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警后勤社会化保障的经济学分析与实现路径
2018-08-01沈宏益
沈宏益
(公安海警学院,浙江 宁波 315801)
海警队伍作为我国一支新型的以维护近海治安和开展海上维权执法为主要任务的武装力量,其后勤保障具有重要性和特殊性。2013年3月1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和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海洋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要求,在我国沿海省份设置了11个海警总队及其支队,人员编制共计1.63万人,配备了相应的海上执法舰船、直升机和自卫武器等,明确了主要任务是维护近海治安和开展海上维权执法等活动。随着警民融合程度不断深入与推进,后勤社会化保障在队伍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根据新形势和新任务发展,有必要探讨海警后勤社会化保障问题。
一、后勤社会化保障的涵义及现实意义
(一)后勤社会化保障的涵义
在警民融合大背景下,将部队后勤保障部分职能移交给社会,利用社会力量提供部队建设所需要的物资、商品和服务等,这就是后勤社会化保障,它能够发挥地方经济运作机制灵活和创新能力强等优势,使其进一步为部队现代化建设服务,改变了以往单靠部队自我保障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实现警民合作,使部队后勤保障结构得到优化与调整,不仅减轻了部队自身后勤保障负担,而且有利于社会资源的科学配置与有效利用[1]。
(二)后勤社会化保障的现实意义
一是提升后勤保障效率。加强后勤社会化保障是促进部队建设和提升作战能力的迫切需要。目前海警队伍在财务运行、警务装备、物资配送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基本是沿用传统“自给自足”的保障方式,保障渠道窄、来源途径少、配送成本高、供给时效低,难以满足队伍现代化建设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队战斗力的生成。推动后勤社会化保障就是由单一的“自给自足”保障方式向“部队+社会”的多元化保障模式转变,旨在扩大保障来源途径,有效降低保障成本和全面提升保障时效性[2]。二是推动警民融合大发展。警民融合是强警之策和兴国之举,它实现了警民之间的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相互流动。当前,我国警民融合已向深度阶段发展,需要不断丰富各领域、各层面的融合度。海警后勤社会化保障能够加速警民资源的双向流动和高效利用,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科学化发展,对于推动海警队伍现代化建设和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海警后勤保障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海警后勤保障现状
1.财务运行保障相对封闭
当前,海警队伍财务制度较为规范,各项费用开支能够遵循既定程序审批,财务开支合法合规,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保障了各项业务正常开展。但是随着海警队伍正规化建设不断推进,对财务保障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求财务运行能够灵活自如和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而且能够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发展变化,做到与部队建设及地方经济发展同步并进。目前,海警队伍仍然执行全军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其在一些特殊海域环境和作业条件下缺乏灵活性,影响了部队正常业务活动开展。同时,海警队伍财务保障是一个相当独立的封闭运行系统,其缺乏内部及与其它警种之间的有效融合与合作互补。而对于当前我国有限的财政经费保障使用来说,其讲求的是资金的整体效益性和协调互补性,这是一个合作、开放、兼容的运行系统,若过于独立和相对封闭就会限制整体财力资源的有效发挥。
2.装备设施保障缺乏共享性
从当前海警队伍装备设施配置情况来看,基本是遵照公安现役部队的统一标准和要求进行配备,各项装备设施较为齐全,尤以近年来在营房基础设施建设、执勤车辆和舰船改造等方面得到了一定加强,各部门普遍重视装备设施的管护工作,不断落实管护责任和强化制度管理,使各类装备设施的配置率和使用效率得到了提升。但是装备设施在性能和用途上具有专一性,缺乏相互之间的协调配置和灵活共享利用,甚至出现了个别设备长期闲置和使用频率极低等问题。这是对装备设施保障缺乏长远规划的一种表现,既浪费了经费开支,又不切合海警实际工作需要。
3.物料供应保障具有不确定性
海警队伍因工作性质和任务的特殊性,后勤物资保障具有多变性和复杂性,且后勤物资品种多、类型杂、供给慢、成本高,既包括各类武器装备及配件,又包括海上和陆地执勤执法活动所需要的野战帐蓬、伪装器材、口粮饮水和油料及能源补给等,随着海警执勤执法任务和环境的变化,增大了这些物料供应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同时,海警队伍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要求各类装备设施不断升级和进行技术改造,与此相配备的物资需求标准和保障消耗量也在增大,加大了海警后勤物资保障供给压力。目前海警队伍主要依靠传统军工部门计划订单式供给,已不能有效满足部队现代化建设和作战任务变化需求。
4.信息化建设保障较为滞后
