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著名女诗人吴茝

2018-08-01李嘉球

江苏地方志 2018年3期

◎李嘉球

提起苏州的人物,人们就会想到唐伯虎、祝枝山等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才子。其实,苏州也是出才女的地方,沈宜修、叶纨纨、文俶、徐灿、徐媛、柳如是、张藻、朱宗淑、席佩兰……那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在众多苏州才女中,清末有位著名女诗人则鲜为人提及,她就是曾经得到冯桂芬等名家高度好评的吴茝。

命运多舛,一代才女英年早逝

吴茝(1837~1874),字佩纕,又字纫之,室名佩秋阁。吴县光福(今属吴中区)人,家住邓尉山南。吴尧封之女。

吴茝天生颖慧,深得父母宠爱。或许是天妒其才,她一生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幼年时父亲便去世,“早岁失怙,终鲜兄弟”,成为家里的独生女。母亲陈氏与她相依为命,加倍爱护,珍若掌上明珠,“甫胜衣,母课以针黹”,她“夷然不屑为,然为之亦未尝不工”(汪鹤衢语)。母亲于是“循《葛覃》之训,兼肄《木觚》之章,乃研朱晨披,即羞调粉,弄墨冥写,辄思散珠”(许鹤巢语)。母亲特地为她延请同里许鹤巢到家里课读。许鹤巢是彼时苏州著名文人,弟子众多,苏州末代状元陆润庠就是其弟子之一。吴茝聪明伶俐,学习刻苦,悟性极高,“得其学业最深”,成为许鹤巢的得意女弟子。

20岁那年,吴茝嫁给长洲儒生汪桐于(字凤九)。婚后,夫妻恩爱,琴瑟和鸣,志同道合,经常诗词酬答。她侍奉公婆如同父母一般,因此也深得喜欢。小叔子汪鹤衢曾云:“事舅姑如父母,而吾父母亦以己女视之。温恭淑顺,上下交称,吾兄方喜得贤内助。”然而,孰知婚后七个月,丈夫汪桐于突然患病而逝。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她“百计求死,欲追随于地下”(汪鹤衢语,下同)。当时她腹中已怀胎三月,在家人的极力劝慰下,她“死之念始绝”,忍着悲痛以延夫嗣。六个月后,生下儿子,取名钟彥,“嫂悲戚稍舒,谓育之教之,俾儿获成立,未亡人之责可竟矣。”

咸丰十年(1860)四月,太平天国军攻占苏州。刚恢复的正常生活又被打乱,举家逃出苏州古城,吴茝带领全家老小逃回老家光福。当时“寇窜四乡,朝夕告警”,儿子刚二岁,因迁徙无常,迭受惊恐,又“患河鱼之疾,医药罔效”,至十二月而殇。吴茝“上痛良人之逝,下悼孤儿之夭,饮泣含悲,形如槁木死灰”。然而,她明察大义,强忍悲痛,服侍公婆与老母,“哀戚不稍形于色,犹惟恐失老人欢。而夜深人静时,每泪湿襟袖也。其视吾辈弟妹,虽极流离,尤能曲慰吾父母意,无几微间言”。期间,携家先后迁徙于常熟海虞、白泖,无锡梅里,沙上,海门,娄江,沪上黄浦、浦东等地,一路颠沛流离。

太平天国结束后,汪家与吴家“生计均非往日比”,而吴茝“钗荆裙布,晏如也”,将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她素性慷慨,好施与。亲戚以及“疏远称贷者,无不如其求而去”,汪鹤衢为此十分感叹,称赞她:“虽然是巾帼,而有侠士之风。”

同治十二年(1873)三月公公逝世,吴茝哀毁过甚而成疾,至明年八月而卒,年仅37岁。后以苦节旌表坊,入祀节孝。

工诗词古文,“巾帼中之庾鲍”

