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维和行动风险评估系统构建研究
2018-08-01李志
李 志
(武警学院 部队管理系,河北 廊坊 065000)
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是《联合国宪章》阐明的联合国主要使命之一。在执行这一使命的过程中,维和行动是使用的最普遍的方式。维和行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新生事物,指联合国根据安理会大会决议向冲突地区派遣没有强制力军事人员,以恢复和维持和平的一种行动。维和行动,需要建立在自愿和非强制基础上,实施过程需要得到冲突各方的同意与配合,为通过其他政治、外交途径最终解决争端创造条件,或监督落实已达成的协议,最终目的是对地区性冲突起隔离和缓冲的作用。1948年6月,为应对巴勒斯坦战争,联合国安理会向中东地区派出停战监督组织,有效监督实施停火协定,标志着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诞生。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我国在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方面,肩负着联合国宪章赋予的特殊责任。1988年9月,我国正式申请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1989年,我国首次派员参加联合国纳米比亚过渡时期协助团,帮助纳米比亚实现从南非独立的进程,逐渐迈出联合国维和行动脚步[1]。应联合国要求,2000年1月,我国首次派出维和警察,参与联合国东帝汶维和行动,这标志着我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随着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我国承担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的责任能力也在同步提高。30年来,我国从有限参与到积极参与,再到现在已然成为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中坚力量,经历了巨大变化。目前,我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贡献的维和经费也居世界第二,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主要出兵国和出资国之一[2]。我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积极姿态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国际舞台上完美地展示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有利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在安全与发展领域形成良性互动、互利共赢的局面。
一、系统功能设计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快速变化,联合国维和行动规模和深度不断扩大,新的风险因素不断涌现,对维和行动任务造成较大影响。目前,我国约三分之二的维和人员分布在非洲,非洲已成为我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核心区域[3]。这些维和任务区多存在常年战乱、冲突频繁、经济落后、交通瘫痪、自然灾害频繁、流行疾病横行、医疗条件差等问题,对维和行动造成严重影响,甚至直接导致任务失败。截至目前,我国已有多名维和人员在执行维和任务过程中,由于武装冲突、恐怖袭击、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各类疫病等原因牺牲。
为避免或最大限度地降低维和行动失败造成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损失,需要对维和行动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究主要原因。同时,对引起维和行动失败发生概率和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价,构建维和行动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维和行动风险进行综合评价。最终,生成联合国维和行动任务区风险等级分布图,使联合国、派遣国和维和人员准确、客观地认识维和行动的风险,为预防和控制维和行动失败提供依据和支持,同时,也为维和人员提供评估和规避安全风险的方法,提高维和行动安全性。这对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和地位、履行国际义务责任、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联合国维和行动风险评估系统,以以往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研究对象,对各种影响维和行动的风险情况进行逐一分析,经过大量数据的查阅、研究、分类、统计、提炼后,最终形成5大风险源,分解后形成55个风险点,并对这55个风险点进行权重设定,最终形成一整套适合维和行动的风险评估体系,为系统开发提供理论支撑。本系统按照符合业界标准的技术规范,使用先进的GIS技术、多维图表技术、音视频技术,直观展现各国及国内风险情况,为维和行动提供数据支撑,从技术手段上对维和系统决策进行辅助支持,以达到降低风险的最终目的。
