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地区韭菜根蛆发生与为害规律

2018-08-01许国庆刘培斌赵彤华

植物保护 2018年4期
关键词:韭蛆扣棚北镇

钟 涛, 许国庆, 刘培斌, 王 哲, 赵彤华, 焦 敏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沈阳 110161)

韭菜AlliumtubersosumRottler是百合科多年生宿根蔬菜,抗寒耐热且适应性强,在我国南北各地广泛种植。辽宁地区的韭菜栽培以北镇规模最大,多以反季节中型温室栽培为主。根蛆是辽宁冬季温室韭菜生产中的重要害虫,其成虫不为害,仅以幼虫群集取食造成损失。通常幼虫在韭菜根际浅层土壤或缝隙中活动,为害隐蔽,防治难度较大[1]。受害韭株长势弱,基本丧失经济和食用价值。为控制根蛆为害,农户常用高毒农药灌根,造成韭菜农药残留超标,严重制约了韭菜产业的发展[2-3]。20世纪80年代,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odoriphagaYangetZhang在辽宁营口地区常发生[4]。近年来,有文献报道曾严重为害食用菌、花卉和苗木的食用菌异迟眼蕈蚊B.difformisFrey也成为韭菜田的重要害虫[5-7]。

韭菜迟眼蕈蚊是我国特有的根蛆种类,俗称韭蛆,食性较杂,嗜食韭菜[4, 8-9]。目前在韭蛆生物学、生态学和遗传学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10-14]。食用菌异迟眼蕈蚊是世界范围内发生的菌菇害虫,其生物学国外研究较早,可传播真菌病害[15-19];国内也有其严重为害食用菌和韭菜的报道[6-7, 20-22]。辽宁冬季最低气温在-30℃左右,根蛆难以在本地露地越冬。然而,韭菜大面积温室栽培为根蛆越冬提供了理想场所。长期以来,对辽宁地区根蛆的发生种类和发生规律缺乏系统研究,造成了本地区防治指导工作难以开展。有鉴于此,本研究从2014年开始对辽宁北镇温室和沈阳东陵地区露地两种栽培模式下根蛆种群的发生动态开展了长期监测,并在掌握规律后提出根蛆的防治策略,旨在为本地区根蛆害虫的科学防治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辽宁省北镇市中安镇中东村(41°6′N,121°9′E)和沈阳东陵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41°8′N,123°5′E)进行。

北镇市中安镇的韭菜为温室栽培,韭菜品种主要为‘汉中冬韭’,其次为‘竹竿青’。试验地土质为草甸土,有灌溉条件。温室长约80 m,宽约8 m。外墙由黄土堆砌,内部有序栽立水泥柱支撑温室,柱高0.6~1.7 m,北高南低呈阶梯状排列。每行柱顶拉钢丝固定,上承竹片和玉米秸秆,竹片上覆塑料薄膜和草毡,用于冬季保温。白天收放草毡,增加光照,正常情况下在小雪节气前后对温室内土壤进行药肥处理,随后于11月25-30日扣棚。扣棚前浇灌,扣棚后韭菜生产期间不再浇水。清明节气后揭膜转为露地养根,期间粗放管理,主要采收一茬韭菜花和韭菜薹。

沈阳东陵地区韭菜为多年露地栽培,春季生产,冬季自然越冬。试验地土质为壤土,有喷灌条件。试验田块长约33 m,宽约20 m,面积约667 m2。栽培品种为‘汉中冬韭’。

1.2 北镇地区韭菜根蛆发生种类及发生动态

1.2.1 北镇地区韭菜根蛆发生种类及成虫发生动态

2014年1月至2017年4月5日在北镇市中安镇温室选择根蛆中等发生的韭菜棚2个,在每个棚内埋置5个黄色水盆(盆口直径26 cm),盆口与地面平齐[1],水盆间隔15 m。每7 d调查1次,收集水盆中的成虫统计数量,并及时清洗水盆补充清水。将采集的多批根蛆成虫标本寄送中国农业大学,请杨定教授团队进行形态学鉴定,以确定本地根蛆优势种群[23]。2014年和2015年于11月25-30日正常扣棚,2016年遭遇寒冬,提前至11月7日扣棚。试验田块中放置土壤温湿度记录仪(型号HOBO®U23 Pro v 2 External Temp/RH,美国Onset Computer Corporation),每半小时自动记录1次气温、土壤深度5 cm和10 cm的温度和湿度(相对含水量)。

