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智引领 让情感向深处漫溯
2018-07-30章荣新
章荣新
【摘要】“你有什么感受?”是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经常进行的提问。此问题虽没有固定的答案,但却可反映出学生品德课堂学习中情感体验的深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事先应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充分的预设,预测学生各种可能的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做相应的引领、帮助,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提问意图。
【关键词】引领 情感 体验
【案例一】
《高峡出平湖》第一课时第一次试教,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时。
在学生们了解了三峡工程的概况,形象地感知了三峡工程的世界之最后。笔者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听了这么多世界之最,你有什么感受?
许多同学心有所动,纷纷举手发表自己感受。
(近十余位学生发言)
“三峡工程建设一定要花很多时间吧!”
“三峡建设那该花多少钱呀!”
“这些建设者太伟大了!”
“这样的工程建设一定需要许多工人吧!”
听着学生们动情地述说着自己的真切感受,笔者面露喜色,不断地点头示意表示赞许,并顺势总结:“同学们,三峡工程是世界水利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是中国的骄傲,她是一项造福于人们的巨大工程,是我们国家综合实力强盛的体现。”
随后下课。
【课后思考】
走出教室,笔者心里乐滋滋的。脑子中不断地回忆刚才的教学片断,心里想:真是因为引导学生感受三峡工程之最的环节教学扎实,让学生的内心有所触动,才会引发学生这么多富有个性且具情感的学习感言吗?想着课堂教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笔者的心中又多了一份欣喜。
课后,听试教的教师们和笔者一起交流课堂教学的得失。一位教师对笔者这一环节提出了建议。他说:“学生的回答的确很精彩,但是教师能不能围绕课文的关键词“三峡工程是造福人们的伟大工程”,甚至是单元目标“巨龙腾飞”,做进一步的引导,让学生对教师的小结语‘她是一项造福于人们的巨大工程,是我们国家综合实力强盛的体现有更深的感悟,从而萌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笔者细细体悟,这位教师一语击中要害,在看似成功之处,看到了不足。笔者只是满足于学生能够把自己的心理感受说出来,而忽视了学生所说的感受和我们课堂教学目标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距离,所以面对学生的感悟只是停留在对三峡的感叹中,也没有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引导。
【案例二】
《高峡出平湖》第一课时第二次试教,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时。
在学生们了解了三峡工程的概况,形象地感知了三峡工程的世界之最后。笔者继续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听了这么多世界之最,你有什么感受?
许多同学心有所动,纷纷举手发表自己感受。
当学生感叹道:三峡工程建设一定要花很多时间吧!
教师补充引导:三峡工程建设整整用了十五年,比大家的年龄还大呢!如果在列强入侵、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们还敢花那么长的时间,来建设三峡工程吗?学生一下就明白了,只有国泰民安的今天才能够建设这样伟大的工程。
当学生担心道:三峡建设应该需要很多钱吧!
教师补充引导:三峡总投资2039亿元,在国难民穷的时候,在国力贫弱的时候,能够投入这么多的资金吗?显然不可能。现在,你的感受又是怎样的?
“我们的国家实力真强!”
当学生感叹道:这些建设者太伟大了!
教师补充引导:三峡建设遇到许多技术上的难题,如大坝选在哪里最合适?185米高的大坝如何浇注才能牢固,不出问题?等等,但是这些问题都被我们的建设者所克服了,这是何等的智慧。三峡的建设者们的确是了不起!
……
“三峡工程了不起,我们的国家也了不起。”
笔者及时小结:三峡工程了不起,她是我们国家综合国力强盛的体现,我们为中国感到骄傲。
【课后思考】
这次试教,笔者吸取了教师们的意见,课前又查找了更多有关三峡工程建设的资料,在课堂上结合学生的感悟,及时地补充引导,让学生对三峡工程建设背后鲜为人知的事情又有了新认识,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为欣喜地是笔者看到,有学生感受到了:三峡工程的了不起是我们国家了不起的体现,情感得到了提升,变得更加浓郁了。可以说,问学生:“你有什么感受?”这个环节的设计、落实,不仅帮助学生梳理了学习心得,更重要的是提炼了学生的学习心得,提高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發展和综合实力强大,萌生出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案例启示】
说实在话,在品德课堂教学中,课末时,笔者总是习惯通过提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者是‘你有什么感受?之类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梳理一节课的学习心得,并借以检验自己课堂教学的效果。笔者一直认为: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启发,得到成长,是品德课教学孜孜不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当学生走出教室时,他们的认识比走进教室前有了提高,情感有了提升,那么课堂教学是富有实效而令人欣慰的。怎样让这个环节安排更有效果,更为出彩,说老实话,笔者一直没有考虑过。这样的提问只是课堂教学中的惯性行为,在每节课中不断地重复着。听课教师的一番话点醒了梦中人,让笔者对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你有什么感受?”这类开放性的问题,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小结环节,这环节的设计同样要服务于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言内容,还要做适当的点拨引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情感向深处漫溯。
那么如何让“你有什么收获?”这类开放性问题的教学,在品德课堂中焕发出迷人的魅力?笔者认为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设。
首先,品德课堂中“你有什么感受?”是个开放性的问题,不同于其他指向性很明确的课堂问题。面对这类问题,学生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的,我们很难预测。“你有什么感受?”这个感受是建立在前面的学习基础上的,学生的感受不太会偏离。就像上述案例中,学生的感受是建立在对三峡工程的世界之最的认知基础上的,所以学生的感受肯定与三峡工程相关。
其次,尽管学生会用怎样的话语来回答我们很难预设,但是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哪个类型的,在课前大致上还是可以预测的。教师可以从前面学习的材料本身出发,来考虑。例如,上述案例中,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1.对三峡工程还未了解的:有多少建设者?建设花了多少时间?用了多少经费?三峡大坝的具体位置在哪里?是怎样一步一步建起来的?等等;2.对这么多的世界之最直接感性的认识;3.对这么多的世界之最的理性认识。
第三,教师在进行预设时,要考虑怎样紧扣课堂教学目标来引导学生,从而增强他们的感受,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如果学生的感受不深,需要教师及时补充资料或者数据进行说明,继续引导学生深入进行情感体验。如果学生的感悟到位,教师应该用更为清晰、动情的言语进行整理,与学生的情感进行共鸣。
教学需要反思,需要批判。只有教师不断地进行反思、批判,课堂教学能力才能不断地得到提高,学生才会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收获,课堂教学才会取得更加有效的成果。作为品德课教师,更应该对课堂教学中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批判,多问问自己这样的设计目的是什么?是否是为达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效率是否是最高的?可不可以做进一步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