按使用系统的人员职责分工,该系统角色分为系统管理员、风险资料录入员、风险评估员、普通用户。系统管理员享有系统最高权限,可以设置系统的功能模块、人员权限分配等。风险资料录入员为维和行动专职人员,对维和行动任务区有足够的了解,负责整理、录入任务区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资料,并及时关注、搜集、上传当地时事、新闻等。风险评估员为维和行动专业人员,多次参与维和行动,具有丰富的实战经历和成功经验,综合分析风险资料录入员上传的资料,结合系统提供的参考分值,最终确定维和行动任务区各风险点的分值。普通用户,即为本系统的最终使用用户,一般为联合国工作人员、派遣国工作人员或维和人员,可以在系统中按风险源、风险点直观查看各维和行动任务区情况。
二、系统架构
(一)功能架构(见图1)
图1 系统功能架构
系统功能分为三层结构:最底层为基础功能,包括分层方式,MVC架构,AOP设计,DAO数据库操作,数据库事务管理及系统插件管理。中间层为系统后台管理,包括风险源管理、风险点管理、材料录入、风险评分、人员管理四个主要业务功能,以及设计系统管理的区域管理、参数管理、主题切换等系统功能。最顶层为系统展示,包括各国风险查看、各州风险查看、图表风险对比、风险材料查看四个业务功能模块。
(二)技术架构(见图2)
图2 系统技术架构
WEB层使用SpringMVC负责传递后端数据,amazeUI负责整个系统前端展示样式。DAO层支持多种方式连接、操作数据库,包括SrpingJDBC、iBatis直接访问数据库方式以及Hibernate持久化数据库方式。系统日志采用主流的Log4j负责整体日志记录和备份。GIS地图功能使用性能较高的amMaps GIS引擎实现,达到显示效果优化的目的。图表功能使用Echarts图表引擎实现,能够展示各种多维度、绚丽的图形报表。
(三)设计理念
系统主要采用了如下设计理念与应用模式:
1.微内核模式
基础架构核心采用微内核模式,以保证架构核心内容的稳定、简洁与清晰,其主要目的是实现清晰的分层结构、各层定义的寻址和对实例生命周期的管理。此外,对于更丰富的功能,采用关联模式和装饰模式进行扩展。
2.分层结构设计
分层结构设计中的分层,包括技术层面的横向分层和业务层面的纵向分层。横向分层包括UI层、Action层、proxy层、Service层和DAO层,纵向分层主要采用模块化设计实现。
3.上下文
基础架构是采用上下文和数据总线的理念进行设计的。
上下文对象负责登陆信息、调用参数、执行环境、处理结果、数据库连接等信息的管理和传输,架构代码则负责上下文中公共信息的生命周期管理。
在系统各层的实现类中,并不需要知道变量如何产生和如何销毁,只要能从上下文对象中获取它所需要的变量即可。
业务过程中涉及到的产生数据的实现类,也不需要知道数据的使用者是谁,只需要把数据放到上下文中。对于使用数据的实现类来说,也不需要知道数据的生产者是谁,只需要获取到需要的数据进行运算。这样,使得生产者与使用者之间实现松耦合。
4.AOP设计
基于过滤器技术,对Action的调用、业务日志的记录生成、权限管理的设置等都通过AOP方式实现。架构提供AOP的实现机制,但在内部会比较少的使用AOP,以此保证核心架构的执行效率。
架构使用AOP的部分有:业务日志、权限控制、异常处理、插件式设计。插件式设计在这里有两个概念,第一是细粒度的插件,即类级别的插件模式;第二是模块级别的插件模式。
类级别插件模式:所有各层业务类的实现,默认可以继承架构提供的祖先类,也可以脱离架构提供的祖先类,自行实现。对于权限、业务日志、参数格式规范等内容,除框架提供默认实现以外,各业务系统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做相应的扩展,只要实现框架的接口规范即可,可以实现即插即用,支持默认包名和配置扩展包名[4]。
模块级别插件模式:使用plugin技术,每个扩展功能以单独模块的方式进行开发,形成独立JAR包(以及一个JSP目录),JAR包内按规范包括classes类、配置文件、plugin.xml描述文件、SQL初始语句等相关信息。部署时将JAR包与JSP目录放置到相应的位置,系统在启动时即可自动加载相关功能。
5.事务管理
事务管理采用声明式事务,通过框架和事务定义配置,为业务代码添加事务性,并可以一次性给所有业务方法添加事务特征。业务实现类必须通过上下文对象来获得连接对象,不允许自行产生。服务类中并不关心事务与连接的产生和释放,只负责从上下文中获取连接并进行操作,防止业务代码中有未释放的连接。
6.国际化支持
系统满足国际化、多语言要求。页面文件使用标签技术,以达到对国际化支持的目的。页面内需要显示的所有文字,均不直接呈现,而通过配置进行实现[5]。
三、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一)数据来源
基础数据是联合国维和行动风险评估系统的基础。本系统基础数据来源于近几年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得到的资料、数据,数据来源多部门、多口径,数据类型多样,包括:文本、数字、图片、声音、视频等。
(二)分析方法
风险评估分析方法的选择,是风险评估中一个重要环节,将直接影响风险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风险评估系统常用分析方法,一般分为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性-定量分析三种。
1.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方法在风险分析方法中被广泛使用,它主要凭借分析者的知识储备、从业经验,以客观数据为基础,依据行业标准或惯例,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描述风险等级结果。定性分析方法具有很高的主观性,由分析者对风险因素进行探索、诊断和预测,主要目的不在于追求精确的结论,在于分析者在详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得出感性认识。
2.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方法,是依据有关风险的相关数据,事先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数据模型进行计算,从而进一步进行推导分析,最后以数据的形式进行表达。定量分析方法涉及两个基本因素:威胁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6],特别关注威胁和资产损失的量化,克服了定性分析方法的主观性,分析结果更加客观。但是,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系统,可能会存在数据获取需要较大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的情况,数据获取的不完整,也可能会造成分析结果的不可靠、不精确。
