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校场域下艺术体育的演进及趋势研究
2018-08-01周建社
方 奇,周建社
艺术体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理念,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审美情趣和人文艺术素养,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关键内容之一。艺术体育从古至今、由简入兴,受各时期教育部门推崇。[1]本文从演进发展角度出发,分析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演进动因、模式和规律,理清其与社会、学校、学生间的相互演进关系,借此探寻我国艺术体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1 “艺术体育”的定义
“艺术体育”是体育的组成部分,[2]主要探讨体育领域内的艺术元素问题。
从体育学的本质上看:“艺术体育”不只是艺术化的体育,包含有借助各种艺术化手段来进一步展开体育活动的含义,“强身健体”是其重要的本质特性。
从语言学的语法结构上看:“艺术体育”属于典型的偏正短语结构,中心语是体育,修饰语是艺术,两者之间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无论理解为“以艺术达成目的”还是“将艺术作为参与的形成要素过程”,“体育”都是核心主体。
从逻辑学的概念定义上看:依据“属加种差定义法”,“体育”与“艺术体育”之间存有必然的“属种关系”,“体育”是“艺术体育”的属概念,“艺术体育”是“体育”的种概念,其邻近属概念是包含各种文化和娱乐形式的身体活动,其概念的种差是参与体育的不同目的指向程度;相比其他,“艺术体育”更注重在强身健体之中来塑造美感。
综上所述,“艺术体育”广义上是指以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以形塑身体之美进而引发人们产生美感为直接目标的身体活动。其狭义上是指在音乐、舞蹈、服饰等依托下、通过视听构式编排手段、姿态动作展示为途径以获取健康和美感体验的身体活动;包含有体操、艺术体操、团体操、广播体操、体育舞蹈、健美操、啦啦操、排舞、花样滑冰、舞龙舞狮、腰鼓等众多的运动项目形式。
2 学校场域下艺术体育演进的关联因素
2.1 演进动因
我国学校艺术体育之所以能从古至今、从无到有、变化向前的发展必然有来自不同维度、层级、方面的动力支撑。宏观角度上,社会环境变化是影响演进发展的外部因素;中观角度上,学校体育的变革要求是主导演进发展的内部因素;微观角度上,受益主体的本体诉求(学生个性需要)是推进演进发展的直接因素(见图1)。
图1 艺术体育的演进动因Graph 1 The evolutionary motivations of artistic sports
2.1.1 社会环境变化的外在影响
社会环境变化的外在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整体影响上。
纵观中国近代的社会发展历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一批先进知识分子试图通过“托古改制”,改革政制,建立君主立宪制政治;到20世纪前期,他们主张资产阶级新型民族主义与民主共和,以期通过实业和文化教育救国,建立国家统治阶级,这虽实现了由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的转变,出现了按照现代国家基本模式进行社会治理的操作行为,但民主预期目标最终付之东流;再到20世纪30年代,外部侵略势力强横,中国国民党政府采取集权政治模式而无法带领中国实现民族现代化目标,由此引发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政党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试图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民主现代化国家;再到1949年,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指引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中国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声有色;虽然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断崖式停滞,但到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序幕,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建设重新拉入相对稳定的加速期;进入新世纪,经过近20年多的探索和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基本实现从传统集权模式转变向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体的民主化、法制化的社会主义现代政治体制;到如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政治发展战略,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局面步入稳定发展的快车道。
