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城乡居民环境关心的地区差异研究
——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和发现

2018-07-31

学习与探索 2018年7期

张 斐 男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哈尔滨150018)

一、研究背景

在环境社会学领域,公众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是一个研究重点。近年来,涌现出一些居住地与环境关心的研究,这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大关系。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现代性发展模式快速的、大范围的扩张,决定了现代化和城市化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攫取自然资源的能力,同时,人类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的同时,城市居民面临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对于不同地区的、城市和乡村的环境关心研究就成为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居住地假设也是环境关心社会基础研究的五个基本假设之一。从现实意义上看,环保教育和宣传是环境保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环保教育和宣传的对象应该是全体公民,但由于地区间、城市间的现实差异,造成了不同地区间居民环境关心的差异。研究居住地与环境关心的关系,可以为今后在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和宣传提供可靠的依据;并且对于环境问题领域的地区分化和不公平问题有一定的解释作用。

根据已有文献,西方学者对于居住地与环境关心的研究主要是从环境公平和居民行为的角度探讨不同国家和区域间的环境问题,多以案例形式呈现。这些研究从侧面说明了居住地变量对环境关心的影响是存在的。而对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的现实,也应存在着地区间的环境关心的差异。国内也有一些此类主题的经验性研究,这些研究都是基于地区间存在环境关心差异这一基本前提而进行的,探讨了一些地区间存在环境关心差异的原因,并给出了多种解释。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学者专门对居住地与环境关心关系的量化研究还不系统,也缺乏较为深入的理论解释。

本文旨在已有的经验研究基础上,利用2010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就中国城市居民环境关心的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尝试检验笔者提出的四个假设。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是:在中国当代,城市居民是否存在环境关心的地域差异?也就是说,不同地域的居民是否存在环境关心上的显著差异?经济发展水平是否与环境关心水平呈正相关?是否是城市化水平越高的地区,居民的环境关心越强?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于环境关心是否有正向影响?同时,笔者还尝试对中国城市居民环境关心的地区性差异进行理论解释。

二、文献回顾

(一 )国内学者关于各地区环境关心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公众环境意识调查。在阅读和分析文献时,笔者的主要关注点是:这些研究主要涉及哪些省份或地区?用什么样的量表来测量环境关心?这些研究的主要发现是什么?这种发现如何解释?

首先,国内不同地区的环境关心研究主要以大城市、环境脆弱地区为主。从调查对象来看,既有一般的公众,又有特定的社会群体。这些调查可以分为全民调查(全国性调查和区域性调查)和特定公众调查两种。特定公众群体主要包括中小学生、高校学生、工业企业职工、青年、农民、领导干部等。从调查对象的居住地来看,绝大多数调查对象居住在大中型城市。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大城市。另外,由于环境脆弱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对于环境脆弱地区环境关心的调查也比较多。比如,对滇西北中小学教师的环境意识的调查,对甘肃干旱区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等等。①参见朱妙园等:《滇西北生态脆弱区中小学教师环境意识水平分析及环境教育能力评估》,《环境教育》1998年第8期;于文广等:《对甘肃干旱区公众环境意识调查与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年第11期。

第二,国内不同地区的环境关心研究所用量表并不统一,信度和效度有待证明。现有的调查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的形式。但由于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调查的重点也不同,问卷的设计各有侧重。在一份南方六城市公众环境意识比较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建立公众环境意识评价模糊指标体系,并运用两级赋值法进行等级评价[1]。总的来说,现有研究对环境关心的测量没有使用统一的调查量表,这在客观上使得地区间的比较研究难以实现。

第三,国内的研究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群体间环境关心的差异存在不同意见。零点调查公司在1995年的全球环境意识中国区调查中,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进行了对比。城镇居民对几乎所有问题的回答都显示出比农村居民更高的环境意识水平。而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做的关于北京市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认为公众人口特征对环境意识有显著影响,其中石景山区公众的环境意识最高,其次是东城区、海淀区、西城区和丰台区,这5个区的环境意识均高于平均水平;环境意识最低的3个区县是怀柔县、宣武区和密云县。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远郊区公众的环境意识显著高于城区[2]。但另一份全民环境意识调查显示,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水平具有区域差异,但只存在细微的差别。认为从不同地区看,公众对我国环境问题严重程度的认识差别不大。大致上说,内陆地区(以山西、湖北、甘肃和四川四省为代表)公众比沿海地区(以辽宁、浙江和广东三省为代表)公众稍微更倾向于认为我国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进一步分析发现,整体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如山西、甘肃和四川)、中等经济水平地区(如湖北、辽宁)与经济水平较高地区(如浙江、广东)之间,公众对我国环境问题严重程度的认识只存在细微的差别[3]。

