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高校“二次转型”中的学生心理健康引导
2018-07-31崔宗敏喻静
崔宗敏 喻静
摘 要 从2010年至今,关于我国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即“二次转型”,的探讨已经经历了7个年头。但是,关于转型的探讨至今依然非常热烈。因此,笔者希望对“二次转型”中的学生心理健康引导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 二次转型 心理健康 舆情
0 引言
2010年7月,我国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纲要》提出了以下要求: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1]作为2010年后的中国教育10年改革发展纲领性文件,《纲要》的颁布实施拉开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的大幕。其中,地方高校面临的重新定位: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是这场改革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如果把1999年的扩招及“专升本”看作地方高校的“一次转型”,那么这次地方高校面临的重新定位: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就是地方高校的“二次转型”。在此过程中,如何从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就是本文关心的问题。[2]
1 问题分析
1999年,我国大学扩招拉开序幕。伴随着高考高录取率,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出现了井喷式增长,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依据《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2013》、研招网2015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普通本科高校1171所,其中地方本科高校762所。而地方本科高校中1999年以来新建的本科高校高达631所。依据这些数据,1999年前后的“专升本”,即我国地方高校的“一次转型”规模浩大:“专升本”的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占所有地方本科高校的比例约为82.8%之高。[3]
但是,依据2011年和2012年教育部的统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排名:985高校第一;高职院校第二;211大学第三;独立学院第四;地方普通高校垫底。其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就业率尤其令人担忧,以至于近年来社会上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孩子上大学,要么就上好大学,要么就去读技校,掌握一门技术以获得谋生的资本;如果去上一所所谓的“烂本科”,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还不如不要去上大学。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最为困难,地方高校的“一次转型”可以说基本上是失败的。[4]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让学生对“二次转型”做好心理准备势在必行。
2 理论依据
依据高等教育學的相关理论,高等学校具有三大基本职能:培育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
(1)中世纪后期的欧洲产生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大学。中世纪大学强调探索普遍的学问,并把普遍的学问传授给普通的人,这种理念称为当时大学之“大”的基础。大学是教师和学生探究高深学问的场所,以专业教育为目标,并将教育活动建立在探究学问和智力活动的基础上,从而形成了大学专业教育的传统。这个时候的大学具备的主要职能是教学、是培育人才。[5]
(2)19世纪,洪堡对大学的单一教学职能提出了异议。他认为:首先,大学是学者的社团,它包括探究高深学问的教师和学生;其次,大学是高等学术机构,是带有研究性质的学校,是学术机构的顶峰;再次,大学是受国家保护但又享有完全自治地位的学术机构。他认为,如果规定大学的任务仅仅是教学和传播科学,科学院则是发展科学,这对大学显然是不公的。因此,只要安排得当,大学应该能够肩负起发展科学的任务。之后,洪堡组建了柏林大学,这标志着研究型大学的产生。[6]
(3)1862年,美国《莫里尔法案》颁布,引发了美国大学的赠地运动。这场运动引导了美国大学走上与社会结合、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道路。到1922年为止,美国共新建和改建了69所赠地学院。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赠地学院。康乃尔大学以向所有人开放,向所有学科领域开放作为其办学思想;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提出,服务与教学、科研一样,也应该成为大学的主要职能。此外,当代美国最负盛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之一科尔提出了“多元化巨型大学”的概念,认为大学的功能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包括公民职能、生产性职能和消费性职能。[2]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高等学校实际上经历了一个职能演进的过程:从最开始的单纯教学职能发展成为教学与科研并重,再到最后的同时注重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目前来说,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说”在全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研究领域里已经得到了普遍共识。高等学校既可以以“三大职能并重”作为自己的办学方向,也可以有侧重地选择其中一种或两种职能作为自己的办学方向。但是,国家需要从整体上对高等教育结构进行宏观调控,以保证三大职能能够在全国高校中合理分布,协调发展。因此,为了扭转1999年以来我国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一建校就不顾现实情况盲目发展,都把自己定位为综合型、研究型大学的错误定位 ,因此,从心理健康角度让学生做好地方高校“二次转型”的心理准备是具备理论依据的。
3 心理健康引导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地方高校的“二次转型”势在必行,但是,从学生的层面来说,可以为“转型”做哪些心理准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从学生的心理健康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
3.1 舆情引导
通过对舆情分类,找出对学生有益的舆情。本课题认为能增加学生自修时间的舆情是正向舆情,会降低学生自修时间的舆情是负向舆情。正向舆情能提升学生的自我激励,能力稳步提升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因此,通过对学生宣传正向舆情,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高校二次转型中的职能变迁,从而让学生尽早对自己的择业、大学的生活进行合理的规划,要认清自己所面临的就业问题,而不是等到毕业的时候才突然发现自己在高校二次转型中并没有准确地定位自己,从而就业能力不高,导致就业和理想的差距过大,感觉浪费了大学的宝贵时间。这种没有明确目标的大学生活对心理健康是无益的。
3.2 实践引导
很多地方高校大学生都不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做什么感兴趣,对什么有自信。因此要带领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有益的社会实践也是一种自我进修,有成果的社会实践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益的。
例如,我校的大学生创业基地,大学生电商基地等,都为大学生的创业、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在实践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关注、引导可以事半功倍。
3.3 转型引导
针对高校转型的实际需求,从学生的心理需求角度对学生在大二阶段就开始分成不同的興趣班。有的学生可以注重提升学历,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有的学生可以注重个人兴趣爱好,强化课外技能的培养,例如音乐、美术等。有的学生可以注重就业能力的培养,比如重点培养学生获得更多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通过个性化培养,在提升学生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为学生在“二次转型”中的就业添砖加瓦。
4 总结
本文首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本文的理论依据,最后提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引导的建议。笔者认为可以从舆情引导、实践引导和转型引导三个方面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提升高校“二次转型”中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458/list.html.
[2] 王天力.论文科应用型高校的“二次转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274):25-28.
[3]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
[4] 应用型大学不等于应用技术大学[EB/OL],http://soci.cssn.cn/pl/pl_xskp/ 201508/t20150813_2117834.shtml.
[5] 楚旋.基于行动理论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行为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6(21):6-10.
[6] 宋文生.教学服务型: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目标定位[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11):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