中国近代历史社会发展从最初的改良道路,而后根据特殊历史背景变革道路,再到后来根据新时代现实状况发展成改革道路,整体上表现为一种循序渐进地变迁过程。在这场不可逆转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国的政治体系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在政治稳定的保障下,中国的经济体系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得以繁荣;在经济发展的潜力平台上,文化体系开放交流通道;而教育正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多重影响下不断演进向前发展,起到服务政治、搭载经济、文化传播的作用,这其中也包括我国学校艺术体育。
2.1.2 学校体育变革的内在主导
学校体育变革的内在主导主要体现在学校体育制度的变化和改革上。
近代洋务学堂的户外运动以学习“西艺”开始,学校中艺术体育演进发展从近代学校体育刚出现之时起,就被摄入有向西方取经和学习的开放精神;伴随学校体育正规化要求的出现,学校体育的变革随之而来,作为中国资产阶级中央临时政府最先颁布的学校教育法令,也是当时改革封建教育的标志性文件——《普通教育暂行办法》(1912)、《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1912)二项法令确立了体操作为体育属性的基础要素,奠定了艺术体育在学校中演进发展的必要地位;而后《学校系统改革案》(1922)正式改“体操科”为“体育科”,废兵操而立体操等运动项目内容,奠定了“体育”主体称谓规范和体操类项目生成要素;到抗战困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虽环境条件受到限制,学校体育设施简陋,但以腰鼓为代表的艺术体育内容得到了发展;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体育强调体育与卫生的密切结合,首先以劳卫制为中心的学校体育改革集中进行,而后学校体育面向全体学生,逐步强调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以广播体操、艺术体操等为代表的体育新形式孕育而生;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体育工作被否定,学校体育改革基本被中断;迎来改革开放,《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通知》(1978)、《中小学体育暂行规定》(1979)、《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1979)等法规条例重新确立了学校体育的重要地位;走入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1995)、《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等教育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学校(艺术)体育开始迈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进入新世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4)要求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体育艺术2+1项目工程”(2004)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和美育的改革发展,艺术体育在持续性、系列化的学校体育改革中不断趋向成熟。
我国学校中的艺术体育的演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体育的制度变化和制度改革的过程,我国学校体育制度从初始开始时借鉴和学习西方,到后来融合各阶段国情不断吸收、消化和创新的过程与艺术体育项目的发展过程存在紧密地步调协同性,这说明了我国学校体育制度变革的历史要求是支撑艺术体育发展的内生动力源之一,这些受控于学校体育制度变革的内生动力还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艺术体育演进的发展方向。
2.1.3 受益主体的本体诉求
受益主体的本体诉求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个性需要上。学生是学校事务的直接参与者,同时也是学校事务演进过程中的深刻感受者,他们依据现实背景所产生的个性需要,具有决定事务演进效应的特殊作用。