吴茝至性过人,耽文史,嗜吟咏,习书画,平日处闺中,手持一编,寒暑不辍,“虽儒生劬学,不是过也”(汪鹤衢语)。时人秦云评论她“淑质金相,慧心珠转,椿荫早失,荻教常承。针线之外,辄事丹铅。膏沐之余,便弄文翰”。她娱情书画,均有相当成就,“细仿蝇头,妙同鹤舞。字偏肖夫簪花,体更摩夫倒薤。临洛神之赋。格写乌丝;拓曹娥之碑,力余粉腕。陋曹衣吴带之能,慕顾绿倪黄之技。管道昇只工篁竹,未获称奇;文端容但善禽虫,何堪擅胜”。

吴茝没有像彼时一般妇女那样躲藏闺房,而是走出家门,探胜访幽,“洞访五云,泉寻七宝。诣萧家之古寺,览唐代之石幢。虎山桥畔,春雪一篷;铜井峰头,梅花千树”(秦云语,下同)。她志向高远,“探杜库之左癖,登李家之选楼。词赋而外,兼攻论撰,实能褫落浮藻,钩索秘文。尝作《宋穆公论》,识侔东莱,直关南董”(许鹤巢语)。

吴茝工诗词、古文,传世有《佩秋阁诗稿》二卷、《佩秋阁词稿》一卷、《佩秋阁骈体文》一卷,共计诗189首、词21首、骈文4篇。文笔生动有致,“黛笔点来,春山欲活;文几描就,流水有声。又复出风入雅,抉史刲经”(秦云语)。吴茝能熟练运用各种体裁,例如《入真如坞访五峰山馆》,分别写以五言、六言、七言三体诗,五言诗云:“投林入窈窕,日暮鸦背黄。老梅似迓客,杈丫发古香。”六言诗云:“四山迸飞瀑音,一肩吟晚霞色。漫寻李郭同舟,且喜机云共宅。”七言诗云:“千鹊檐端报早春,不须障扇隔风尘。闭关著述无余事,闲与云山做主人。”写有《石幢歌》《拟古十二首》《明锦衣卫牙牌》《拟行路难》等许多古体长诗,洋洋洒洒,气势不凡。还善于撰写组诗,曾有《胥江词》20首,遍咏郡西山水、名胜、风俗,信手写来,清新隽永。冯桂芬评论云:“油素三尺,续班氏之吟;锦幛百步,眇谢家之选……顺成合律,平中无颇,哀而不伤,丽而有则,温柔敦厚。”秦云说她诗词“宜有井水以皆歌,付旗亭而传唱”。其骈体文,“炼句锻词,选言树骨,严王后卢前之界,追潘江陆海之宏。精思而构,不让李华;切响是求,当从沈约。以视夸丽于错彩镂金,求工于俪青妃白者。”

吴茝的诗词少了一般女子常见的风花雪月、无病呻吟之习,多了一股男子侠义丹心、激越豪情之气。例如,她写有《拟行路难》组诗九首,其五云:“秦皇虎视吞九州,敲扑天下陵诸侯。毁销锋镝铸金人,长城万里何绸缪。自谓创基固,万世永无忧。朝采骊山不死药,晚巡海右乘飞流。一旦宫车向晚出,迁徙忽起投戈矛。蛾眉曼睩变尘埃,阿房鬼哭声啾啾。吁嗟乎!祖龙气焰尚易灭,男儿何必争兜鍪。”丝毫不见女性纤丽浮藻之痕迹。秦云评论她诗云:“振藻于今,植干于古。词清琢玉,句响铿金。华靡刊落,不吟四角之篇;矩矱遵循,洵合六朝之体。洗绮罗之习,得山水之音。即其所造,足登萧统之楼;由其克专,已入青丘之室。”梁代萧统曾编《昭明文选》,青丘即明初大诗人高启,可见她诗文水平。她的诗词有裂月撑霆之劲气、掀鳌倒鲸之雄气,“斯诚闺阃内之曹刘,巾帼中之庾鲍照矣!”女性世界中的曹植、刘祯、庾信、鲍照。

吴茝家乡名泉七宝泉

宋代光福寺桥

陶写哀致悲情,比肩朱淑真、李清照

在现实生活中,吴茝是个不幸者,幼年失怙,早年丧夫,又遭太平天国战乱,流离逃难,失所殇子,一个纤弱的女性承担了多大精神压力;然而,作为诗人的她则是个幸运者,家国的不幸及其颠沛流离的生活,给她文学的创作开拓了广阔的领域,带来了全新的题材。“家国不幸诗人幸”,写悲哀之情成为她诗词、古文的一大特色。

