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8-07-30张菊萍
张菊萍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積累习作素材。”“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让学生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待生活,去发现生活里别样的风景,积累素材,记录下具有自己特点的生活经历。
【关键词】观察生活 参与活动 积累素材
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入,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习作是表达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教师更希望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新课程标准要求“说真话,抒真情”“以我手,写我心”“以我笔,叙我事”。而小学语文大纲的作文要求:“小学生作文教学就是练习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内容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这样的要求,其实是让学生以其特殊的视角去看待生活,去发现生活里别样的风景,记录下具有自己特点的生活经历。而教师就是要充分引导学生的天性,挖掘学生的好奇心,教给学生写作技巧,让学生写下独特的感受。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习作也是如此,一切脱离了生活的感慨都是无病呻吟,脱离了生活的习作都是矫揉造作。
在实际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不仅觉得作文难写,还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甚至无从下手。教师就是要在教学中慢慢改变学生对写作的畏惧情绪,让每个学生都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四学段的写作目标中提出“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因此教师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习惯。
一、留心观察,发现素材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我们所用。春天,和学生们一起在教室植物角播下花卉的种子,让学生在培养植物成长的同时观察并记录下植物的生长过程。学生观察时,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去感受: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小手去摸……告诉学生不仅要多角度去感受,还要能感受到与众不同的地方。有了真切的观察,学生就会有真实而独特的感受,写出的习作自然与众不同。同时让学生放眼校园内外,万物生长,姿态万千,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官去观察、感受,得到的不仅仅是美丽的春天,更有独特的收获。路边的小草泛绿了,枝头的杏花开放了,檐下的燕子筑巢了……大自然是那么美好,那么有趣,那么鲜活,有了这样的观察体验,学生笔下的春天就一定会春光灿烂。
大自然中还有些偶发的事情,需要学生们善于去发现,去观察,这也能积累独特的作文素材。有一次一只鸽子误闯进了教室,它慌不择路,一头撞在窗户上,晕死了过去。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激发了笔者的教学灵感,就把这位不速之客作为我们本次作文的题材。于是笔者引导学生边看边说,并猜测鸽子撞进教室的原因,以及鸽子受伤后的内心活动。有了这样真真切切的观察、思考、感受,学生在描写这一事件时,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自己的情感,真实,真切,真情。可能学生的笔调还很稚嫩,但有了一定的观察方法、观察能力,学生写习作时就会变得有血有肉,有趣有序了。
二、参与活动,积累素材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教师除了教学生学会观察,还要引导他们拓宽视野,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生活就是课堂,活动就是资源,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主动开展,巧妙设计,做一个素材的创造者。
如元宵节,教师安排学生向老人了解灯笼的制作过程活动,学生尝试亲手制作灯笼,然后带到学校参加元宵灯会。这一连串的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节日欢乐的气氛,还使他们对灯笼制作留下深刻的印象。
学校还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如校园足球运动会、游“世外桃源”农庄、旧书交易会、馄饨节等,这些活动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他们积极参与,加深了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活动结束后,学生们聚在一起,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活动的过程,并畅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有了亲身体验,学生都很兴奋,语言也比较流畅,真正做到了有话可说。
2016年的巴西奥运会,四年一次,机会难得,笔者特别关照学生要做个有心人,要学会去欣赏体育赛事,享受体育带给我们的快乐和激情。女排决赛时,中国对巴西,我们班的很多学生都观看了那场比赛,比赛打得异常激烈,令国人揪心、兴奋。有位学生看完比赛以后,心潮起伏,写下了她的观后感,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女排的喜爱和对女排精神的敬佩。
有位学生曾这样说:“老师,写作文,我就喜欢写这种活动的,好写!”在活动中,学生亲身体验,就真的可以“以我笔写我事”,进而对习作产生兴趣。
三、善于学习,博采众长
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有了好的素材,就需要好的厨艺,像串珍珠一样把它们串成一串。如何才能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呢?笔者以为需要善于学习,博采众长。
在生活中可以学习的渠道很多: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书籍等,我们可以学习里面的名言警句,可以诵读经典的优美诗文,可以摘录其中的精彩语段等。只要善于学习,就能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有效的方法是去模仿好的习作。现在,许多人都反对给学生提供范文模仿,觉得这样的作文容易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化。其实,对于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阅读量少,词汇缺乏,照着范文模仿有时未必不是个好方法。苏教版语文教材从中年级开始每单元都安排了一篇习作例文,目的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习作的模式,模仿也要有一定的素材,教材中文句优美的课文、习作例文都可以是学生模仿的范例,模仿要做得好,必须养成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教师可以教育学生在读书笔记中把写景、写人、写物的好词、好句、好段分类记好,这些都是写作文的关键。
学生有了可供模仿和借鉴的范文,学生写作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写作兴趣也会因此而提高。随着学生们知识积累的增加,生活阅历的丰厚,他们的文章就会越写越好了。模仿不是最终目的,通过模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理解消化,再进行创造,即把好词、好句、好文章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这才是作文的最终要求。
其实,只要教师善于帮助学生打开眼界,善于组织丰富的活动,有意无意地带着学生到生活中去找素材,把他们从封闭的课堂中拉出来,到大自然里去体验;到生活中去感受、感悟。在感受中生活,在体验中学习,让他们多角度去观察,多方面去思考,多维度去模仿,这样才会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写出来的文章也就充满了童心、童趣、童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作文教学,就需要教师帮学生去寻找源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将习作这一溪水,变得丰茂而又欢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