1.2.2 北镇地区韭菜根蛆幼虫发生动态

试验时间、试验地点同1.2.1。每7 d调查1次,采用棋盘式取样法(3∶4∶3),每田块调查10点,每点挖根调查10墩韭菜,记录根蛆幼虫发生数量。

1.3 沈阳东陵地区韭菜根蛆发生种类及发生动态

1.3.1 沈阳东陵地区韭菜根蛆发生种类及成虫发生动态

2014年1月至2017年4月5日在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的露地韭菜田埋置5个黄色水盆诱集成虫。水盆分2行埋置,一行3个,一行2个,两行水盆间隔6 m。每7 d调查1次,收集水盆中的成虫统计数量,并及时清洗水盆补充清水。将采集的根蛆标本寄送中国农业大学,请杨定教授团队进行形态学鉴定,以确定本地根蛆优势种群[23]。

1.3.2 沈阳东陵地区韭菜根蛆幼虫发生动态

试验时间、试验地点同1.3.1。每7 d调查1次,采用棋盘式取样法(3∶4∶3),每田块调查10点,每点挖根调查10墩韭菜,记录根蛆幼虫发生数量。

1.4 温室韭菜根蛆的空间分布

试验在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实验温室进行。韭菜栽培品种为‘汉中冬韭’。2014年2月采取挖根调查方法,共调查8畦韭菜,每畦(3 m×10 m)随机调查4个样点,每样点调查1 m2,样点彼此间隔1 m以上。

1.5 肥料对韭菜根蛆发生的影响

2015年秋季在辽宁省农科院实验温室内分别施用经过高温处理的鸡粪和牛粪,以复合氮磷钾肥(15∶15∶15)为对照,处理畦(3 m×10 m)随机区组设计。韭菜栽培品种为‘汉中冬韭’。2016年3月调查韭菜受根蛆为害情况。每畦(不同施肥处理)随机调查3点,每点调查1 m×1 m(长×宽)。田间正常管理,不施用杀虫剂。

1.6 根蛆越冬场所及寄主间转移规律调查

2015年9月和2016年3月,分别在沈阳市新民市张家屯镇同一块韭菜田和大葱田调查根蛆越冬场所。采取挖根调查法,在田间每667 m2随机选取10点,每点调查0.2 m×0.2 m×0.2 m(长×宽×深)的土样,调查全部幼虫和蛹。2016年3月越冬调查结束后,将在新民采集的剥净且无虫的大葱根移栽至辽宁省农科院试验基地露地韭菜东侧,同韭菜田共同管理。2016年4月于揭棚通风前对露地韭菜田旁边的韭菜温室连续进行了3次烟剂熏蒸处理,并于通风口覆盖150目防虫网,然后揭棚通风,物理阻隔了温室内根蛆成虫向棚外转移。2016年9月对辽宁省农科院试验基地露地韭菜、葱畦、温室韭菜进行了挖根调查,确定韭菜根蛆在不同寄主间的转移规律。

1.7 数据分析

利用Office Excel 2003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进行统计分析,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DMRT)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韭菜根蛆种类鉴定

采集的标本经中国农业大学杨定教授鉴定,确定辽宁北镇地区韭菜田(含扣棚期和露地期)采集的根蛆标本主要有5种,其中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odoriphaga占标本的80%,为本地区优势种,食用菌异迟眼蕈蚊B.difformis、B.vernalis、Lycoriellasp.和Sciarasp.数量相对较少,合占20%。沈阳东陵露地韭菜田采集的根蛆标本有8种,食用菌异迟眼蕈蚊占标本的75%,为本地区优势种,韭菜迟眼蕈蚊、B.vernalis、L.castanescens、S.thoracica、S.atomaria、L.ingenua和Sciarasp.等其他种类共占25%。

