扁担,从漳州乘车到浦南,从浦南乘船到华安沙建浦仔脚,上岸后沿着“牛车路”一步步走向坂里,走入大山里未知的农村生活。往后的时间里,知青们赶着牛车,将坂里的粮食、蔬菜运至浦仔脚,装运上船、上火车,经水路、铁路运达漳州、厦门,同时也将其他生产物资购回,满足生产生活需要,来来回回走的都是这条“牛车路”。多年以后,很多老知青重返第二故乡,戏称这段回忆是“牛车拉来的记忆”。

追寻知青们的脚步,驾车沿着连绵青山一路靠近坂里,到达了知青缘景区,一个清晰而饱满的形象跃然而出。40多年前,一群青年离家奔赴广阔的农村,走过青春年华,走过艰苦凄清,气馁过、奋斗过,用青春许诺,为时代、为国家奉献全部,这里为我们还原了那段红色的时光。

站在知青缘广场上,环顾四周,“上山下乡改天换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胸怀朝阳何所惧,敢将青春献人民”,墙壁上的知青年代的标语、口号让人读了热血沸腾。广场四周则林立着几组由坂里老知青们捐建的雕像:

石雕《明理》位于广场西侧的荷花池,由一黑一白两个半圆结构、两种颜色石头雕刻而成,形成强烈的反差,象征知青历史交给岁月评价,是非功过留给后人评说。

石雕《跋涉》位于广场北侧,由三块石头组成良岗山形象,山体遍布深浅大小不一的脚印,底下是一只男鞋一只女鞋,象征着知青群体走过漫长道路,在大山中艰苦奋斗的岁月,细看雕像背面的《题记》——

“公元1969年的春天,我们160名20岁左右的知青从漳州、厦门等地来到群山环绕、不通公路的长泰县坂里公社坂新大队上山下乡。

我们落户生产队,住土厝石屋,砍柴割茅草,养猪种自留地,和社员一起出工、挣工分。春天,绵绵阴雨中耕地插秧;夏天,炎炎烈日下抢收抢种;秋天,挑着百余斤稻谷,盘跚在良岗山崎岖小路上;冬天,破薄冰修田筑路,迎寒风垦荒造林。时历“批林批孔”“揭批四人帮”等运动。

夜以继昼,日月如梭。至1979年,我们陆续离开第二故乡,返城就业、上学……

悠悠岁月,刻骨铭心。我们曾经艰难跋涉过,孜孜探索过,不懈追求过……

是以《跋涉》《明理》为纪念。”

寥寥数语,朴实无华,却概括了一个群体在青葱岁月中的奋斗与磨难,读来不禁有些泪目。

石雕《孺牛》位于知青缘广场西侧,以两头奋力耕耘的牛和犁具相组合,刚劲有力、奋力向前的姿态象征着知青群体不惧命运多舛、不畏前途险峻,在山乡努力耕耘,不断成长。

走进广场左侧的知青缘博物馆,犹如进入时光隧道,一下被拉回到那段刻骨铭心的知青生活,青石板、旧蓑衣、犁耙、箩筐、水桶、扁担、打谷机、鼓风柜、旧式房、老瓷碗、票据袖章等知青文物;上山下乡通知书、欢送会、田间劳作、宣传娱乐、夜间学习等,300多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下了当时鲜活的生活,在灯光效果营造下,散发出历史的光芒。经常能看到来参观的老知青,或是三三两两围看照片,热烈交谈,笑语盈盈;或是獨自一人神色肃穆,默立良久,静静凝视。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总能想起美国电影《奇迹男孩》里的台词:“当你必须在正确与善良之间做选择时,请选择善良。”不是历史的亲历者,大概很难真正体会他们心中的酸甜苦辣,庆幸现在,这个群体最终达成了与时代、与岁月的和解。

广场右侧是知青书画馆,展出60多幅知青书画作品及30多幅坂里风光照片。老知青们以知青岁月为题材进行了创作,并把书画摄影作品,捐赠给了书画馆,用每一个细腻描摹的笔触、每一个深情回顾的眼神,记录下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参观完两个展馆,沿着山的石台阶步入休闲步道,再沿着呈田螺状的休闲步道盘山而上。步道一边是一大片繁茂的知青林。“知青缘”建设初期,引起了广大知青的情感共鸣,他们自发组织,采购来木棉、香樟、刺桐树、美人树等树种,并义务为园区种植。如今,知青林已绿意盎然,与大片的竹林、小叶紫薇林、杨梅林、桃花林、樱花林、西柚林等相映成趣。一年四季,姹紫嫣红的花海依次绽放,花开成景,花落成诗。

