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环境行为的研究述评*
2018-07-31宋燕平王艳荣
宋燕平,王艳荣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采用亲环境技术的重要主体之一。研究其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使用环境友好型生产资料、生产环境友好型产品等环境行为是解决农业环境问题,促进农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1]2323-2333。国内外对于农民环境行为的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已成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研究中最热点的问题之一。虽然研究者对农民的环境行为还了解不深刻,但是还是有很多文献从提出相应理论、建立模型、实证调查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索,揭示了农民对环境的认知、态度以及价值观对其实行相应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导向作用,同时农民的环境行为受到其个体状况以及经济、社会、技术和政策等多种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农民处在不同的经营和收入阶段,影响其环境行为的主要因素存在较大差异。
一、农民环境行为研究视角
国内外的研究者在分析农民环境行为过程中,从理论、模式和实证调查中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较有代表性的三种视角。
(一)从认知的视角
从目前文献进行分析,从认知的角度研究农民的环境行为是最广泛和最深入的一种视角,主要基于以下原因:许多研究者认为人的行为是由自已掌握的知识即认知水平和态度所决定。Ajzen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2]和Stern[3]提出的信念—价值—规范(Value-Belief-Norm,VBN)理论是从认知的角度解释农民环境行为的最主要的两个理论。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个人兴趣与获取利益或避免惩罚导致了相应的环境行为,而信念—价值—规范(VBN)理论认为个人兴趣和亲社会驱动的融合是主要原因 。许多研究都是从认知的角度进行研究,如Napier[4]127-140研究认为意识对农民的环境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Bayard[5]443-440以及Läpple[6]等研究认为态度是影响农民环境行为的重要因素,两者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Price 和Leviston认为VBN模型注重农民的自我约束,是一个利他型的环境行为模型,而TPB模型则注重个人的内在需求,更能解释传统农民的环境行为,因此将农民个人特征与社会要求结合起来,较为深刻地解释农民复杂的环境行为[7]。他在两种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亲环境土地管理模式,并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422个农民的土地管理中的环境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
图1 价值—信念—规范(VBN)理论模型
有些研究更加细致, Lichtenberg对大样本的农民的调查发现,农民对直接观察到的结果(如农药对环境的危害)有较高的认知度,而对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结果(如过量施用化肥对环境的危害)的认知度较低[8]。国内研究也有相似的结论,邓正华等认为农民对直接感知到的影响有意识,而对看不见的影响的认知还很薄弱[9]。但是有些研究认为从认知的角度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环境行为,如周锦等认为农民的环境意识与其环境行为存在不一致性[10]47-52,即具备了一定环境意识但并不一定有良好的环境行为。Brand认为环境知识和态度对环境行为的解释力较弱,只达到10%~20%[11]。
(二)从系统的视角
从观察的实例中,农民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很复杂,因此,从多因素、多层次的系统观点进行分析也是研究农民环境行为的一个重要视角。农民的行为嵌于农业系统之中,农业系统是一种非平衡、动态、不确定和复杂的系统,因此需要从农业系统的复杂性中考察农民的行为。Feola也认为农业是社会生态系统,而农民的行为是这个系统的核心要素,因此农民的环境行为也应从系统的角度进行研究[1]2323-2333,Bayard综合已有的相关研究,认为研究农民的环境行为应从注重经济的角度扩展到结合经济、社会、生态、心理等进行综合性系统研究[5]433-440。Feola从系统的角度提出农户行为为中心的一体化模型(The integrative agent-centred)[1]2323-2333,其依据主要是在吉登斯的结构理论和Triandis的个人相互行为理论,提出的模型包含了农户的内部因素(观念、期望、习惯、心理激发等)和外部情景因素共同影响农户的行为,并以农民在种植土豆中施用农药的行为的实例进行了研究。
实质上,早在1987年,Hines等提出的负责任环境行为模型中就将个人的态度、认知、知识策略、能力等作为行动意向的影响因素,并与环境因素综合考虑,形成了负责任的环境行为模型[12]。
图2 以行动者为中心的一体化模式
(三)从农业环境组织和农业环境计划的视角
