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8-07-30张玉玲

魅力中国 2018年4期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创新能力评价

张玉玲

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多途径的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实用性,数学的解题方法很多,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学好数学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包括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等,并把这些良好的方式转化为行为习惯,终生受用,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是本人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就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利用猜想让学生探索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猜想是人们在揭示问题实质、探索客观规律、寻找命题结论时,凭借自己的想象,进行估计、推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利用猜想让学生进行学习、探索新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出示几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图形,先让学生猜一猜,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再让学生测量并计算每个三角形中三个内角的度数,最后让学生操作验证,看结论是否正确。这样引导学生猜想,并验证结果,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意识以及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拓宽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前苏联数学家雅诺夫斯卡娅在回答解题意味看什么时说:”解题就是意味着把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类比法。类比推理在科学实践中有着广泛而普遍的应用,在数学中它同样是发现概念、方法、定理和公式的重要手段,甚至是发明创造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指导学生学,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知识、创新知识。

例如:在辅导学生解答后面一道题目时就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来教学:某人从一向上运动的自动扶梯的顶部到底下用了7.5分钟;他若以同样的速度从下往上走,则用1.5分钟可到达顶部。如果他不走,乘自动扶梯到达顶部需要多少时间?如果停电,他用多少时间可从底部走到顶部?学生初次接触这道题目时,觉得很难思考,一时感到束手无策。此时,学生有一种"心欲求而不得,""心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在教学的关键处加强指导,启发学生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提醒学生:这题类似于我们学过的哪一类题,有的学生觉得像行船问题,楼梯向上的运动像水在流动,人向下的运动好像是逆水行……有了这一启发,学生就跃跃欲试了,最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得到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我们可以把此人从上往下的运动类比成逆水行舟,并根据从上到下用7.5分钟,求出自动技扶梯与人的速度差为电梯长度的17.5 ;反之类比成顺水而行,求出速度和为11.5 ,再用和差问题的方法求出乘自动扶梯到达顶部需要的时间为:" 分钟。"某人从底部走到顶部的时间:" 分钟"。 这种通过教学手段上的突破、创新,为學生提供了联想,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通过老师的演示,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再采用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变一人展示给众人看为人人参与、个个动手。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然后让学生互相检查讨论。最后学生汇报。接着老师提问:1、是不是每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剪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2、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它的面积大小有没有改变?3、我们已经会求长方形的面积,那怎么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4、我们看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与宽是什么关系?通过边操作边提问回答,学生们已经知道了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方法了。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比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非常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五、优化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主动参与”是活动教育的核心,在活动教育中,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评价,通过创造多种评价机制和形式,促使学生大胆地发表意见,从而使学生对自己、对同学有更深层的了解,密切与同学的关系,感到自己在集体及同学中存在的价值。评价不是教师对学生单向式进行,而应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自我多边互动、多向交流中进行,即评价活动态度、过程,也评价结果。评价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的评价,要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往往盲目地迷信教师,从不怀疑教师的权威性,许多学生不敢越教师所思、所言,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评价教师,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勇气,同时有利于平等、民主、和谐活动氛围的创设。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在活动课中不应强求学生一致,而应承认差别。在数学活动课的评价中不宜用一种外在标准去衡量学生表现水平的高低或先后排列的次序,而应该从每个个体意识、态度、习惯是否有进步,潜能是否得到挖掘,是否有积极的变化,不管学生现在各种行为水平达到什么程度,只要有进取的态度和行动,就应该给予充分肯定。比如从少参与到多参与,从态度随和到态度认真,从制作粗糙到制作精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从依循守旧到标新立异,从百依百顺到敢作敢为……都是创新能力的提高的表现,教师应该非常珍惜、并给以及时的评价,在激励同时,对于中等生,应该“助、推”并用,其评价侧重于鼓励引导。根据差异性实施分层评价就在于让优生“锦上添花”,让中等生“激流勇进”,让学困生“后来居上”。

总之,在数学素质教学中,针对当前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根据数学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数学教学的规律,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应成为数学教学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

猜你喜欢

平行四边形创新能力评价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平行四边形的烦恼
“平行四边形”易错题
找图形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特殊平行四边形与图形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