第四,国内关于不同地区环境关心差异的解释主要包括知识支持假设和经济优先假设。比如,以环境知识为中介变量,用环境知识的多少来解释环境关心水平的高低[4]。这类解释属于知识支持假设。这种假设认为某些地区的居民由于身处环境、所受教育、日常宣传等方面的差异,相对于其他地区居民具有更多的环境知识,而正是这种环境知识使得居民的环境关心产生了区域差异。又比如以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来解释有无能力进行环保事业[5]。这类解释属于经济优先假设。这种假设认为,有些地区虽然环境恶化,但由于经济水平低,居民收入低,人们大多把主要经历放在增加收入和温饱上,即使意识到环境恶化,也没有能力、没有愿望去解决。而另外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由于经济实力强,对于环境恶化问题,居民更具有解决的愿望和能力。因此,经济优先的思想导致环境关心的区域差异。

综上所述,以往的各地区环境关心研究主要有四点不足。第一,范围小,主要涉及几个大城市,如北京、上海,以及环境恶劣的地区,如甘肃、云南西部等地。第二,调查样本小,覆盖不全,比如北京零点公司负责的全球环境调查中国调查部分,样本量为1050人;盖洛普咨询有限公司1995年做的关于北京、上海城市居民环境意识的调查样本量为822人。第三,调查问卷的设计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各有侧重,对环境意识没有统一的、规范的界定,测量方法过于简单,设计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都没有经过严格的检验,因而准确度有待考察。第四,缺乏地区间的比较研究,已有的研究多是对某几个省市和地区的城市居民环境意识调查,包括北京、上海、重庆、青岛、连云港、浙江、甘肃、云南西北地区。还有对不同群体的调查,主要针对学生群体、教师群体、工业企业职工。而区域间并没有明确的对比研究,区域间是否存在环境意识的差异看法不一[6][7]。

因此,对不同地区间、特定公众群体以及农村地区人口的环境意识的横向比较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 )西方学者关于居住地与环境关心的研究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许多社会学者致力于分析社会基础环境因素与环境关心的关系,其中邓拉普(Dunlap)和利埃(Liere)等人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的环境关心的研究,并总结了已有研究对环境关心社会基础研究的五项基本假设的检验结果,包括五个方面[8]。一是年龄假设,大部分的研究都表明年轻人比年长者更加关心环境质量,年龄与环境关心呈负相关。二是性别假设,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更多的环境关心。三是社会阶层假设,随着人们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地位与环境关心呈正相关关系。四是居住地假设,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更具备环境关心。五是政治假设,自由主义者比保守主义者更加注重环境质量。

他们研究发现,居住地与环境关心的相关关系比较弱。认为年龄、教育程度及政治意识形态对环境关心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而收入、性别和居住地则对环境关心影响较小[9]。

在20世纪晚期,更多的西方学者开始致力于研究城市与乡村居民的环境关心是否存在差别。他们的研究发现,居住地对于环境关心具有较强的影响,结论是城市居民具有更强的环境关心。究其原因,福兰森(Fransson)等认为,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城市居民更易暴露在恶劣的环境中,如空气污染,这些直接的经验会使他们从自身利益的损益分析中,产生环境保护的意识[10]。同时,另一些研究人员发现,不同地域的人环境关心的视角也不相同。城市居民对于日常饮用水和空气状况关心程度更高,而农村居民则对于身处的自然环境,比如临近湖泊等具有更高的关心度[11]。

总的来说,西方学者对于居住地假设的关注更倾向于对城市与乡村、富裕与贫穷地区的比较。一部分学者认为,居住地对于环境关心的影响不如收入、性别和年龄的影响强烈。而另一部分学者则在研究中证实了居住地对环境关心有显著的影响,但结论有所不同。可见,居住地是否对环境关心产生影响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其表现也不一样。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为了研究中国各个地区和不同城市之间环境关心的差异,根据已有的研究发现,笔者提出本文的基本假设:环境关心的地区性差异在中国社会是存在的;环境关心水平与经济发展阶段呈正相关,即经济发展阶段越高的地区或城市其环境关心水平越高。