中国学校教育向来倡导教师以学为本,以学定教。19世纪中叶后的一个世纪,受战火频扰,学术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为加固身体能力和凝聚精神斗志,基本体操、团体操、广播体操等艺术体育内容成为当时学生们的个性需要。当20世纪中后期进入稳定的局面,个性需要上升到情感层面,学生们乏味了一层不变、整齐划一的身体活动方式,开始追求放大身体的美感表达,期待美能给予人自尊和自信,艺术体操、花样跳绳、迪斯科等艺术体育内容正好迎合这时学校学生的个性需要。全面计划生育政策,“独子独女”人成长孤寂使家长们迫切希望孩子在学校中建立起伙伴交流机会,“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培养热潮使家长们期待孩子多才多艺,“独苗”现实加重家长们校园安全顾虑,力图挑选安全保障、伤害性小的非对抗性体育运动等,这些都极大地催生了体育舞蹈、健美操等艺术体育内容在学生群体中的发展。而到现在街舞、花式轮滑、花式跳绳、啦啦操等艺术体育的内容正在不断释放自身的创新性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
虽然不同时代同一阶段的学生可能存在有相似或多重叠加的个性需要,但整体上看,时代烙印赋予学生个性需要的内容和程度在不同历史时期还是存在有一定的差异,这些不同的个性需要正是推动学校中艺术体育演进发展的一种关键。
2.2 演进模式
我国艺术体育从演进变化方式上,主要可归纳为:资源主导型、技术主导型、文化主导型三种演进模式(见图2)。
图2 艺术体育的演进模式Graph 2 The evolutionary model of artistic sports
所谓资源主导型演进,是指演进主体依靠以引入相关类资源为主而发生的一种演变方式。它是艺术体育演进过程中的一种主要模式,我国学校场域下所生成的艺术体育样式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国外资源的一种实体引进,如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众多学校艺术体育内容都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而形成的资源结晶。国外的艺术体育资源实体往往在其他国家和学校中得到了一定的积累和发展,在自身架构和规模上都较为成熟,其优势也会较为明显,引进成为我国学校艺术体育内容后通常能发挥立竿见影的效果。
所谓技术主导型演进,是指演进主体依靠对自身性能和功能开发或升级而带动的延续性发展的演变方式。它在我国艺术体育的演进中更多体现为各项目内容自身的技术性演进。不难理解,因为主要依靠引进国外资源实体的学校艺术体育内容,必定需要适合中国国情乃至学校的校情,只有发扬了规避了技术短板、创新了技术潜力后才可能形成自身的技术优势,保持可持续性的长久发展。如健美操、啦啦操中具有中国特色的“规定动作套路”的产生和要求就从侧面说明了技术主导型演进模式对于艺术体育历史演进发展的影响。[3]
所谓文化主导型演进,是指演进主体在一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影响下产生的针对性发展的演变方式。它既有社会文化的内容,又有学校体育文化的内容,还有“市场”(学生需求)文化的内容。社会文化主要由社会的意识形态所体现,而社会意识形态往往由社会的政治形态和经济形态所反映,像自改革开放,经济取得较大突破后我国艺术体育就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学校体育文化是在校园特定范围内所呈现的体育精神和文化氛围,如校园艺术节(全国体育院系学生体育艺术节)集约平台活动、校园课程(Adidas Dance健身操舞校园课程)文化营销等都以艺术体育项目为主要内容开展[4];“市场”文化亦可理解为主要为学生需求的文化。这如同把学校和学生看成供需结合的市场,学校的“供应端”只有满足了学生的“需求端”,学校艺术体育的“市场”才会繁荣,演进发展才有作为可言。
2.3 演进形式
艺术体育的演进发展过程,是不同演进动力和演进模式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长期而复杂的历史进程,其内部由于内容的多样性、数量规模的差异性、层次结构的不平衡性,导致了自身的演进历程呈现出波浪式向前运动的演进规律,简称“波动”演进规律,该演进规律主要表现为阶段式演进、互促共进式演进和扩散式演进3种形式(见图3)。
图3 艺术体育的演进规律Graph 3 The evolutionary law of artistic sports
时间维度上的阶段式演进。艺术体育的演进发展期并不只是单一的线性增长过程,而是既有演进增长的快速期,如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是艺术体育内容生成的爆发期;又有演进增长的衰落期,如新中国成立前的长期战时不稳定状态,学校体育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艺术体育内容变化较小,没有太多引进和创新的内容出现;甚有演进增长的中断期,如文化大革命阶段,学校体育良好发展势头被戛然而止,除团体操、广播体操、太极拳等少数几项外,其余均受抵制而停滞。