2.2 北镇地区韭菜根蛆种群发生动态及温室期棚内温湿度变化

2.2.1 北镇地区韭菜根蛆成虫发生动态

北镇地区韭菜根蛆优势种群为韭菜迟眼蕈蚊,因此针对其发生动态进行长期监测。从图1中可以看出,北镇地区正常扣棚年份(如2014和2015年)温室期从11月底至翌年4月初,韭蛆成虫出现3次较大的高峰,分别出现在1月15日、3月1日和3月29日。扣棚前两周气温降至0℃以下,地表结冰,田内基本见不到成虫活动。扣棚后,随着棚内温度升高,于12月14日监测到有成虫活动。扣棚后成虫出现时间相对集中,持续期短,应为越冬老熟幼虫化蛹并羽化的成虫,是温室期韭菜生产中唯一的虫源。不同韭菜栽培品种扣棚后成虫高峰期出现时间存在差异,如种植‘竹竿青’的棚内韭蛆成虫高峰出现在1月22日、3月1日和4月6日,其中两个成虫盛期较‘汉中冬韭’推迟一周。其原因是‘竹竿青’生长慢、周期较长,对韭蛆的发育产生了明显影响。

北镇地区如遇寒冬可提早至11月7日(立冬)扣棚,此时夜间温度已低至-5℃,需要扣棚增温,以确保节前采收韭菜。提早扣棚成虫高峰出现在1月8日、2月23日和3月29日。11月26日即监测到成虫活动。综上,即使韭菜栽培品种和扣棚时间均有所不同,每年12月中上旬和1月中上旬也都是开展压成虫控幼虫的最佳成虫防治时期。

清明节后棚内日间温度上升很快,高温会抑制韭菜生长,需要揭棚转露地管理,夏、秋季仅生产韭菜花和韭菜薹(养根期)。揭棚后不同韭菜田的韭蛆成虫发生规律趋于一致(图1)。7月初至9月中旬韭蛆成虫数量骤减,田间几乎诱集不到成虫。扣棚时间对揭棚后韭蛆成虫的发生影响也很小,揭棚后高峰出现在4月和5月之间,7月至8月成虫发生量极少,9月底至11月初气温适宜,成虫高峰再次出现,但是发生量较冬季生产田(温室期)明显少很多。

图1 北镇地区不同扣棚时间,不同韭菜品种上韭菜迟眼蕈蚊成虫发生动态Fig.1 Dynamic of Bradysia odoriphaga adults on different varieties of Chinese leek shelted at different time (Beizhen)

2.2.2 北镇地区根蛆幼虫发生动态

韭蛆多以3~4龄幼虫和蛹在韭菜根际附近土壤中越冬。扣棚后与露地韭菜田相比,棚内温度有所回升,幼虫恢复取食活动,逐渐进入为害高峰,持续半个月左右,这个阶段是韭菜受害较重的阶段。随后幼虫进入老熟和蛹等相对静止状态,直至羽化成虫均不再为害韭菜。由于扣棚前期棚内温度较低,达不到韭蛆正常发育所需的温度,因此韭蛆发育缓慢,至12月14日棚内始见1代幼虫,此后调查到的幼虫数量逐渐下降(图2)。幼虫高峰期出现在2月上旬,3月下旬又出现一次高峰,但此时韭菜已完成采收,对产量影响较小。揭棚后,气温迅速回落,幼虫活动呈下降趋势。5月中上旬有一次较大的活动高峰。

2.2.3 北镇地区冬季温室期棚内温湿度的变化

从扣棚到翌年揭棚为温室期。从图3中可以看出,扣棚后棚内温度升高很快,12月底土壤5 cm平均温度达到13.0℃,对韭菜生长和韭蛆发生非常有利,这也印证了韭蛆首个为害高峰(1月15日)的出现。全年1月份是最冷时期,土壤5 cm平均地温降至2.5℃左右。1月底至2月中下旬,棚内温度逐步回升,达到15.5℃,出现韭蛆第二个为害高峰。进入3月份,地温升高至18.6℃,此时韭菜基本采收完成。温室期5 cm和10 cm地温明显跟随温室内气温变化而变化,二者始终相差1~2℃。而5 cm和10 cm土壤湿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图2 北镇地区韭菜迟眼蕈蚊幼虫消长动态Fig.2 Dynamic of Bradysia odoriphaga larvae on Chinese leek in Beizhen

辽宁地区冬季从11月至翌年3月,低温导致韭蛆发育速率放缓。温室中韭蛆共发生3代,仅前两代幼虫对冬韭生产造成较大影响。扣棚前日平均气温虽降至-2.0℃左右,但地温仍维持-1.2~1℃,扣棚后棚内5 cm地温平均达10.1℃;土壤湿度达73.3%,对韭蛆的越冬存活十分有利。

