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历史上的意外漂海事件

2018-08-01孙中旺

江苏地方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苏州人苏州

◎ 孙中旺

苏州处于江海交汇之处,在历史上就和海外交流频繁,涌现出了众多良港,为我国东南地区的重要门户。众所周知,唐代鉴真和尚的第六次东渡就是从苏州的黄泗浦起航,最终安全抵达日本,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明代的郑和下西洋也是从苏州的刘家港出发,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巅峰。由此可见苏州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由于海上波涛诡谲,天气变化多端,极大地增加了海上航行的风险,据文献记载,在苏州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次意外漂海事件,包括海外人漂到苏州,和苏州人漂到海外,虽然其中有些荒诞不经,甚至不乏传奇色彩,但也是苏州对外交流历史的间接反映,检诸史籍,略述如下。

海外人漂到苏州的最早记载是在晋怀帝永嘉四年(310),这一年吴郡司盐都尉戴逢在海边查获一船,船上有男女四人,遍体都长着约半寸多长的毛,身材矮小,不穿衣服,语言不通,不知从何而来。戴逢把这些人送往丞相府,估计是水土不服的缘故,半路上就死了三个,到了都城洛阳后,只有一个男的活了下来。晋怀帝赏赐了一个妇人给他成家,生子后,此人由于经常出入市井,渐渐能够懂晓中土语言,据他自己讲,他是毛民。按《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有毛民国,其国人遍体生毛。西晋郭璞注《山海经》云,此国在临海郡东南二千里的大海洲岛上,“为人短小,而体尽有毛,如猪熊,穴居,无衣服”,和吴郡这次漂海事件中的毛民特征相吻合。关于毛民,此后的《宋书·倭国传》中亦有记载云:“日本东北隅,隔以大山,山外有毛人国……东境接海岛,夷人所居,身面皆有毛。”据现代学者考证,很可能是日本东北部的阿伊努人。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八月,又有船从海上漂到苏州,不过这次是一个大船队,船上共有五百九十人之多,身份也很清楚,原来是日本的朝贺使真人广成及其随从,因遇到大风才漂到苏州,当时的苏州刺史钱惟正不敢怠慢,飞奏唐玄宗,玄宗下诏,派通事舍人韦景先到苏州慰劳,然后一起到长安朝贺。

除了日本人外,漂到苏州的还有新罗人。北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昆山附近的海上有一船桅杆折断,随风吹到了岸边。船上有三十多人,穿着打扮一如唐代人,系着红鞓、角带,穿着短皂衫,见人就痛哭,语言不通,行走时像大雁一样排队前进。后来其中一个人拿出两封书札,一封是唐哀帝天祐年间(905~907),唐王朝告授新罗岛陪戎副尉的文件,另一封是上高丽国表,表中也自称新罗岛,两封书札都是汉字写成,由此推测这些人是臣属高丽的新罗岛人。当时的昆山县令是赞善大夫韩正彦,“召其人犒以酒食,为治桅,造转轴,教其起倒之法”,船修好后,这些人都以手捧额头表示谢意。船中有不少谷物,其中的麻子大如莲子,为中土罕见。昆山当地人讨了一些作为种子,当年结出的麻子依然很大,但后来渐种渐小,最后和当地原生的麻子没什么区别了。

明代还有琉球人漂到苏州的记载。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五月,有一艘外国船突然进入苏州的沙沟口,当时正是倭寇猖獗之时,乡民们以为倭寇来了,吓得纷纷逃窜。后来此船被苏州官兵擒获,船上共有十八人,没有兵器,盘腿而坐,服装的颜色很少见,见人就合掌稽首,口中哑哑有声,但由于语言不通,无法交流。后来苏州兵备道找到了一个翻译,方知道这些人是琉球国人,海行被风吹到了这里。这些人被送到苏州府城羁留了一年多,后来才被琉球派来的贡使验明身份后带了回去。

〔清〕徐杨《姑苏繁华图》(局部 )

