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株番鸭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2018-08-01陈锦婵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州350200

福建畜牧兽医 2018年4期
关键词:琼脂菌落生化

陈锦婵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福州 350200

鸭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鸭的重要疾病,该病常见的表现型有败血症、心包炎、腹膜炎、气囊炎和输卵管炎等多种病型[1-3]。目前,兽医临床上主要应用抗菌药物来预防和控制鸭大肠杆菌病,导致耐药菌的不断产生,而且不同养殖区域的流行菌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因此,对当地致病菌进行分离鉴定并进行药敏试验具有重要的意义[4-6]。2014年4月,长乐市漳港街道某养鸭场发病,患鸭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排绿色稀粪,剖解病死鸭可见心包炎、气囊炎和腹膜炎等病理变化。根据临床症状和病死鸭剖检,初步诊断该病为鸭大肠杆菌病。为进一步确诊该病的病原,本试验进行了细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到的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为制定该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病料和试验动物 病死鸭来自于长乐市漳港街道某养鸭场;1日龄健康雏鸭由该养鸭场提供。

1.1.2 主要试剂 Taq酶、细菌基因组DNA纯化试剂盒和pMD18-T载体购自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麦康凯琼脂培养基购自青岛海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肠杆菌科细菌生化微量鉴定管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药敏试纸片购自冰晶天坛药物生物技术开发公司。

1.2 方法

1.2.1 致病菌分离及形态观察 病死鸭以心包炎和腹膜炎为主要病理特征,无菌采取心包液和腹腔积液划线接种于脱纤绵羊血琼脂培养基,37℃培养24 h。挑取形态一致的单克隆菌落进行纯化培养,菌株编号为DC2014-1。将上述纯化的培养物划线接种到麦康凯琼脂培养基,37℃培养24 h,观察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后进行镜检。

1.2.2 动物试验 取DC2014-1菌株接种于营养肉汤培养基,37℃培养 24 h后 10 000 r/min离心10 min。菌体用灭菌生理盐水洗涤3次,将细菌浓度用灭菌生理盐水调整为1.0×1010cfu/mL,用于小鼠攻毒试验。随机选取20羽1日龄健康雏番鸭,分为对照组和攻毒组,每组10羽。对照组试验动物颈部皮下注射0.1 mL灭菌生理盐水,攻毒组试验动物颈部皮下注射0.1 mL经灭菌生理盐水重悬的DC2014-1菌株。观察并记录试验结果。

1.2.3 生化试验 将纯化的DC2014-1菌株接种到肠杆菌科细菌生化鉴定管,37℃培养24 h,观察并记录结果。

1.2.4 16S rRNA序列的扩增和测定 应用细菌基因组DNA纯化试剂盒提取DC2014-1菌株的基因组,以提取的基因组为模板扩增16S rRNA。扩增16S rRNA的上游引物为5'-AGAGTTTGATCCTGGCTCAG-3',下游引物为:5'-ACGGTTACCTTGTTACGACTT-3'[7],引物委托上海英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PCR反应体系:2×Taq酶预混液25 μL,基因组模板 2 μL,上、下游引物各 2 μL,无 RNA 酶水补齐至 50 μL。PCR 反应程序:94℃ 5 min;94℃30 s,42 ℃ 30 s,72 ℃ 60 s,35 个循环;72 ℃ 5 min。预期的PCR扩增产物大小约1 500 bp,PCR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进行回收,并克隆到pMD18-T载体,载体转化到TOP10感受态细胞,挑取阳性菌落,送上海英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测序。测序结果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分析,选取同源性较高的16S rRNA序列进行多重比较并构建系统发育树。

1.2.5 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参考文献[8]进行。取200 μL新鲜的DC2014-1菌株培养物均匀涂布于营养肉汤琼脂培养基上,用无菌镊子将药敏纸片均匀贴在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24 h,测量抑菌圈直径,试验重复3次,计算抑菌圈直径的平均值。

2 结 果

2.1 致病菌分离及形态观察 从病死鸭的心包积液和腹腔积液中分离到一株革兰氏阴性菌,该菌株不溶血,在脱纤绵羊血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乳白色,表面光滑,圆形微凸,直径1~2 mm。该菌菌落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呈粉红色。挑取典型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结果显示该菌为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粗短杆菌。

2.2 动物试验 在接种DC2014-1菌株12 h后,攻毒组试验鸭表现出扎堆、不愿活动、精神较差、食欲减少;接种24 h后动物开始死亡,至96 h攻毒组试验动物的死亡率高达50%。取攻毒后14 d未死亡的攻毒组雏鸭剖检,可见不同程度的细胞炎和气囊炎等症状,与临床自然发病病例相似,对照组动物则无上述现象。从死亡和发病的攻毒组试验动物体内分离到与接种菌株菌落形态、生化特性、16S rRNA序列一致的细菌,表明该菌为引起该养鸭场感染死亡的病原。

2.3 生化试验 将DC2014-1菌株按常规方法进行生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乳糖产酸产气;MR试验、过氧化氢酶试验阳性;三糖铁产酸变黄;硫化氢试验、氧化酶试验、尿素酶试验、VP试验、明胶试验阴性,与报道的大肠杆菌生化特征基本一致。

图2 基于分离株调查DC2014-1 16S rRNA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

表1 分离株DC2014-1的药敏试验

2.4 16S rRNA序列的扩增和测定 采用特异性引物扩增到DC2014-1菌株的16S rRNA,大小约1 500 bp,与预期结果一致(见图1)。该基因回收测序后与GenBank中的序列比对分析,结果与大肠杆菌的相似度最高。选取相似度最高的细菌16S rRNA序列,多重比较后构建系统发育树,DC2014-1菌株与大肠杆菌在同一分支 (见图2)。根据分离株DC2014-1的形态、生化特征和16S rRNA序列的分析结果,确定其为大肠杆菌。

图1 分离株DC2014-1 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

2.5 药敏试验 选用13种抗菌药对分离株DC2014-1进行药物抑菌试验,结果显示(见表1)该菌对头孢西丁、头孢唑肟、头孢克肟和头孢曲松等4种药物高度敏感;对多西环素中度敏感;对阿莫西林、头孢噻肟、环丙沙星、青霉素G、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和氨苄西林等8种药物不敏感。

3 讨 论

本试验从病死番鸭的心包液和腹腔积液中分离到一株细菌DC2014-1。该菌的染色特性、生化特性和16S rRNA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为大肠杆菌,动物回归试验表明该菌为导致番鸭发病死亡的病原。同时,对该分离菌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该菌对多种药物耐药,其原因除大肠杆菌自身极易产生耐药性外,也与养殖场长期添加或大剂量使用抗生素防控细菌性疾病有关[9-10]。本试验筛选出对该养殖场大肠杆菌DC2014-1株高度敏感的4种药物头孢西丁、头孢唑肟、头孢克肟和头孢曲松,为该养殖场制定预防和控制大肠杆菌病的措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猜你喜欢

琼脂菌落生化
不同emm基因型化脓性链球菌的菌落形态
马传染性贫血琼扩试验中琼脂配比浓度及温度因素对琼脂板制作的影响
从废纸篓里生化出的一节美术课
谁是半生化人
《生化结合治理白蚁》
《生化结合治理白蚁》
欧盟食品安全局重新评估琼脂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
建构数学模型领悟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食品微生物检验中菌落总数测定的注意事项
SPC在压缩干粮菌落总数监测过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