图3 北镇地区冬季韭菜温室内温湿度变化趋势Fig.3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dynamic in the winter shelter in Beizhen

2.3 沈阳东陵地区露地田韭菜根蛆种群发生动态

2.3.1 沈阳东陵露地田韭菜根蛆成虫发生动态

沈阳东陵地区露地韭菜根蛆优势种群为食用菌异迟眼蕈蚊,因此针对食用菌异迟眼蕈蚊的发生动态进行长期监测。由图4中可以看出,春季由于气温低,水盆结冰,至4月下旬监测到食用菌异迟眼蕈蚊成虫活动,4月末出现首个成虫高峰。5月末出现第二个成虫活动高峰。6月份进入雨季,成虫飞行活动受到影响。随着夏季气温升高,降雨也随之增多,成虫诱捕量一直处于低谷。9月初气温适宜,食用菌异迟眼蕈蚊活动逐渐加强,至9月底再次出现小高峰。夏季露地韭菜开花、结籽,田内很少浇水,受高温干旱条件影响,整个露地韭菜田仅有3次较大的成虫高峰。

2.3.2 沈阳东陵露地田韭菜根蛆幼虫发生动态

春季食用菌异迟眼蕈蚊幼虫首个为害高峰出现在4月中旬(图4),此时日间气温仍然较低。5月初幼虫量逐渐增大,5月9日最大调查虫量95头。5月底,幼虫出现一次小高峰,随着气温升高,幼虫数量下降。7、8月份高温干旱,田间调查不到幼虫。9月份以后,田间温湿度适宜,幼虫开始活动。9月上旬至10月底,迎来冬季前最后1次幼虫活动高峰,但虫量明显少于春季虫量。

图4 沈阳东陵露地韭菜田食用菌异迟眼蕈蚊幼虫周年 发生消长动态Fig.4 Dynamic of Bradysia difformis on Chinese leek in the openfield in Dongling, Shenyang

2.4 温室韭菜田根蛆的空间分布(2014年)

对辽宁省农科院温室内韭菜根蛆的为害和分布调查发现,其优势种为食用菌异迟眼蕈蚊,主要分布在土壤1~5 cm的韭菜根际附近,蛹分布在以根茎为中心5 cm范围内,土壤深度2 cm左右。遇到根际土壤湿度较大,受害韭株地表结有明显带露珠的白色丝网,表明该株受害重。食用菌异迟眼蕈蚊幼虫一般聚集取食,发生量较大。韭株受害后,表现为生长势弱,植株明显矮于周围健株,新叶叶尖枯黄,老叶倒伏发霉。对温室内食用菌异迟眼蕈蚊幼虫的水平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其主要聚集在畦面中央韭株为害,每畦受害韭株总体上呈聚集分布,幼虫以被害株为中心向附近韭株转移为害。

2.5 不同肥料处理对韭菜根蛆危害和发生的影响(2015年)

不同肥料处理对温室食用菌异迟眼蕈蚊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表2),有机肥处理的韭株被害株率要显著低于化肥处理和空白对照;而在有机肥中,牛粪处理的韭株被害株率最低,鸡粪处理可减轻韭菜根蛆的发生。

表1温室食用菌异迟眼蕈蚊的空间分布及参数

Table1SpatialdistributionandparametersofBradysiadifformisingreenhouse

畦序号Furrownumber株数/株Plantnumber有虫株数/株Plant carryinginsect虫株率/%Attack rate分布深度/cmDepthdistribution单位面积虫量/头·m-2Individual per square meter样点1Site 1样点2Site 2样点3Site 3样点4Site 4xV124941.611.0~1.824001810.50153.00227620.721.0~1.5600278.25164.25320341.971.0~1.500071.7512.25425662.341.0~1.501638915.75262.92525072.801.5~2.0299502136.251 683.58627562.181.0~2.048201917.25492.92727451.824.0~6.01080251236.252 392.25824162.491.5~2.0102195.5081.67