个体维度上的互促共进式演进。艺术体育种类繁多、内容多样,各项目为寻求持续发展会不断追求自身品质的提升机会,由此形成艺术体育个体间相互联系的作用力,包括有:(1)个体成长发展的自身推力。(2)个体间互助发展的相互引力,如在不同项目上——团体操充分吸收技巧运动来发挥自身难度和美度;在相同项目上——儿童、少年广播体操之间的互相融通、展示和借鉴;在人力资源上——啦啦操的教师、教练员以及学生群体大部分由健美操方面转化而来。(3)个体间竞争发展的良性拉力,如健美操、啦啦操、排舞之间极力吸引和拉拢对方的参与人口等。
空间维度上的扩散式演进。纵观整个演进史,艺术体育保持着“体操化”链式关系的共性基础而不断扩展着数量和规模,呈现出“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喜象。艺术体育至今在学校中演进形成出的二十余种内容,一半以上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项目往往较易根据时代需求,快速有效地进行改良、变通和创新。从近些年发展来看,每隔几年就会有一项艺术体育的可衍化内容或新兴主体出现,艺术体育内容的增新频率愈来愈高,如继2006年排舞在传入后,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校园广场舞开始流行,2013年“两操协会”推出的节奏体语后,2017年又推出手拍鼓。
2.4 演进关系
艺术体育与我国社会、学校、学校体育、学生的演进共时关联反映出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重要且密切的相互联系,这种演进关系是推动艺术体育演变进程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所在。那么,究竟维系着一种怎样的紧密演进关系呢?主要是一种符合社会生态系统性的依存关系(见图4)。
图4 艺术体育演进关系的社会生态模型Graph 4 The social ecological model of the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of artistic sports
具体而言,艺术体育的演进关系主要是社会、学校、学校体育、学校艺术体育及学生之间的一种“社会生态依存”关系。换言之,艺术体育的演进与我国社会、学校、学校体育、学校艺术体育及学生之间层层套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社会、学校、学校体育是艺术体育演进的条件因素,各因素逐级产生的各类要素因子都对艺术体育的演进产生着影响和指导作用。学生是学校艺术体育演进的核心因素,这也秉承了以学生为本,坚持人本教育理论的中心思想;艺术体育的演进首先要围绕着广大学生来进行,只有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要,艺术体育才有存在和不断演变的价值意义。艺术体育在整个依存关系中是“上承下传”的关键角色,且自身演进还保持着日益成熟、日益完善和日益繁荣的发展态势。总体来说,艺术体育的演进关系保持在一种符合社会发展的、稳定的、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当中。
3 学校场域下我国艺术体育的演进趋势
3.1 基本理念
艺术体育演进发展的基本理念是对我国艺术体育在未来期望达成某些基本目标上的一种发散思维,这种发散思维本身需要具有目远境宽的预判能力。结合学校体育历史目标和现阶段新形势下既定目标的综合要求,分析出在学校场域环境下,我国艺术体育演进发展的基本理念可概括为“以生为本、以融为纲、宽口径、求质量、重生态”的5个方面。
“以生为本”,即是指我国艺术体育的演进发展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而发展。“以生为本”归根结底就是“以人为本”。它首先是我国政治发展观念上的一种理念传承,从毛泽东思想“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到“以人为本”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再到十八大报告、“中国梦”所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使命要求,无不体现着这一思想精髓。其次,“以生为本”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倡导的教育主张,同时也是我国现代教育发展所秉承的根本观点之一。再次,“以生为本”是我国艺术体育发展的动力源泉,艺术体育演进趋势如果脱离了学生这一载体对象而进行的话,必将会失去发展动力的主心骨。
