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扣标回本 直击考点
——从高考分析角度,谈2018届冲刺备考

2018-08-01陕西田茂刚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8年3期
关键词:考查历史

陕西 田茂刚

一、历史教材在冲刺阶段的基础性作用

历史备考冲刺阶段切记不要眼高手低。通过观察2015 —2017年新课标Ⅱ卷高考历史试题,笔者认为高考试题更重视教材的基础性作用。将历史教材烂熟于心,可以做到删繁就简,把握主干信息。强化历史教材的基础性作用,具体体现在全面熟悉教材内容设置的系统性、高频考点研究的精确性和背景材料挖掘的有效性三个方面。

(一)教材内容设置的系统性

笔者认为教材内容的系统性主要包括三大方面:

1.多角度分析阶段性历史史实

中国史可分为三大段六小阶段,中国古代史分为先秦和秦至清前期、中国近代史分为晚清和民国阶段、中国现代史以1978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世界史部分主要分为两大阶段,世界近代史注意公元1500年前后的世界,世界现代史注重1917年、1945年和1991年三个大的时间段。而不同阶段均可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外交、科技、教育等8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史实。

2.纵横比较中西方历史史实的重要阶段

横向注重外延的广度,纵向注重内涵的深度,如中西方古代先哲思想、近代启蒙精神、民主与法治意识、近现代科学技术、中西方外交观念等。

3.强化基本历史事件的名称及其时间的先后关系

很多师生都认为冲刺阶段的复习在于试题训练,但往往忽略了历史事件的名称和时间的先后关系。实际上,熟知基本历史事件和时间才是分析问题的关键。

(二)高频考点研究的精确性

历史教材与高频考点关系密切:

从政治史角度看,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主要注意四大制度。分封制考查文化融合,突显华夏文化中心地位;宗法制考查宗法观念,突显宗法继承和家国理念;礼乐制考查等级序列,突显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对西周礼制的挑战;井田制突出唯物史观,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影响和社会转型的表现。

自秦至明清时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须注意两个阶段:

(1)汉至元时期,核心考查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如郡国并行制、地方吏治、选官制度、监察制度。

(2)明清时期,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和结果。以宦官、内阁、厂卫为背景材料,凸显权力过度集中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古希腊部分重点考查公民政治中的公民权利、民主意识和司法审判程序。古罗马部分重点考查罗马法的法理精神。近代中国民主革命部分注意对日本侵华和中国民族精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等相关内容的考查。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部分注意对代议制在不同国家的具体形式及其权力制衡表现的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部分注意可能会结合音乐、戏剧等日常娱乐形式考查美苏两极对峙中“冷战”中的“热战”,并分析影响“冷战”中、美、苏实力此消彼长的原因。

从经济史角度看,中国古代经济史注意四个方面:

(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及其影响;不同朝代针对土地兼并现象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如土地政策、赋税制度等;春秋战国、宋代、明清三个转型阶段的经济发展概况,重点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宋代城市特点,明清农民与土地依附关系的变化,农产品生产专业化、商品化、区域长途贸易等。

(2)古代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及其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近代经济结构变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是重要考查部分,历年高考试题考查内容多以此为背景,注意对经济结构变动的两个表现的认识,即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和中国成为世界市场的附庸。

(3)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口号,明确“自强”与“求富”,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原因;理解不同阶段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本考点重点注意三个时间:1870 —1895年前后的洋纱洋布与民族工业,1913 —1917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947 —1949年区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概况。

(4)分析不同阶段土地改革对上层建筑的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部分注意不同阶段社会习俗变化对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部分注意新中国成立后四次生产关系的调整和中国经济发展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部分注意从多种角度看待工业革命的意义与影响、殖民扩张的双重性和社会效应,多种史观看待世界市场的形成。苏联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部分强调斯大林模式与国家工业化。

从文化史角度看,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分为三个阶段: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对儒学的改造与继承;魏、晋、隋、唐对儒学的冲击;明末清初民主思想与法国启蒙思想的比较。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部分注意书法、绘画、戏剧、诗歌等对政治环境的反映和中国科技与西方科技的区别及其影响。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注意三个阶段:维新思想;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后期中国知识界呈现的启蒙与混沌状况。现代中国科学技术部分重点考查1977年后教育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部分注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批判对象、思想内涵、阶级利益以及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近现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部分考查物理学、生物学、信息技术等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背景材料挖掘的有效性

背景材料是历史命题的切入点,也是历史史实的载体。从近三年高考命题来看,常规出现的背景材料如下:回忆录、史书典籍、衣食住行、民俗节日、社会娱乐、日常行为、社会热点、法律条文、战争、名人语录、诗歌、广告、数字对比等。在冲刺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历史史实的体现形式,通过最直接的材料去理解过去的历史现象,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单调为多样、化枯燥为有趣。笔者试列举两道原创试题如下。

例1.据统计,19世纪七十年代,近代产业工人约有1万人,到1894年,中国近代产业工人已近10万人,其中在外资企业中的中国工人已有3.4万人,占近代产业工人总数的35%左右。该材料从本质上反映出 ( )

A.传统经济模式瓦解加快

B.近代多种办厂形式的推动

C.促进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D.传统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解析】选D。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背景材料为近代产业工人的数据对比,需要从材料中透过现象看本质。19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工人数量增多,但总体所占比例很低,这说明传统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A选项和C选项是近代产业发展的直接结果,故不选。B选项是直接原因,近代工业发展是由外国资本家在华投资设厂、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民族资本家兴办的近代工业所共同推动的,与题意本质不符。