一般情况下不同施肥处理,对农作物产量有直接影响。施用有机肥可提供丰富的碳源,能显著提升土壤中生物量,尤其是放线菌数量,对增强植株抗病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地增加,土壤中大团聚体中有机碳、氮的含量均得到提升[25-27]。牛粪中粗纤维较多,适于菌菇的生长。调查发现,根蛆不仅为害韭菜,也能取食牛粪中的有机物,还可取食其上生长的菌菇,这也是牛粪处理区韭株受害率低但虫量反而高的重要原因。

表2不同农家肥处理对食用菌异迟眼蕈蚊的影响1)

Table2EffectofdifferentfertilizersapplyingagainstBradysiadifformisingreenhouse

处理Treatment韭菜/株·(120 m2)-1 Leek调查株数/株Total numberinvestigated被害株数/株Suffered plantnumber被害株率/%Percentage ofsuffered plants韭菜根蛆/头·(30 m2)-1 Maggot幼虫Larva蛹Pupa牛粪 Cattle manure1 30523(1.8±0.29)D(54.3±19.33)bcB(3.8±3.30)bcAB鸡粪 Chicken manure1 17854(4.6±1.32)C(38.3±10.87)cB(0.8±0.96)cB复合肥 NPK compound fertilizer1 12589(7.9±1.32)B(96.0±37.31)bB(7.0±1.83)abAB空白对照 CK1 206243(20.2±2.99)A(198.0±32.49)aA(10.8±5.06)aA

1) 表中数据为平均值±标准差,同列后的不同大、小写英文字母分别代表在0.01和0.05水平上差异显著。下同。

The data in the table are mean ± SD. Data followed by different capital or small lette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1% or 5% levels.The same below.

2.6 根蛆越冬场所及寄主间转移规律调查(2015-2016年)

越冬前后两次田间调查均发现大葱根部有根蛆幼虫为害,活动范围在葱茎至须根间1.5~2.0 cm空间内。将根蛆幼虫带回室内饲养至成虫,经专家鉴定为食用菌异迟眼蕈蚊B.difformis。调查发现食用菌异迟眼蕈蚊幼虫能在大葱的葱须上越冬并完成发育,越冬深度10.0~24.5 cm,平均达到15.0 cm。对越冬的食用菌异迟眼蕈蚊幼虫不同虫态的占比进行分析,发现1~4龄幼虫占比分别为2.1%、20.1%、58.2%和12.7%,蛹占6.9%。由于大葱采用高垄培土栽培,葱根较深,调查时未发现地面有成虫活动。根据调查结果,食用菌异迟眼蕈蚊在露地葱田主要以3龄幼虫越冬。

表3食用菌异迟眼蕈蚊越冬场所调查

Table3InvestigationoftheoverwinteringplacesofBradysiadifformis

调查时间Survey time株数/株Total number被害株数/株Suffered number被害株率/%Percentage of suffered plant根蛆总数/头Total number of maggot幼虫数/头Larva number蛹数/头Pupa number越冬前Before overwintering period172149(86.6±0.19) A5965960越冬后After overwintering period27257(20.8±1.13) B18917213

分别在露地韭菜、大葱、温室韭菜挖根调查食用菌异迟眼蕈蚊幼虫,明确其在不同寄主间的转移为害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新移栽大葱根上有食用菌异迟眼蕈蚊幼虫为害,而且虫量明显高于韭菜田。温室中调查到的幼虫量很少。露地韭菜受高温和降雨影响,受害程度也很轻,被害株率显著低于大葱田。根据温湿度记录仪显示调查当日5 cm地温为22.6℃,该温度适宜食用菌异迟眼蕈蚊幼虫的发育。

表4不同食用菌异迟眼蕈蚊寄主虫量发生调查

Table4SurveyagainstdifferenthostplantsofBradysiadifformis

田块类型Type of field株数/株Total plants被害株数/株Suffered plant number被害株率/%Percentage of suffered plant根蛆总数/头Total number of maggot幼虫数/头Larva number蛹数/头Pupa number露地韭菜Open leek field2483(1.2±2.65)b330露地大葱Open welsh onion field677(10.3±3.48)a10100温室韭菜Covered leek field1844(2.3±3.94)ab330