在基本假设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的问题,提出四个操作性假设。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地域广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由于环境关心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有关,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呈东中西阶梯状发展,因此提出假设1:环境关心的区域差异由东部向西部逐渐递减,即东部地区的环境关心水平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我国还体现在城市之间。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环境关心的水平。也就是说,所居住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越高,其居民的环境关心程度也越高。因此,提出假设2:城市居民的环境关心水平要高于农村居民。

环境关心的影响变量很多,社会基础性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地、政治意识形态等。在分析居住地与环境关心的关系时这些因素也会产生影响,为了控制这些因素的影响,提出假设3:在控制住性别、教育程度、年龄、个人收入等变量的条件下,居住地类型仍然会对环境关心产生影响。

由于不同地区和城市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其主流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也不尽相同。有研究表明,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已经兴起。但在大部分农村和贫困地区,对温饱的追求还是第一位,物质主义价值观占据了主流位置。研究表明,在同等条件下,持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人很有可能具有较强的环境关心水平[12]。因此,在研究不同地区和城市的环境关心差异时,我们引入了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作为对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的检验,提出假设4: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与环境关心呈正相关。

(二 )数据与变量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是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环境部分。调查覆盖全国城市地区。调查方式为入户面访,涉及样本11785人,其中环境模块为选答模块,样本数为3716个,虽然样本量有所减少,但统计结果仍可以进行推论。最终剔除无效样本,进入分析模型的有效样本为3679个。调查问卷包含了国外广泛使用的、经国内学者修改完善的测量公众环境关心的量表(NEP量表)。以及测量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12道题。

本文的因变量是环境关心,通过这个修订过的NEP量表来测定。①人们对于环境关心这个概念比较陌生,对于环境意识等比较熟悉。其实,“环境意识”这个概念来自于西方,中文的“环境意识”是对英文“Environmental Awareness”一词的翻译。按照邓拉普(Dunlap)等人的检验,与旧的NEP量表相比,修订过的NEP量表具有更好的信度和效度。首先,对NEP量表进行赋值,其中单项题号是正向问题,被访者越是表示同意,说明其环境关心越强烈,所以把回答“非常同意”“比较同意”“说不清楚/不确定”“不太同意”和“很不同意”分别赋值为 5、4、3、2、1。 而双项题号是负向问题,被访者越是表示同意,说明其环境关心的程度越低,因此把回答“非常同意”“比较同意”“说不清楚/不确定”“不太同意”和“很不同意”分别赋值为 1、2、3、4、5。 在数据处理中排除掉了缺失值。

英格尔哈特曾设计了由12个项目组成的量表来测量公众的价值倾向。这12个项目包括:确保社会秩序,在重要的政府决策中让人民有更多的发言权,抗议价格上涨,保护言论自由,确保高速度的经济增长,确保国家有强大的防卫能力,在工作单位和社区的有关决定中保障人们的发言权,努力使城市和乡村更加美丽,保证经济稳定,与犯罪做斗争,建设一个更加友好、更富人情味的社会,建设一个理念重于金钱的社会。这样,要求被访者从12个项目中选出5项。其中,“保护言论自由”“在重要的政府决策中让人民有更多的发言权”“一个更少人情冷漠、更多人情味的社会”“在工作单位和社区的有关决定中保障人们的发言权”“一个理念比金钱更受尊重的社会”这5项选择被认为是后物质主义者的选择。根据英格尔哈特的定义和设计,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关注自我发展,二是重视言论自由,三是不认同物质主义。根据此三个特点,笔者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中选取了12个问题来对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进行测量,包括测量自我发展的3个题目:“过去一年里您是否经常读书”“是否经常社交”“是否经常学习充电”;测量言论自由的3个题目:“您是否就环境问题签署过请愿书”“是否给环保团体捐过钱”“是否为环境问题参加示威游行”;测量物质主义价值观的6个题目:“有了多余的钱我首先考虑存起来”“买东西讲究实用,是不是名牌不重要”“我周围的人有名牌,我也得有”“日常吃饭可以简朴点,但是穿着得讲究”“透支消费很正常”“穿名牌面子好看”。

本研究的预测变量是居住地,这是一个定类变量。在数据分析中,我们引入了一些控制变量,包括被访者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情况等。最后还将对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环境关心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从而更好地分析居住地和环境关心的关系。