“以融为纲”,即是指我国艺术体育的演进发展将遵循多元融合的行为纲领,具体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指项目种类上的融合,包括艺术体育自身概念融合,如“大体操”概念。[5]第二层是指教育任务上的融合,最为突出地是要完成艺术体育有效促进学校“四育融合”的教育任务,即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上地有机融合。第三层是指与社会经济——“金融”意义上的融合,历史演进经验表明,艺术体育的演进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艺术体育的演进变化就越明显。
“宽口径、求质量、重生态”中的“宽口径”是指艺术体育在项目内容的吸纳面需保持宽阔的方向口径,在新项目内容的吸收上需保持开放的心态。“求质量”是指艺术体育的演进改革需追求高品质、精致化的方向。“重生态”是指艺术体育的整体演进发展需在社会生态系统的框架下进行,应始终重视与社会生态保持良性平衡的发展关系。
3.2 前进方向
在基本理念的指导下,分析我国艺术体育演进发展的前进方向,主要朝着“回归”“扩展”和“创新”的三大方向发展。
“回归”是艺术体育演进发展过程中逐步达成的一种共识。早些年前,艺术体育在享受众多新兴项目的引入快感和疯狂追逐单一艺术化功效的盛宴后,突然发现迷失了初心,表现在对艺术体育演进发生的早期项目像体操、广播体操、团体操等内容出现了一定程度地轻视,甚至丢弃;一段时期内艺术体育的发展[6]目标集中在追求单纯的艺术化、娱乐化思维之中,忽视了对于身体的参与以及活动强度的要求。但好在“迷航归途”,片面的认知在学界的不断纠正和呼吁下,特别是在实践过程中遇到弊端后,受到了业界的警示,并引起反思。现阶段的艺术体育重新燃起了对体操、团体操等项目的追溯欲望,“确保在有一定强度的体力活动参与基础上来发展项目艺术性的趋向”成为了坚持艺术体育演进发展的一种共识。
“扩展”是艺术体育演进发展的一种时代主题。我国艺术体育演进发展的“扩展”方向既由艺术体育的演进规律所决定(前文已述“扩散式演进”是演进规律的主要表现形式),同时还受演进发展的基本理念所推动,因为“宽口径”理念需要保持尽可能大的吸纳面,需要“真情实意”地表达出对最新新兴项目内容的一种接受意愿,而不是采取自我封闭的内部循环,那样只会走向“闭关自守”的发展死胡同。
“创新”是我国艺术体育演进发展的一种时尚潮流。美国著名哲学教育部杜威曾说过:“科学的伟大进步,来源于崭新与大胆的想像力”,广大学校范围内的艺术体育实践者也深知“运动艺术项目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的道理,因此,我国艺术体育未来的演进发展必定离不开创新因素的持续发挥。而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托马斯·彼得斯还曾说过“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我国艺术体育的演进发展不只是被动的追随,而在于主动去驾驭时尚的精髓,引领潮流,这就更需要创新。我国艺术体育演进发展的“创新”方向既要体现对艺术体育现有内容、形式、特点等的不断创新,以求适应新的发展需要;还应注重发展领域中的原始创新上,如艺术体育表演范式创新、对扎根在民间内部及村落深处的传统民俗体育类内容的艺术创新等。
3.3 发展态势
在三大前进方向的昭示下,我国艺术体育演进发展将呈现出一种“三位一体”式(俗称“三叶草”式)的发展态势(见图5)。
图5 我国艺术体育演进发展的基本态势Graph 5 The basic trend of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rtistic sports in China
从“三叶草”的图型上看,它形如争相盛放的花枝,立体三维的平面展开,其“枝繁叶茂,向上发展”形象寓意也符合艺术体育在自身演进上追求成熟完善和日益繁荣的发展姿态。
具体观察“三叶草”本身,它是一种长有三片叶子的植物树叶,它易养耐活、坚韧不拔,是“生命力”的象征,在现代花语的语义中它象征着“幸福”的含义,这一花语含义与我国艺术体育期望赋予学生在接受艺术体育学习中的收获体验的用意还有“异曲同工”的妙处。其内涵符合我国学校领域中艺术体育运动项目集群历来突出的文化气质。
而追溯“三叶草”的历史,它为早期基督教的凯尔特人所信奉,并是其祭司等级三级一体的一种象征;基督教传教士——英格兰人圣巴特里克就曾以一片三叶草向爱尔兰人讲解“三位一体”的思想。纵观我国艺术体育演进发展的“回归”“扩展”和“创新”的三大前进方向,它们并不是相互制约的抵势,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互助动量。因此,三叶草的历史特点还恰当好处地引申和反映着我国艺术体育三大前进方向所秉持的“三位一体”的态势关系。
4 结语
基于学校场域下研究艺术体育的演进关联和趋势问题是审视艺术体育演进发展相互关系及呈现状态、探寻未来艺术体育发展趋势、加强学校体育与艺术教育工作的协调与创新、促进学校德智体美“四育”有机融合的质性探索之举。值得一提的是,对我国艺术体育的未来演进发展趋势的预判,由于受到现有主观认知限制和社会发展不确定性影响可能存在弹性变化的可能,这需要保持“与时偕行、适时调整”的心态接受和后续学术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