中国海警作为一支新型武装队伍,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首先是基础建设得到了初步改进。目前海警已完成5 000个以上千兆信息网建设任务,信息化体系初具规模。其次是信息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海警队伍在传统FTP、BBS等系统基础上已向电子数据交换(EDI)、全球定位系统、数据库增值业务等方面发展,信息化建设和保障水平在不断提高。再次实现了信息数据资源初步共享。在当今“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平台的支持下,海警队伍信息化建设和投入工作不断推进,使得当前执勤执法数据采集发生了很大变化,基本实现了各总队、支队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并能够广泛成为警务决策和执勤执法活动的重要依据,但是信息化建设步伐与新形势、新任务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海警后勤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1.后勤保障整体效益不强
按照“保障平台一体化、保障方式社会化、保障手段灵活化、保障管理科学化”等目标要求,海警后勤保障还存在诸多“失调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总队、支队后勤保障部门之间存在业务交叉分离、独立式建设、条块分割和兼容性较差等问题,降低了后勤保障的整体实效性。二是后勤保障与部队业务之间存在对接上的“错口”,其不能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当出现需求才会有保障供给,总是陷于“需求—报告—审批—保障”的滞后模式。不能与部队业务同步融合或是先于作战任务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后勤保障的时效性。
2.与驻地经济兼容性不足
“一体化”保障已是部队后勤保障发展的趋势,其讲求后勤保障的灵活性、共享性和效益性,它是推进部队后勤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措施。当前海警队伍还没有真正形成“警民一体化”的后勤保障体制,各驻地部队后勤保障业务与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独立性和封闭性,主要源于集中统一的警内计划分配体制,其不能有效调动和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而实现部队后勤保障的灵活性、及时性与经济性。
3.推进保障改革难度较大
近年来,海警队伍开始探讨后勤社会化保障改革,其在推动部队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是推进警民融合发展和提升后勤保障效益的有力举措。但是后勤社会化保障具有市场运作和有偿服务等特点,存在一定风险性:一是当前后勤社会化保障监管机制不健全,保障运行措施不完善,使得后勤社会化保障效益发挥不足;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商业信用的缺失,容易损害部队经济利益,对后勤社会化保障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三是后勤社会化保障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缺乏有效市场机制引导,加大了后勤社会化保障成本。
4.不能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发展
多年来,海警队伍后勤保障力主要依靠国家供给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生成,它是一种内聚式生成模式,但是这种自行组织建设的保障力生成模式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已暴露出诸多弊端,如运行效率低、供给成本高、配送不灵活和保障方式落后等,已难以满足和适应当今瞬息万变的执勤执法任务发展需求。在当今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里,部队后勤保障要求能够紧跟时代任务变化,做到及时、快捷、高效和灵活。
三、海警后勤社会化保障的经济学分析
(一)从社会分工视角看海警后勤社会化保障
经济活动的效率主要来自于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可以做到精益求精和提高生产效率,即以较少劳动获取较多财富并实现更高经济效益。部队后勤可以视作部队内部的社会分工,它主要为生产“国家安全”这种特殊公共产品服务,并通过社会分工达到专业效能最大化[3]。海警后勤社会化保障实质是参与社会分工,并通过地方服务保障将警务活动与国民经济发展有机地联结在一起,它是在全社会范围内统筹安排和合理调配资源,并具有专业性和经济性。从产业发展来看,海警后勤保障中的财务、住房、医疗、运输、饮食、采购、仓储等活动与社会经济同类系统有着广泛的兼容性,其完全可以利用地方资源优势来为部队自身建设服务。所以,推进海警后勤社会化保障具有可行性和实践性,它能够有效降低保障成本并提高经济效益。
(二)从系统开放视角看海警后勤社会化保障
当前国家着力倡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警务建设之间的矛盾及关系问题。海警后勤保障相对封闭,立足系统开放视角就需要根据自身需求定位寻找与地方资源的最佳结合点,以使社会经济发展与警务运行保障达到“共赢”,否则就会失去系统的能动性与效益性。当前海警封闭的后勤保障体系使得海警队伍后勤摊子越铺越大,一方面要求国家不断加大财力投入,另一方面却因不能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而造成浪费,即“不足”“过剩”与“重复建设”现象并存,亟待需要打破这种自我封闭保障模式,做到与社会经济系统运行相兼容。
(三)从管理效率视角看海警后勤社会化保障