由于农民环境行为的复杂性及影响因素众多,农民的个体行为与其所在的群体和环境密切相关。一些国家相继建立不同类型的环境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环境计划,因此有一些学者从组织或计划的角度研究农民环境行为。如 Filho等认为农民加入合作组织有利于低投入的可持续农业技术的采用[13]。国内研究者禇彩虹[14]、周洁红[15]、蔡荣[16]等的研究结论为农民加入合作社对其环境行为有影响,其中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认为农民加入合作社对其亲环境行为有正向作用。 荷兰农民环境组织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初,各国的农民环境组织一般由农民、农业企业、政府、协会等组成, Wiskerke等对其进行了研究,认为它不同于一般农民合作组织,是一种新的乡村发展和治理的新模式[17]。环境组织的各方保持相互协商有利于组织的有效运行和目标的实现[18]。Wilson分析认为澳大利亚的乡村管理计划(一种环境计划)是一种后生产的乡村管理模式,其首要的出发点和重要的目的是提高农民对环境的意识和改变态度[19],Hajkowicz认为澳大利亚面对农村的环境计划的演化阶段从针对改变个体农民等认知和传统态度,到面向农民群体发展[20]。Emery[21]、 Frank[22-23]等通过英国不同类型的农民环境计划的实施情况研究,发现农民之间缺乏交流和理解等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对以上三种研究视角进行对比分析,从农民认知视角的研究主要关注农民个体的心理特征,从系统视角的研究虽然也是以农民个体为主要观察分析对象,但是它的分析方法是在农业系统中对影响农民的各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系统综合分析。而从农业组织和计划的视角进行研究更加关注农民群体及农民之间的相互影响。三种研究视角呈现出研究对象从个体到个体与群体相结合,影响因素从心理特征向复杂、多层次因素发展,三种研究视角的交叉发展体现出对农民环境行为的研究不断深入,也更加符合丰富多样的农民环境实践。
二、农民环境行为影响因素
通过对以上三种研究视角的分析发现,影响农民环境行为的因素非常复杂,包括农民的心理特征以及对农业环境、农业技术等态度(包括情感、意向、认知、判断等),另外,由于农业产业受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习惯、农业生产规模、受教育程度的差异、风险意识等导致农民环境行为个体差异很大,且许多研究发现,农业政策、技术、农民的社会网络、农民组织等对农民环境行为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因此国内外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探索农民环境行为对农民的影响因素。影响农民环境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个体特征因素
年龄、生活经验、性别、受教育程度、农民的生产习惯等个人特征对农民在对待环境问题的态度、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生产何种产品(一般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等)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国内研究为例,通过对《中国农村经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重要期刊上发表的有关农民环境行为的30多篇文章进行分析,发现几乎所有的文章都认为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是农民环境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24-27]。国外的很多研究也认为农民的个体特征是其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虽然研究者的结论并不一致,但是大部分都认为农民受教育程度与农民的亲环境行为、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具有正向作用,而农民的年龄对其亲环境行为呈反向作用[13]97-112。
(二)家庭经营特征因素
非农收入、农户的耕地面积、农户家庭中劳动力人数、劳动力成本、种植或养殖结构等农民家庭经营特征也是影响农民环境行为的重要因素。廖西元[28]、周洁红、巩前文[29]、褚彩虹、喻永红、邢美华[30]、仇焕广[31]、赵连阁[32]、孙世民[27]24-36、刘雪芬[33]、张郁[34]等人的研究认为生产规模、收入、拥有生产资料等经营特征是农民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虽然研究者的结论并不一致,但是大部分都认为农民的生产规模与农民的亲环境行为、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具有正向作用,即规模越大,越愿意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农民的农业收入水平也对其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具有正向作用,而农民的非农收入越高,越不愿意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国外的很多研究如Gould、Napier[4]127-140、Burton[35]、Bayard[5]433-440等认为农民的生产规模、劳动力等因素是重要的因素。
(三)技术因素
技术的适应性、可观察性、先进性是影响农民环境行为的重要因素。李后建的研究结论为技术特征对农户采纳农业循环技术意愿有直接的正向影响[36]。Bewket研究技术的内容和形式是否影响农民的环境行为[37]。Lichtenberg和Zimmerman研究结果为技术的可观察性对农民施用农药有重要影响[8]227-236。Price和Leviston分析认为,至2009年,欧盟从事有机农业占农业的4.7%,农民较少从事有机农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技术障碍[7]11-19。
(四)制度政策、培训等因素
制度政策、教育培训、文化氛围等因素对农民的环境行为有重要影响。周洁红、马骥、喻永红、禇彩虹、韩洪云[38],蔡荣、仇焕广、刘雪芬等,还有国外的Kassie[39]等人的大量研究结果均显示农民是否参加培训、农业环境政策对农民的环境行为有影响。国外也有研究显示,农业环境政策如对农民的亲环境行为采用补贴的方式或者对威胁到环境的行为征收税收对农民的环境行为有重要影响。如Illukpitiya[40]、Guillem[41]226-235等认为补贴对农民的环境行为的作用巨大。Christensen 认为对农民征收施用农药税有利于农民的亲环境行为[42]。Giovanopoulou[43]的研究显示对补贴满意的农民参加欧盟氮肥减少计划显著多于认为补贴低的农民。而Christensen的研究结论为农民有时宁愿少要补贴而不愿过多地接受行政或管理方面的束缚[42]1558-1564。
(五)风险因素
马骥、巩前文、刘雪芬认为农民对风险的偏好或规避是其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Guerin、Ghadim、Pennings等均认为农民的风险意识与农民环境行为相关,大多数研究认为风险偏好的农民对其亲环境行为具有正向作用[1]2323-2333。另一方面,技术、生产、市场中遇到的风险性对农民的环境行为有重要影响,研究认为风险因素对农民环境行为的影响有时甚至超过经济因素Sattler[44]、Vignola[45]等研究认为农民对风险的感知是影响其环境行为的重要因素。Berkhout实证研究种植不同作物和不同规模的农户对风险的态度有差异[46]。