吴茝写有《癸亥五月山中宼窜,将避难之海门,感赋四律》,叙写逃难路上的艰辛与荼苦,其四云:“汗雨频挥纪客程,乱蝉声噪夕阳晴。东征赋就心还戒,南浦春归调易成。海国扬舲风上下,江山对酒泪纵横。穷途滋味如荼苦,敢自登楼唱渭城。”她充满家国情怀,面对江山破碎,不禁热泪纵横。《初入郡城》写太平天国结束后回城里所见:“西风吹木叶,放溜出空山。作客能无悔,浮家独后还。芜城遍衰草,战血尚余斑。辛苦乡关路,因之涕泪潸。”《雨中还山感赋》云:“山雨抽帆野色昏,琳宫销歇断垣存……谁怜劫后重经棹,肠断难招未返魂。”她的许多诗歌成为记录社会、时代的“史诗”。

吴茝的词倚声而作,分刌合度,高下随心,瑶情远寄,蕙怨弥深,成就尤高。“云黯黯,笼纤月。风细细,透重幂。正漏壶欲断,檐牙犹滴。似我频挥斑竹泪,怜他碎尽枯荷叶。尽黄昏、凄绝九回肠,愁重叠。”(《满山红·听雨》)“飞花竟逐春光去,年华暗惊催箭。梦断难连,酒残易醒,枨触离宫荒苑。天涯路远,纵消息青鸾,好春愁晚。数遍阑干,回肠一曲一回断。依依多少旧恨,尽鹃声啼老,难诉幽怨。心字成灰,眉山更锁,怎说愁痕能剪。湘帘漫卷,任蕉绿樱红,几番更换。罢抚瑶琴,又回廊绕遍。”(《台城路》)秦云评论说:她的作词“按白石之腔,吸碧山之髓。慕新声于箫谱,继雅韵于笛家。朱淑真《断肠》之集,竟获齐驱;李易安《漱玉》之编,遂难志美。”能与朱淑真《断肠》齐驱,能夺李清照《漱玉》之美。

吴茝曾仿鲍照《芜城赋》撰写骈文《拟鲍明远芜城赋》,尽情抒写江南城市遭受战乱的凄惨现状,其中有“见山崩断岸,水咽荒堤,零瓦雨堕,古堞烟迷。天空云漫,日落风悲。猿狖夕啸,鹿(鹿君)麚晨啼。山夔木魅,邀路当蹊。白杨已风摧,丛莽又霜凄。尘埃匝地起,沙砾当空飞。悲铜驼兮草没,敛拱木兮魂依……高岸夷兮深谷陵,流水逝兮丘陇平。念繁华兮顿灭,骇心目兮魂惊。”之语。许鹤巢说她“写哀述情,则杜陵《同谷》;抚时感事,则元结《春陵》。微波眷其郁纡,幽花鉴其悁悒。穷鸟善号,独弦凄戛”。(《聊生草》序)冯桂芬评论她:“陶写哀致,寒花眷其郁伊;发扬苦节,贞筱侪其凌陗……志操弥洁,吟咏乃厉,加以中丁寇难,涉履关河,屑愁楮墨,贡骚幍绳。故其排遣幽恚,则陶壅株昭,逢纷之章,莫喻其凄婉焉!感怀时故,则尊嘉蓄英,匡机之什,莫喻其豪宕焉!述兰成之哀,丛棘荒荒;操高行之曲,劲节烈烈。所尤难者,商声激矣,应宫而能和;秋花悴矣,凌霜而滋茂。”

光绪元年(1875),夫弟汪鹤衢将吴茝的诗稿、词稿、骈文刊刻,光绪十四年继子钟霖又补刻,因此得以传世。2012年2月,吴茝的《佩秋阁诗稿》二卷、《佩秋阁词稿》一卷、《佩秋阁骈体文》一卷,收入胡晓晚、彭国忠主编的《江南女性别集》,并由黄山书社出版。

唐朝经幢

光福寺、光福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