海警后勤保障总成本主要来自于决策成本和风险成本。决策成本(CJC)指从多个备选方案中择优选取最佳方案所付出的成本,一般包括决策论证成本、搜集信息成本和决策失误成本等。风险成本(CFX)指因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而承担的成本,它一般由不确定性成本和发生损失成本所构成。海警后勤保障总成本C可以看作是决策成本CJC与风险成本CFX之和,用公式表示为:
C=CJC+CFX
当前海警后勤保障完全由财政承担,其后勤保障风险成本很小,立足管理效益角度分析,部队后勤社会化保障将是趋势,它能够刺激民间供给增长,促进警民融合发展和引发乘数效应,并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各项保障措施不断完善,后勤保障的决策成本和风险成本将会越来越小。
(四)从经济交易视角看海警后勤社会化保障
按照科斯的交易理论,部队后勤保障应有自己的边界,其保障方式选择应是一个总成本最低化的过程,若让部队过多承担完全可以让社会承担的保障任务,其本质就是对社会大分工的一种不合理安排[4]。在此,假设部队后勤总开支为AC,其包括交易成本TC和物流成本PC。若部队交易成本为MTC,地方第三方交易成本为STC,部队物流成本为MPC,地方第三方物流成本为SPC,则有:
管理的目标是:
假定部队后勤保障总成本为MC,地方向部队提供后勤保障总成本为SC,则式(4)可变换为:
Min(AC)=Min(MC+SC)
(5)
对式(5)求数量L的一阶导数,让AC最小,则有:
dMC/dL=-dSC/dL
即边际部队后勤保障成本等于边际社会供给成本,MMC=MSC。
海警后勤之所以沿用计划体制下的自我保障方式,是因为当初虽有社会分工但市场交易不发达,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改革措施和制度创新将使市场交易总成本下降。因此,“非警务核心”的后勤保障任务完全可以让社会承担并实现最大后勤保障效益,这是有效推进后勤社会化保障之路。
四、海警后勤社会化保障实现路径
按照“聚焦后勤,精确后勤,一体后勤,灵敏后勤”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海警后勤社会化保障发展。
(一)提升财务保障整体效益
为了提升海警财务经费使用效益和综合保障能力,需要借助现代理财理念,实现财务资源优化配置。一是建立基地化财务综合保障中心,充分借助地方银行等金融实体机构,不断融合海警内部及与其他各警种之间的财力资源,形成“相互兼容”的财力资源综合保障中心,不断充实各财务保障要素,实现财务经费灵活配置使用,充分提升财务保障整体效益。二是推行警地灵活的财力供给标准,按照保障需求为原则,确定科学、合理的海警后勤保障消耗量,建立警地灵活的财力供给配额,使其与驻地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水平相适应。三是推进军财工程与警务指挥系统相统一,形成“可视化,零时差,一键式”的财务运作保障模式[5],不断强化财务保障监管,做到财务保障与警务活动同步,实现及时、快捷、灵活的财务补给。四是突出财务保障重点,增强财务运作的科学性,建立必要的财务应急保障机制,使其在特殊海域和环境条件下能够与驻地部门及其他各军警单位进行“绿色通道”兑付和“安全联网”结算。
(二)挖掘装备保障综合潜力
结合海警当前财务经费配备情况,不断提升海警装备设施配置能力。一是本着“突出重点,缩短战线,梯次更新,实用共享”的原则和要求,不断增强海警装备设施的高科技含量,优先配置一批先进、灵活、实用的现代化装备设施。二是着眼作战需要,以新技术为支撑,推进各种装备设施的智能化、自动化、通用化改造,提高现有装备设施的协调配合和联合作战能力。三是围绕海警队伍现代化建设目标,推动海警装备设施的模块式编组和区域化储备,建立“警民一体化”装备设施共享保障机制,全面提升海警装备设施利用效率和综合保障能力。
(三)优化物料保障供应渠道
遵照供应链管理思想,建立以“部队用户”需求为中心的物料保障供应渠道:一是打破海警各级后勤组织之间机构“边界”和信息“壁垒”,全面实现物料保障供应资源共享;二是在海警后勤保障各作业层面,实现业务流程再造,应用multi-agent技术建立海警物资保障调节系统(如图1所示),实现后勤物资保障供给的及时性、灵活性和高效性;三是适时运用第三方物流,通过信息系统加强与物流服务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提高部队物料供应配送效益;四是采用经济订货批量、ABC分类法和灰色预测法等确定最佳物资储备量,不断优化物料仓储管理,实现保障与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如图2所示)。
图1 multi-agent物资供应保障调节系统
(四)强化后勤人才全方位培养
科技强警必须以人为本,如今后勤管理作为一门新型科学技术,对后勤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在新形势和新任务下,需要有一支高水平、高技能的海警后勤管理队伍。一是本着全面提升警务效益的原则,重视对海警后勤管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增强他们现代后勤管理意识,使其在促进部队战斗力生成中发挥积极作用;二是向社会招募具有后勤管理专业背景的优秀人才和大学毕业生入警,及时补充海警后勤管理人才缺乏现象;三是与驻地单位全面加强后勤预备役建设,以防战时对后勤保障力量的需求。
图2 ABC库存管理决策流程图
(五)推进后勤保障信息化建设
按照适应新形势下海警执勤执法任务变化需求,构建警民“一体化”后勤保障信息共享平台。一是充分利用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建立以信息为载体的警地“供”“需”数据库,并施行加密升级,实现部队与地方数据资源安全共享,使海警业务开展与后勤保障工作能够高度融合。二是建立一个信息中心,即海警后勤数据采集中心,推广两大信息系统,即海警官兵保障卡信息系统和海警业务后勤保障信息系统,实现适时、适地、适量“精准化”保障与科学化供给,全面提升海警后勤保障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