除了海外人从海上航行漂到苏州的记载外,典籍中苏州人漂到海外的记载也不少。如宋人范成大所编的《吴郡志》卷四十《仙事》就记载,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苏州人胡六子一行航海迷路,漂流到一个风景优美的海岛上,这里不仅鸟语花香,而且人人以礼相待,问之方知此处名为范村,居民都是战国时越大夫范蠡的后代,首领为已经得道长生的范蠡,胡六子一行后在范村人的资助下顺利回到故土。此记载虽然有传说附会之处,但影响却很广,以至于范成大后来把范村作为自己小园的名字,寄托自己的隐居之思,撰写的著作亦以《范村梅谱》《范村菊谱》为名。

晚唐吴人范摅在其所编的《云溪友议》卷二中还记载了另外一个和苏州有关的漂到海外的事件。当时的登州商人马行余,打算从登州海行,取道昆山到桐庐去。其规划路线大概是海行到昆山后,溯松江或娄江而上到苏州,再转道大运河、钱塘江抵达桐庐。谁知马行余在海上航行时遇到了强劲的西风,一直被吹到了新罗国。

明代苏州人漂到海外的记载有两次都和崇明岛有关,当时的崇明岛为苏州府所辖,和大陆之间尚隔着辽阔的海面,舟行颇险。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苏州卫的几个军士被派往崇明岛公干,公事处理完毕后泛海而归,忽遇大风,漂到了一个“山麓深旷”的岛上。正在大家茫然无措的时候,忽然从树林里出来一个巨人,“长可三四丈,深目黑面,狞丑不可喻”,此人把船上的军士们捉住,并用藤条贯穿军士们的掌心系于树下,然后又回到树林里去。军士们趁机挣断藤条慌忙逃到船上,正要放船逃走,忽然那个巨人又带着几个长得差不多的巨人从山林中追过来,一把抓住了船舷,这时船上一个胆大的军士急忙持刀砍断了扒在船舷上的巨人手指,这才慌忙逃离。后来在船上发现了一节砍下来的断指,用尺子量了量,竟然长达一尺四寸。军士们回来后把这节断指献给了嘉定县,贮藏在该县的库房里,后来下落不明。

另一则和崇明岛相关的苏州人漂海事件更是荒诞不经。据《苏州府部汇考外编》记载,苏州盐铁口有一个姓朱的人,和同伴一起去崇明岛,但到海中时船破了,同行的人都死了,只有朱某随破船漂到一个海岛上。上岛后见到一片殿宇,上面写着“紫阳府”三字,朱某在此闲逛时竟然遇到了死去的妹妹,妹妹请他到家中,刚好妹夫回来,妹夫说是在紫阳府服役的,并说紫阳真人是“掌录罪囚”的神仙。朱某说想回家,妹夫就背着他,让他闭上眼睛,片刻工夫朱某就感觉被放到了地上,睁眼一看,已经在家门口的海滩上了。此记载虽然属于“野狐禅”,但能记载于官修的方志中,可见流传之广。另外紫阳真人为道教南宗初祖张伯端的尊号,紫阳又是朱氏的堂号,而故事中的主角正是姓朱,所以此传说可能是江南的道教徒所杜撰,也可能是朱氏家族的附会。

《苏州府部汇考外编》中还记载了明末另外一个苏州人漂海的事件。据说当时苏州堡镇民施仁美,和众人一起去普陀山进香,途中遇到大风,漂到一个国家。这个国家以石为城,只有一个城门,城墙上无雉堞,崖口有守兵,看到此船后就操戈相向。众人赶快拿出香疏让守兵看,守兵奔报国王,国王很慈厚,每天都送米给众人做饭。两个月后,刚好福建梅花山到日本的船路过,国王给以文引,让众人附船而归。上岸后陆行十七日,方到温州。当时松江名绅夏允彝在福建做知县,给赀归乡,众人方知漂到的地方为小琉球国。和上一条记载的荒诞不经不同,此记载有姓名可考,并和夏允彝仕宦经历相合,应为实事。

其实在苏州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意外漂海事件不是海外人漂到苏州,也不是苏州人漂到海外,而是两尊石佛像的浮海而来。