3.定性-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方法或定量分析方法并没有绝对的优势,在实际应用中,对于比较复杂的情况,常需要将两种分析方法结合使用。联合国维和行动风险评估系统采用的即为定性分析为主,定量计算为辅的综合性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主要根据维和行动中存在的威胁隐患、风险造成的损失、事故规律及特点、措施等因素的分析,由专业人员结合工作经验、专业知识确定风险评价指标,并划分风险等级。定量分析,以客观数据为基础,结合定性分析结果,兼顾风险发生概率、可能造成损失等因素,形成量化数据,对已有结果进行校验。采用层析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评估方法,以实现定性-定量分析,在经验和判断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减少主观因素带来的不良影响,并对模糊描述语言进行处理,对联合国维和行动进行全面的评估,提高风险量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四、风险指标和权重的构建
(一)指标的选取
联合国维和行动风险,不可避免地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任务区政治经济情况、任务区安全稳定形势、联合国维和态度、被派遣维和人员维和能力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以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研究对象,以分析、预测维和行动风险程度为研究目的,依托经验丰富的专业维和人员,并借鉴以往研究成果,在联合国维和行动风险评估系统中,将风险分为驻在国外部特征、驻在国内部特征、驻在国安全形势、联合国风险抵御能力、维和人员风险抵御能力5个风险源,并进一步将5个风险源划分为55个风险监测点,分别作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用于系统定性-定量分析。
(二)指标的标准化
由于各评价指标原始值存在单位和量值差异,不能直接进行计算。因此,在对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设置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以使所有权重的值都能介于0~1之间。
对各指标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的模型表示为: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
由于各评价指标对于联合国维和行动风险评估的影响程度不同,对于联合国维和行动风险的评估,在正确选择评价指标之外,还需要对各评价指标进行权重的设置,以确定不同评价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不同重要性。用于确定权重的方法有很多,联合国维和行动风险评估系统选择层次分析法进行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四)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联合国维和行动风险评估系统,在综合考虑驻在国外部特征、驻在国内部特征、驻在国安全形势、联合国风险抵御能力、维和人员风险抵御能力等方面对维和行动的不同影响程度,采用加权叠加法,由其参数值与权重计算得出风险值。得出的风险值,利用栅格数据层直方图划分风险等级,以不同的颜色标识在地图上。而对于作为二级指标的风险监测点,也采用相似的方法得到其风险值。
联合国维和行动风险评估系统研究过程中采用的评估模型为:
其中,IPR表示联合国维和行动风险评估量化风险值;EC表示驻在国外部特征量化参数值;IC表示驻在国内部特征量化参数值;SS表示驻在国安全形势量化参数值;URR表示联合国风险抵御能力量化参数值;PRR表示维和人员风险抵御能力量化参数值;WEC、WIC、WSS、WURR、WPRR分别代表驻在国外部特征、驻在国内部特征、驻在国安全形势、联合国风险抵御能力、维和人员风险抵御能力风险指标所占的权重。
五、小结
维和人员执行任务过程中,会遇到复杂的国际形势、紧张的冲突矛盾、危险的工作环境、艰苦的工作条件等问题,这些都极易对维和行动造成困难,甚至造成人员伤亡或损失,严重的会导致任务失败,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联合国维和行动风险评估系统,以维和行动任务为研究对象,提取基础数据,分析影响维和行动的因素,构建联合国维和行动风险指标体系,并对各风险指标进行权重设置,通过维和行动风险评估模型对维和任务进行风险综合评估和预测,为维和行动的顺利完成提供有效理论保障。这对我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成败,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维和任务区形势一般较为复杂,基础数据的获取存在很大困难。现有样本量较少,导致评价结果存在一定误差,影响联合国维和行动风险评估的准确性。随着我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任务的增加和相关人员对维和行动风险评估意义的越来越重视,有效基础数据的积累会越来越多,有利于在下一步工作中对评估结果进行校验,并进一步修订风险评估模型,提高联合国维和行动风险评估的精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