3 讨论

调查表明,韭菜迟眼蕈蚊和食用菌异迟眼蕈蚊在沈阳和北镇韭菜田均有发生。沈阳露地韭菜田周边建有百合花温室和大葱育种田,而它们也是食用菌异迟眼蕈蚊的寄主,与韭菜田构成了交互虫源地。北镇温室韭菜栽培面积大,缺少交互虫源,因此田间韭菜迟眼蕈蚊为优势种。2014-2016年田间系统调查数据表明,北镇韭蛆各年分别发生6代、7代和7代,沈阳露地韭菜田食用菌异迟眼蕈蚊各年均发生5代。这种发生代数差异主要是冬季扣棚生产的结果,为冬季韭蛆为害提供了理想条件。

冬季不同扣棚时间对温室韭蛆的影响表现在成虫高峰出现时间的差异,发生代数不受影响,这与前人的研究结论一致[8, 10]。韭农通过扣棚早晚调节韭菜采收和上市时间,造成韭蛆高峰提早或延后一周出现,若干年以后韭蛆发生规律可能会朝复杂化发展。‘竹竿青’和‘汉中冬韭’在北镇当地均有栽培,品种差异对成虫首次高峰出现时间有一定影响。‘竹竿青’需经低温休眠,生产周期较长。‘汉中冬韭’为半休眠品种,生产周期短。但‘竹竿青’产量高且耐储存,同时其收购价格也较高,因此两个品种都占有一定市场份额。

研究表明低温对韭蛆的发育和存活都极为不利[28]。进入11月,尽管外界气温很低,但土壤5~10 cm平均温度仍可保持在11.0~12.0℃左右,对韭蛆的存活有利。12月底,土壤5 cm温度已升至13.0~15.5℃,恰好是韭菜的适宜生长温度,对韭蛆的发生也有利。韭菜根蛆发生规律露地不同于温室,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入冬前食用菌异迟眼蕈蚊成虫转移至葱田寄主活动。调查发现,食用菌异迟眼蕈蚊幼虫以3龄幼虫在15.0 cm深的葱根上越冬,而露地韭菜4月下旬始见成虫活动,而此时正值秋播葱田返青生长,很可能葱田越冬的食用菌异迟眼蕈蚊扩散至韭菜田活动。本研究已证实了食用菌异迟眼蕈蚊可在葱田和韭菜等寄主间迁移为害。调查也发现食用菌异迟眼蕈蚊幼虫孵化后便向下转移,如近地面有烂叶、伤口或湿度大及寄主本身含水量高的部位都能成为幼虫的取食侵入点。幼虫喜聚集取食为害,分布在土层5 cm以内的韭菜根际附近。老熟幼虫多离开寄主,寻找隐蔽处化蛹,这些发现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29]。

夏季高温和暴雨是导致韭蛆成虫和幼虫发生量偏低的重要原因[30]。高温实验也观察到超过32℃就对会韭蛆发育产生十分不利影响,死亡率增加。本研究在田间调查时发现夏季7、8月份田间虫量少,为害轻。由于韭菜田已转露地养根阶段,基本不需要对韭蛆进行防治。而冬季韭蛆受温室保护,基本不再受外界影响。因此,要解决温室韭蛆为害问题,可以在扣棚前对棚内土壤进行药剂处理,清除土壤中大部分残虫,毒死蜱是目前应用较多的药剂之一[18]。食用菌异迟眼蕈蚊作为半腐生性昆虫,施用牛粪对其生长有利,因此有机肥施用前必须经过充分腐熟,否则其危害将加重[30]。借鉴“压前控后”和“地下害虫地上治”的双轨策略,找准压制成虫的关键时机。通过反复试验验证,韭菜温室中可于12月和1月上旬末在监测到韭蛆成虫高峰期,利用低毒烟剂(如17%敌敌畏烟剂)熏蒸灭杀和色板诱杀[31],进一步杀灭大量成虫,推迟成虫高峰期到来,从而压低田间落卵量。此方法应用后距第一刀和二刀韭菜采收期保持14 d的安全间隔期,经2年多的田间测试,技术使用上安全,对韭蛆的控制效果理想。

猜你喜欢

韭蛆扣棚北镇
韭菜扣棚后的管理
辽宁:2021 年北镇葡萄减产不减收
农产品地理标志——北镇葡萄
甜查理草莓管理技术要点
北镇葡萄品牌产业振兴发展计划
邯郸地区噻虫胺防治韭蛆的田间药效试验
韭蛆综合治理研究及应用
韭蛆种群动态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邯郸地区昆虫病原线虫制剂防治韭蛆效果初探
过张北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