(六)组织、社会网络、人际关系等因素
组织因素对农民的环境行为有重要影响,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认为农民加入合作社对其亲环境行为有正向作用。Campbell对新西兰100个农户从2003年到2009年可持续农业实践中的研究中发现农民之间、农民与组织、农民与科学研究者等社会网络影响农民的亲环境行为[47]。何可等研究表明人际信任、制度信任对农民环境行为有显著影响[48]。
三、研究趋势
在对三种视角下的大量文献梳理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依然存在Bayard认为的缺少合适的理论模式来研究农民的环境行为[5]433-440。大量关于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对不同研究对象、地域、领域的研究结果相互冲突,这表明影响农民的环境行为的因素非常复杂,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探索。本文认为以下问题是以后需要深入研究的方面:
(一)农民环境行为的阶段性问题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农民所受的教育、文化氛围、农业生产水平、农民收入的差异、拥有资源的丰缺等因素使得影响农民环境行为的因素的重要性不同,因此农民的环境行为存在明显的阶段性问题。 Dunlap等认为虽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对环境都有不同程度的关注,但低收入人群对环境中经济因素更加关注,对环境的态度与行为的相关性高于高收入人群[49]。Diekmann研究认为穷人的环境意识处于较低水平[50]。周锦认为农民的环境意识与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相关联[10]47-52。Graaff的研究认为农民应用环境友好型技术的不同阶段影响农民行为因素不一样[51]。
在不同发展阶段,农民对环境的认知、态度和价值观不同,导致农民的环境行为不同。具有不同价值观和态度的农民形成了不同特征,使其明显地表现出不同类型。国外很多发达国家在研究本国农民的环境行为中就关注到其不同特征,并将其分类。如Guillem 等将农民分为追求利润型、追求农业多功能型、传统型和业余爱好者[41]226-235。Darnhofer 等分为义务传统型、实际传统型、有环境意识但非有机农业型、有机农业型[1]2323-2333。 Davies等通过农民在环境行为中对财政支持、技术以及对环境的态度等因素将农民分为五种类型:环保主义者、积极行动者、一般环保者、犹豫者和自耕农[52]。Sulemana对不同类型农民环境行为进行了测度[53]。
所以,关注到不同农业发展阶段的特点研究农民的环境行为更具科学性和现实性。
(二)农民环境行为的综合性因素问题
国内外很多研究认为农民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些单个因素会聚集成为一种综合性因素,从这些综合性因素研究农民的环境行为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之一。国外有相关文献从能力方面进行探索,因为能力是包含态度、知识和技能的一种综合性因素。1984年,Hines[12]1-8等提出的负责任环境行为模型中认为能力与知识、战略和个人物质是决定行为意向的因素。Price提出的农民环境行为模型中将农民的能力与环境限制因素并列作为环境行为的最基本影响因素[7]65-78。Knuston的研究也认为农民的能力对可持续的环境实践有重要作用。该文提出农民拥有的物质基础、劳动力、社会资本和知识影响农民的能力,并引用Wall和Smit的文献阐述“可持续农业是需要一系列技能和的能力的过程”[54]255-266。虽然以上研究均将能力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进行研究,但是,研究中关于能力的内涵并不一致,例如Hines[55]提出的能力是一种行为能力,Jennifer则认为能力是农民综合资质,而Knuston认为农民的能力更多的是具备知识和技能等内涵[54]255-266。所以,探索农民能力的内涵以及在环境行为中所起的作用类型(直接作用、间接作用或调节作用)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之一。另外,农民环境行为影响因素是否会形成其他综合性因素,也是值得探索的重要问题。
(三)农民组织的环境行为问题
虽然对个体农民的环境行为的研究是非常关键的问题,但是,由于农业环境的外部性以及农业环境问题的系统性,从农民组织的角度研究农民环境行为也是非常重要。目前国外研究者主要从农业环境组织和农业环境计划的角度进行研究,得出许多有价值性的结论。但是我国一方面缺少由多方利益主体组成的农业环境组织,另一方面,在近四十年中,我国农业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发展非常迅速,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环境都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引领农户生态观念创新,促进农业环保技术推广过程中具有巨大作用。目前国内外关于农业环境创新均以农户为重点,对农业组织的环境创新研究比较零散,很少关注农业环境创新中农民合作组织与农业企业的行为、不同组织形式对农户行为的影响、不同规模不同领域农业组织的环境创新行为的差别等方面的问题。因此研究建立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现实的农业环境组织,探索其运行机制;研究我国农业组织中农民的环境行为问题均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经过对农民环境行为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研究者的研究视角、提出的模式、农民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呈现出的特征各不相同,文献量非常丰富。在可持续农业的实践过程中,各国研究者都从多方面探索农民的环境行为,取得了许多有价值性的结论。随着农民实践和相关研究的深入,对农民环境行为的研究呈现综合性、复杂性的趋势。以农民环境行为研究为中心,逐步延伸至农业和农村发展模式的转型,其中包括环境政策、技术、社会观念、行为等多方面的环境创新,促使产业乃至社会向可持续发展转型。其他相关研究如Jeroen从系统的角度,利用四种分析方法(创新系统、多层观点、复杂系统、演化系统)研究环境创新与社会转型为农民的环境行为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拓展空间[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