吴郡石佛浮海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南朝梁僧慧皎所撰的《高僧传》中,在该书卷十三《慧达传》中记载,西晋建兴元年(313),有两尊石像浮在吴郡的松江沪渎口,渔人一开始疑为海神,“延巫祝以迎之,于是风涛俱盛,骇惧而还。”有信道教的,认为是天师之神,“复共往接,漂浪如初”。后来吴县的奉佛居士朱应,闻而叹曰:“将非大觉之垂应乎?”于是洁斋后和东云寺帛尼及信佛者数人到沪渎口,“稽首尽虔,歌呗至德”,说来也奇怪,海上一下子就风平浪静了,“遥见二人浮江而至,乃是石像,背有铭志,一名惟卫,二名迦叶。即接还,安置通玄寺。”唐人陆广微的《吴地记》中还记载了石像置于通玄寺的传奇原因,“像至通玄寺前,诸寺竞争,数百人牵拽不动”,众人都说既然这样,石佛像看来应该居通玄寺了。说来奇怪,这时几个人试着抬了一下,竟然一下子就抬到通玄寺的宝殿中,“神验屡彰,光明七日七夜不绝”。后来梁代简文帝特意为此撰写了《浮海石像铭》。

此事还有后续,据唐人皮日休的《开元寺佛钵诗序》记载,在石像发现后七年,沪渎的渔人又在沙汭上发现了一个石钵,开始时渔人只当它是一般石臼,但盛放了荤腥食物后,就会“有佛像见于外”,渔人大为震惊,认为此石钵应为先前浮海而来的两尊石佛的遗物,于是也送到通玄寺供奉。皮日休时此钵尚存,“遂观而为之咏”,并写了一首诗寄给好友陆龟蒙,诗云:“帝青石作绿冰姿,曾得金人手自持。拘律树边斋散后,提罗花下洗来时。乳麋味断中天觉,麦麨香消大劫知。从此共君新顶戴,斜风应不等闲吹。”

隋唐时期,吴郡“石佛浮海”的故事传播范围越来越广,佛教典籍中记载尤多。如隋代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唐代道宣的《释迦方志》及《集神州三宝感通录》中均记载此事,并记载当时的咸阳长公主“闻斯瑞迹,故遣人往通玄寺图之,在京起模,方欲显相云”,可见当时此事已经声闻宫闱,举国皆知。不但如此,唐代的“石佛浮海”的故事还被绘于敦煌莫高窟壁画第323窟的南壁上,至今尚存。该壁画上画有江水上游漂浮着两尊站立的佛像,沿江两岸,由远而近有渔人巫师拜像、道人设醮拜佛,最下面是高僧居士礼佛、僧俗大众迎佛的情景。江中有一渡船,几个僧人扶着佛像,一船夫掌舵,一船工撑篙,岸边有跪拜的僧人,近处有骑水牛观佛像的农人,妇人手中还拿着供佛的鲜花。该壁画充满想象,生动地表现了当时的社会风情。宋元以后,“石佛浮海”的故事继续传播,成为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大事,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与汉明帝“夜梦金人”的神话相提并论,可见其影响之大。

值得一提的是,能浮在海里的石头确实存在,如火山喷发出的岩浆所形成的石头就叫海浮石,因断面粗糙有小孔,体轻,投入水中浮而不沉而得名,广东、福建、山东、辽宁等地均有所产。从这方面来讲,“石佛浮海”的故事确实也有存在的可能。

另外安置两尊石佛的通玄寺旧址即今苏州城内北塔报恩寺所在地,为三国东吴赤乌年间(238~251)孙权为乳母陈氏所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改名开元寺。吴越钱氏时,迁建开元寺于盘门内。现开元寺仅存的无梁殿已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据知情人回忆,开元寺原有的两尊石佛在20世纪80年代初修筑东大街时,被砸碎铺在路基下,此两尊石佛应即和“石佛浮海”的故事密切相关,结局如此,实令人感慨系之。

猜你喜欢

苏州人苏州
“鲜”是苏州人的执念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入静止观的苏州人
二十四节气
最是那水一般的温柔
张建霖
苏州一光
一本杂志和她的生活观
苏州十二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