步道尽头处建有一座重文阁,刚好耸立于田螺状山丘的最顶端,秀丽祥和而又端庄大气,与良岗山遥遥相望,登阁极目远眺,坐看云卷云舒,整个集镇区尽收眼底,一派悠然田园景象。

坂里乡处处是知青留下的足迹,处处弥漫着知青曾经的气息。他们当中,有人定期回第二故乡,跟当年插队寄居的老房东亲如一家,保持几十年的友谊往来;有人成为了医生,成为前往坂里义诊团队当中固定的一员,默默提供服务;有人为当年插队的村社捐建知青亭,捐献办公用具、家电等,改善村居条件;有人为修建老年人活动中心提供资金支持,为山乡老年人老有所乐做出贡献;有人积极奔走促成坂里与永漳高速连接线的建设,彻底解决坂里多年来交通不便的难题;有人积极参与“知青缘”建设,献计献策、捐资捐物、义务植树、创作书画摄影作品;有人积极奔走宣传,把“知青缘”景区建设信息和坂里乡每年在这里举办的红酒节传播出去,为坂里打开一扇与外界交流的窗口……

知青群体,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回到坂里,触景生情,满满是青春的回忆。当时年轻的他们,是怎样在偏僻的山乡里艰难奋斗?夏季冒着高温烈日抢收抢种,冬季开山造林种果修路,在广袤的山地间建设阳泉林场、竹仔山林场,平整“加老洋”“西岩片”耕地,开通岩坂公路、正高公路、阳泉公路、坪顶公路……当时年轻的他们,是怎样真正融入了坂里的山山水水?他们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第一次挑起扁担、第一次抡起锄头、第一次弯腰插秧、第一次收获庄稼、第一次执起教鞭、第一次进行科研、第一次背起药箱……当时年轻的他们,是怎样保持苦中作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他们的欢乐无可比拟,田间放歌、地头舞蹈、劳作竞赛、喜悦丰收及后来悄悄萌生的朦胧爱情……当时年轻的他们,其实大都还只是稚嫩的学生娃!

“上山下乡”改变了知青群体的人生轨迹,是一个永远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或许,这正是“知青缘”适合作为一个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原因吧,我们透过这样一个媒介,给两代人的思维一个互相沟通交流的平台,给两代人的情感一根互相渗透感染的纽带。这样直观的冲击、碰撞,远比我们从安安静静的课本、从平铺直述的语言当中,努力去遥想那个年代,要生动得多!

据说未来知青缘景区还将增建知青餐厅、知青茶庄、知青农场,让游客能够更深入、直接地体验知青生活,不禁很是向往,等不及想要规划再次探访。除了知青缘景区之外,坂里乡还散落着十多处保存较为完好的知青点,那些珍贵的记忆,想必会成为未来规划里重要的一环。

给历史打个电话

参观完知青缘景区,内心久久未能平静,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写:“那一天我21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那一代人的青春,应该也是如此吧,只是后来,我们才知道生活是缓慢受锤炼的过程。带着感慨,与几位老知青交谈,仿佛跟历史通了一次电话,深受教育,隐去他们的姓名,我只想把这些感人的话语记录下来。

知青甲说:“我们是时代的勇者,我们昂着头,直面了磨难,所有貌似不可逾越的困难,都是为了淘汰掉懦夫,仅此而已。”

知青乙說:“我不想过早评价那段历史,考验、困扰和痛苦不可否认,但青春无悔和卓绝奋斗也同样不容忽视,值得铭记。遭遇过的快乐和痛苦在时过境迁后,它们都将是时间的礼物。”

真是一个让人敬佩的群体,他们并没有在艰辛中迷失方向、茫然无措,反而收获了对生命的真实感动和对国家、对社会的理性思考。经过那些年的积累和准备,知青一代中的很多人为改革开放后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以史为鉴,看到不合时宜的现实,更应该看到奋斗不息的影子,这才是知青缘景区作为红色文化承载地的全部内涵。惟愿它存在久一点,以历史的光芒,照亮温暖的日子。

猜你喜欢

牛车知青
老家的牛车
哥斯达黎加牛车
赶牛车
运大米
知青下乡40周年感怀
文明小镇上的牛车
把根留住
知青博物馆:激情燃烧的岁月
牛车之“牛”
李姐和她的湖南知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