四、数据分析和发现

(一 )东中西部地区与环境关心的简单相关分析

根据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的方法始于1986年,由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七五”计划正式公布。目前,西部地区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共12个,分别是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中部地区有8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东部地区包括的11个省级行政区没变。

表1 地区间环境关心比较

本文沿用了这种划分方法,并把环境关心得分划分为三组,较高的环境关心得分代表较强的环境关心水平。首先对表2进行卡方检验可以验证第一个假设中地区与环境关心这两个变量是相关的。

由表1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整体环境关心水平要高于中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还要略高于中部地区,与第一个假设并不完全相同。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即环境关心的地区性差异在中国是存在的,这种差异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分析。

(二 )居住地与环境关心的简单相关分析

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所调查的居住地可以分为城市和农村两个基本类型。对居住地类型和环境关心进行卡方检验,初步判定居住地类型与环境关心这两个变量是相关的。经过换算,两者环境关心得分在60分以下的比率分别是39.07%和55.85%,也就是说环境关心水平较低的人群在农村地区的更多。相反,城市居民环境关心得分在80分以上多于农村居民。

表2 不同居住地类型环境关心比较

由表2的数据大体可以验证第二个假设,即城市居民的环境关心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地区居民。这说明,城乡居民环境关心水平是存在较大差异的。

(三 )引入控制变量的模型分析

以上是利用列联表和卡方检验进行的简单相关分析,其不足之处在于卡方值会随着样本量的增大而增大,有可能产生虚假相关。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我们利用详析模型引入四个控制变量,用以检验以上相关性的准确性。

对这六个模型进行F检验,发现教育程度、全年总收入、居住地类型均具有显著性。而性别、年龄在纳入其他变量后变得不再显著了。再进一步通过R2检验,发现纳入性别这一变量,能够解释环境关心差异的0.2%,再纳入年龄这一变量,能够解释环境关心差异的0.27%,解释力度有限。继续纳入教育程度变量,对环境关心差异的解释达到3.12%,再继续纳入全年总收入这一变量,发现模型4对解释环境关心差异的解释力度达到3.35%。最后纳入居住地类型这一变量后,发现模型对环境关心差异的解释达到了9%。纳入居住地类型这一变量后,相对于前面四个模型,解释力度大大提高了。第六个模型我们加入了省份这一变量,发现模型对环境关心差异的解释力达到了11.07%,是六个模型中解释力最高的。可见,居住地类型和省份这两个表明居民所在地区的变量对环境关心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表3 引入控制变量的分析模型

根据模型,假设3得到证实。在控制了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收入等变量后,居住地类型和所处地区仍然对环境关心产生影响,并且模型显示居住地类型和所处地区对被访者的环境关心水平影响力最大。这是因为,从我国目前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看,东中西部地区存在差异,各个地区和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同的。首先,不同地区和城市的经济实力存在差异,这就导致不同地区和城市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有所不同,进而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环境关心水平。从2016年的《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的数据来看,东部地区环境治理投资总额达到4525.8亿元,中部地区为2619.8亿元,西部地区为2074.2亿元。东部地区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总额与中西部总和持平,这是不同地区间经济实力差异的体现。其次,不同地区和城市的环保教育和宣传水平参差不齐,当地居民获得的环境保护的信息数量和环境知识的深度都存在差异,因此其环境关心的水平也产生了差异。再次,不同城市和地区的客观环境差异很大,比如东南沿海城市,气候湿润,风沙小,城市绿化好,整体城市环境大大优于一些西部地区的城市,在这样优美的城市中生活,人们会更加自觉地注重环境保护;大城市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齐全,人口素质较高,也影响了环境关心水平。

笔者把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12个问题按照正负向进行赋值,最后对12个问题的得分进行累计,东部地区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得分显著高于中西部。可以发现,东部地区大城市中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之所以较之中西部和中小城市更被人们所接受,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其经济发展阶段已经进入了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产生并发展的临界点。东部地区的人均GDP早在2000年已经达到2000美元,与西方发达国家出现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收入水平相比,我国已经到了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发起的临近点。因此,我国各地区、各个城市间后物质主义的兴起时间和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整体来说,东部地区要早于中西部地区,并且随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后物质主义的进程也发展迅速。