例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2

提取两则信息,运用中国现代史有关史实,对影响中国城镇化率与65岁以上人口增长的因素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考点分析】本题以反思“大跃进”70周年和改革开放40周年为背景,考查现代中国经济建设及其表现。由图表可知,现代中国经济建设可分为四个阶段:1960 —1978年为第一阶段,城镇化率降低,原因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性作用。65岁以上人口比重增长缓慢,说明中国的经济水平、医疗设施、社会福利等有一定进步但发展缓慢;1978—2003年为第二阶段,城镇化率大幅度增高,说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促进城市发展。65岁以上人口比重增长较快,说明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有一定促进作用;2003—2011年为第三阶段,国家实现新农村建设以及逐渐取消城市和农村户口的限制,城市化进程加快;2011—2017年为第四阶段,国家综合实力上升,推行精准扶贫政策等,城市发展进一步加快。65岁以上人口比重增长迅速,说明福利政策、医疗水平等进一步完善。

【解析】信息一:1978—2003年城镇化率增长较快,65岁以上人口比重随之增长较快。

说明:1978年后城市经济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推行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改善中外关系等。国家医疗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促使老龄人口不断增加。

信息二:1960 —1978年城镇率降低,但65岁以上人口比重仍在增加。

说明:受社会环境和政策影响,城镇化发展在这一阶段有所降低。社会整体经济水平呈现曲折性进步,经济发展对人口老龄化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唯一因素。

二、历史命题动机在冲刺阶段的指导性

笔者认为高考历史命题充分体现三大特征:一是学科属性特征。从历史学的目的来看,在于立德树人,以古鉴今,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来看,在于强化证据意识、时空意识、辩证意识。二是体现时代特征。一方面强调历史事件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具有合理性;另一方面也在与时俱进,加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三是彰显人文精神。从唯物史观来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解历史事实不能脱离“人”这个关键因素,体现历史反映人类社会又为人类社会服务的特点。在冲刺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命题动机,揣摩命题理念,具体方法如下:

(一)强化唯物史观的指导性

德罗伊森说“没有历史学和理论的结合,我们既不能理解过去,也不能理解现在。”史观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唯物史观无论在传统史学研究还是在当前史学研究中都占据主导地位。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这部分重点考查经济史,尤其考查中国古代经济对政治格局的影响;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部分主要考查中国土地革命以及生产关系的变迁对国家造成的影响;③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历史解释的首要出发点。这部分可以以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西方近现代科技为突破口;④阶级斗争是历史的直接动力,是分析历史的重要视角。这部分主要考查中国的民主革命和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分析资产阶级的作用;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时势造英雄;⑥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历史进程。这部分主要体现社会前进的动力,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可以以改革和矛盾斗争为背景。

(二)体现历史事件的整体性

历史事件的整体性包括历史事件演进的系统性和中西方古今历史的综合性两大方面。纵观2015—2017年的高考历史命题,命题者均把历史事件置于一定时空范围内,考查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系统理解问题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历史不是孤立的单一现象,而是错综复杂的整体。

命题者在选择材料时往往会以社会转型时期为背景,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及其商业革命的表现;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农产品生产专业化和商品化的趋势;洋务运动的地位;新文化运动后期思想界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发展等,这样的时间节点往往就是命题的切入点。除此之外,历史命题更加强调考查综合思维的能力,尤其是对古今中外历史史实的归纳解释。在冲刺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强化中西方古今知识的比较记忆,寻找中西方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特殊性。

(三)注重核心素养的主导性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对某学科的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因此,命题专家也会在命题过程中对核心素养进行渗透。

(1)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要求人类对历史的认识要由表及里、逐渐深化,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对唯物史观的考查多体现在选择题当中,如宋明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但社会并未发生转型,其原因在于重农抑商政策占主导地位,生产力并未取得巨大进步。明朝中后期,中西方市场货物交流增多,消费日益大众化,其实质在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其实质在于旧势力压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

(2)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历史事物有准确的理解。对时空观念的考查多出现在选择题中,主要体现在既要有历史意识,还要有时代意识,用历史意识客观认识事物,用时代意识汲取经验教训。

(3)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目前对史料实证的考查是热点,要注意对考古实物资料、文献资料的甄别,尤其是根据文献判定历史事实。

(4)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对历史解释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开放性试题中,笔者认为2018年的开放性试题仍然会以社会生活为背景材料,考查国家在阶段性发展中不断进步的史实。

(5)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对这部分的考查带有主流意识形态,笔者认为政治现代化主要体现独立、复兴、民主化、法治化;经济上表现为工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全球化;社会上表现为城市化、福利化、流动化;个人意识上表现为开放性、参与性、独立性、平等性;文化上表现为宗教世俗化、观念理性化。掌握这些核心词对于作答选择题具有极大的帮助。

(四)关注社会生活的热点性

2017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的出现及中共十九大的召开,将会涉及更多的热点材料及考点。如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将会涉及古代民生思想、农本理念、民族主义、经济发展、监察制度等考点;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将会涉及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往、西方殖民扩张及工业革命、美苏“冷战”等问题,从历史反思的角度看待和谐、合理社会的构建;民法总则的制度创新与理论阐释将会涉及中国古代法律与西方近代法律之间的比较以及中国近代法制意识的反思等;《资本论》的历史地位将会涉及巴黎公社、十月革命,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等相关知识;人工智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挑战将会涉及近现代物理学、生物学、信息科技等,尤其是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的相关思想;IT产业发展与网络文艺新形态将会涉及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对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与历史文化研究将会涉及对史学素养的考查;未来教育与未来学校的发展图景将会涉及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和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的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将会涉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经济指导理论和经济体制,尤其2018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部分尤其值得注意;对共享发展理念推动下的共享经济模式的研究将会涉及中国外交,世界市场等相关知识。

猜你喜欢

考查历史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标点符号考查的新动向
担当责任识“新冠” 齐心防治新考查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