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的途径与方法探索
2018-07-31徐建陈华
徐建 陈华
摘 要 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是大学新生对大学文化认同与接受并主动融入的过程;是在认知上了解大学与中学的不同,情感上对大学独立自主生活的喜爱,行为上积极主动融入大学生活的过程。为帮助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需要注重从文化熏陶、知识传授、活动牵引、组织接纳等途径与方法引导他们真正适应大学生活。
关键词 大学新生 心理适应 心理教育 探索
中学到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是个体从家庭走向社会、从依赖到独立的过渡阶段。大学在办学理念、管理规范、学习方法、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等方面与中学完全不同,所以每个大学新生都需得到专业的指导和帮助以适应新生活,新生心理适应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基础和关键性的作用。
1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本质上是他们对大学文化认同、接受并主动融入的过程
首先,大学精神与中学教育理念的差异。什么是大学?什么是大学精神?很多人认为大学就是在中学之后的继续。然而,几乎所有的大学新生都会发现,高中与大学是性质完全不同的教育层次,如果用原来的学习模式应对大学的学习和成长,会感到非常困难。为什么?这主要源于大学与中学尊崇的精神不一样。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来源中世纪的西欧,无论是以学生为主的博洛尼亚大学,还是以教师为主的巴黎大学,都是学生或教师组建的有法律地位的自治组织,与城市当局订立自我保护条约,捍卫自身权益。这种办学的独立性孕育的大学精神是:学术自由,追求真理、崇尚独立精神与人格健全。反观我国的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大多是延续传统教育思想与科举应试思维,而我国的大学制度又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于是,底部的初等中等教育是东方式的,高等教育又是中西融合的结果,这就是造成大學新生适应性问题的文化根源。“在西方国家,中学与大学之间就没有这样的跳跃感。”其次,大学与中学学习不一样。大学的学习内容更加强调精深和广博,在广博的基础上求专长;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求拓展和创新。学习方式以自学为主,教师做启发性的指导和答疑解惑;大量的时间要靠学生自己去规划:什么时间学习什么,应该花费多长时间学习课堂知识,又应当用多长时间自己去查阅资料、补充笔记和课后思考等。在教学管理上,中小学更加强调整齐划一,大学则注重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规章制度和纪律只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方向和指示,这就为他们开展和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时间和机会。
2 新生心理适应的内部根源来自个体成长的需要
成长需要从家庭走向社会,从依赖走向独立;在情感上要对大学的独立与自主的生活产生接纳与喜爱。从中学跨入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是进入社会的一个准备期,也是学生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过渡期,在人的毕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大学阶段,需要新生独自面对新的环境、结交新的朋友,安排和打理自己的衣食住行、统筹支配自己生活经费,原有严格的高中生活结束,独立而自由的大学生活开始。面对这种种变化新生要调整感受情绪主动接纳与转变。行为上积极主动地融入大学生活。对大学精神的理解与情感,必须通过实践通过行动在现实中升华,才能真正融入大学生活。大学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文体活动、课余娱乐活动……为新生提供了了解学校、丰富自己、结交学友、体验生活、锻炼成长的机会与平台。
3当前大学新生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育形式单一,缺乏体验。目前我国大学新生适应教育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参观实践为辅。其中,课堂教授主要是通过学典礼、新生班级大会进行集中的单向的传授式教育,实践教育主要以参观校史展览馆为主,缺乏双向交流与体验。
第二,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没有针对性的让学生了解大学与中学的本质差异。目前新生教育主要内容包括:校史校训教育、校规校纪等行为准则教育、介绍学校机构及其功能、专业教育、学籍管理教育、日常生活指南,图书馆的使用、作息时间规定教育、政治教育、安全教育,以及帮助大学新生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和坚韧人格的军事训练等。没有针对新生入学适应困难、心理困惑进行有效的指导或生活上的帮助,致使部分新生在比较长的时间里依然不习惯大学生活,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与正常发展。
第三,新媒体,新的技术手段运用不足。在新媒体时代,作为社会上对技术最敏感的群体,对新生的适应教育应该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手段,让学生一开始就体验与接触到新颖的教育教学形式,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但在实际的适应教育中没有加以应用。
4大学生适应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的探索
针对当前适应教育存在的问题,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进行了探索。树立以学生为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服务理念。根据新生的不同心理需求,为学生提供心理测评、团体训练、素质拓展、沙盘游戏、情绪调适、音乐心理训练等个性化服务,创新了学生适应教育的新模式。
(1)做好新生心理测评。为全体新生建立心理档案。心理测评能够科学地了解学生心理状态,使学校能够对适应不良的新生进行跟踪和干预。同时也能让新生对自己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2)提供菜单式、讨论式的心理沙龙满足新生的各种需要。心理沙龙是指以一个或多个心理教师为主就某一个主题进行漫谈式对话式的交流。来参与的同学是对这个主题感兴趣的同学。参与者之间分享自己的经验,心理老师进行专业引导。每年西南交通大学心理中心面向学校全体同学开设约70场沙龙。主题涵盖大学新生关心的:学习方法适应、寝室人际关系、时间管理、职业生涯设计、心理压力调试、爱情心理、人格与健康、音乐艺术心理等等。每年参与心理沙龙的同学近2000人次,新生的压力困惑得到了疏解,又从老生学习到适应的经验,从老师那里得到科学的指导。心理沙龙运用了团体动力学对有相同关切与问题的同学辅导的效果要好于报告会的灌输式教育。经济性又强于个别咨询,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新生教育形式。
(3)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如微信微博公众号、心理网站等,为新生提供一个开放式虚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学习环境。新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与交流,使新生能够更加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拓展学习视野,加强自我教育能力 。
(4)开展体验式训练式的团体辅导活动,促进新生的适应。针对新生不同心理需要、不同专业、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如通过自我成长、个性优化、情商训练、成功素质训练、压力管理、人际沟通等主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解决新生心理问题,提高新生心理素质,促进新生健康成长。
(5)做好社团指导,发挥朋辈辅导的作用。组织多种学生社团,吸纳新生参加。在组织中为新生提供归属感与融入感。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学校有学术科技类、理论研究类、校园服务类、公益实践类、文化艺术类、体育健身类六大类120个校级学生社团。这些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满足了新生的归属感融入感。我们指导了四个学生社团:大学生心理学会、大学生创造学会、研究生心理学会、演讲学会,通过学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
总之,新生适应的本质是心理适应。大学生新生的适应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系统工程,心理教育能在人际适应、环境认同、学习方法、自我成长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帮忙新生尽快融入到新的环境中,早日成长成才。加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工作,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是促进人际和谐、增强校园稳定的重要保障,也是把高校建设成精神文明模范之地的关键举措。
参考文献
[1] 徐建,宁维卫,马岳德,张涛.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3):135-137,209.
[2] 陈华,杨兴鹏.大学新生适应教育课程化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7(50):48-50.
[3] 雷鸣,陈华,汪小容.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积极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J].大学教育,2016(7):8-10.
[4] 陈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4):48-52.
[5] 吴国盛.什么是科学[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