最后,把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纳入环境关心的分析模型,发现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环境关心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再进一步通过R2检验,发现纳入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这一变量后,模型对环境关心的解释力度达到了34.9%,较之模型6的解释力度增加了23.83%。可见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于环境关心的影响是存在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倾向越大,环境关心的水平越高。持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居民越多,地区的整体环境关心水平越高。

五、结论与讨论

第一,中国存在环境关心的地区性差异。利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进行的环境关心的地区性差异分析,发现中国居民的确存在环境关心的地区性差异,环境关心水平与经济发展阶段呈正相关,也就是说,经济发展阶段越高的地区其环境关心水平也就越高。这一结论与人们的经验判断大体相似。与一些西方国家的研究不尽相同,这和各国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但总的趋势是一样的,即环境关心水平与经济发展阶段呈正相关。另外,许多人从经验出发,认为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会更强,但本文的结论并没有证明这一点。

第二,中国城市居民环境关心的地区性差异与经济发展阶段有关。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居民的环境关心水平存在地域差异,这与各地区、各城市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关。由于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不同,产业结构不同,所以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导致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差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直辖市、省会城市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已经开始发展,这对于环境关心的影响是深远的。而更多的地区还处在后物质主义价值观逐渐产生的阶段,甚至在一些地区温饱还是人们的第一需求,离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兴起还有很长的距离。所以,由于各地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最终导致了居民环境关心的差异。

第三,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发展对环境关心有促进作用。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强调“自我发展”“言论自由”和“反对过度的物质追求”。由于当代生态环境已影响了人类社会内在的和外在的生活质量和自我发展,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必然关心生态环境,而后物质主义与绿色运动、绿色思想的天然渊源决定了它对个人生活质量的关注。因此,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于环境关心有促进作用。举例来说,在现代社会中,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以及其他等一系列的大众传播媒介所制造的社会舆论对于公众的影响是深远的。

第四,环境关心影响因素的进一步深入。本文通过几个模型验证了环境关心的居住地假设,基本结论是中国居民所居住的地区及城乡类型对于其环境关心是有显著影响的。并且应用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及后物质主义理论进行了解释。综合其他的环境关心的社会基础性研究,发现人口学变量,即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地只能解释环境关心变化的11%左右。文中发现,加入了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变量后,模型的解释力度达到了近35%。这表明,尽管居住地等人口学变量对环境关心有一定影响,但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较之其他人口学变量,对环境关心能够产生更大的影响。虽然在纳入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变量后,对环境关心的解释力度加强了很多,但我们看到仍然有潜在因素没有被发现。比如,受数据限制,我们就没有分析地区环境质量对公众环境关心的影响。努力发现更多的此类因素,有助于更加具体地揭示环境关心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这是笔者今后研究的重点所在。

第五,地区性差异应当在中国引起重视。本研究发现,环境关心的地区性差异在中国是的确存在的,并且数据表明这种差异在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不同城市类型之间差别非常明显。经济发展阶段较高的城市和地区较之其他地区具有更高的环境关心水平,这种现实说明,我们在今后的环保教育、环保宣传工作中,应当有所侧重。生活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居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境关心水平,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当侧重于对欠发达地区、欠发达城市居民进行环境保护宣传和环境保护教育。

我国的环境保护教育已经开展多年,逐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体系。但我国的环境教育现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一项对云南省西北部中小学教师的环境关心的研究表明,这些教师的环境保护知识还停留在非常浅的层次,只了解到日常生活中的环境知识,只关心与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环境问题,并且对于我国环境政策法律法规的了解极其缺乏。这种现状非常不利于环保教育的进行,需要受到特别的关注。

第六,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于提高公众环境关心水平的重要作用。本研究最重要的一个发现就是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公众环境关心水平的正向关系。通过交叉分析和回归分析,我们发现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环境关心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并且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倾向越显著其环境关心的水平越高。从各国的实践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必然会发生变化,由重视物质生活的物质主义价值观逐渐转向关注生活质量、寻求精神层次需求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而国外的相关研究表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确对环境关心产生正面影响,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产生和发展是对提高公众环境关心水平起到积极作用的。

本文的第四个假设基本得到证实,说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环境关心的影响在我国也是存在的。同时,也发现我国正处在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发展初期,一个最典型的特征是一部分地区和城市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已经形成并发展起来,而另一部分地区还是以物质主义价值观为主,或者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刚刚开始形成。因此,根据我国的这种实际情况,我们应当采取宣传、教育引导等方式促使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并进而通过建立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达到提高公众环境关心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