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认知阐释

2018-07-30周世清胡仁青

关键词:概念隐喻

周世清 胡仁青

【摘要】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在概念整合理论框架内,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为研究语料,剖析概念隐喻选择的认知阐释。彰显了概念隐喻理论在汉语政治文本解读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政治语篇 概念隐喻 认知阐释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051-02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Rhetoric《修辞学》和 Poetics《诗学》中多次提到隐喻(metaphor)的构成方式和修辞功能。亚氏认为,隐喻的主要功能是修辞作用[1]。两千多年来,隐喻一直被纳入传统修辞学、诗学和文学研究的探讨范畴。20世纪8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莱考夫(Lakoff)和哲学家约翰逊(Johnson)在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首次提出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标志着隐喻研究已摆脱作为修辞手段的羁绊,进入新的认知研究阶段。Metaphor一词发源于希腊语Metapherein ,经由拉丁语Metaphor和法语Metaphore而进入英语语言中,词源义为 “转换、转移”及“由此及彼”的过程。概念隐喻即为一种借助已知的、具体的概念来理解另一未知的、抽象的概念的思维方式。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基础,人的理性本质上是想象的、隐喻的[2]。近年来,关注政治语篇中隐喻使用的论著越来越多,但大多研究仅限于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对英语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进行甄别(identification)、阐释(interpretation)及說明(explanation)(凤群2013;胡家英、李海艳 2014;郜丽娜 2015;严莉莉2015)或对英汉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研究(曹晓华2009;杨云侠 2014),本文拟对汉语政治语篇中典型概念隐喻解读的心理机制进行阐释。

一、研究理论基础

1.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是一种人类借助于某一熟悉领域的认知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未知、抽象领域的认知活动。该理论认为隐喻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化过程,表现为从始源认知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认知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mapping)。“隐喻”包含两层含义,一指概念系统内各自领域间的映射,二指系统化的概念间映射。当人们理解某一抽象概念时,会自觉地借助于已经结构化的知识,再结合认知语境去理解隐含的意义。莱考夫和约翰逊把隐喻分为三类: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和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3]。

2.概念整合理论

心理空间是指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或施行某种行为而构建的小概念包(conceptual packet),旨在解释语言即时或实时产生与理解的过程[4]。20世纪90年代,弗科尼亚(Fauconnier)和特纳(Turner)进一步提出了心理空间的认知操作过程—概念整合(conceptual blending),认为意义的构建是整合网络中四个心理空间相互映射和作用的结果[5]。四个心理空间网络包含两个与始源认知域和目标认知域相关的输入空间(input space 1 & input space 2),一个表征两个输入空间共享的概念结构的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以及一个输入空间中元素和结构进行组合、交叉的整合空间(blending theory)。类属空间所包含的结构是两个输入空间共享的元素,是跨空间映射的主要部分。整合空间并不是两输入空间元素的简单叠加,而是这些元素有选择地进行映射,通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扩展(elaboration)三个认知心理过程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使得原本在各自输入空间中孤立存在的关系在此进行意义的构建和整合成为可能。 这一概念整合过程如图1所示。

二、概念隐喻的认知阐释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作了开幕式演讲。借助于Charteris-Black提出的“共鸣值”概念对该演讲稿进行分析,笔者(2018)发现生命体隐喻、道路隐喻、身体隐喻的使用最为频繁。本文拟从莱考夫和约翰逊的三大隐喻分类视角对此三种隐喻解读的心理机制进行阐释。

1.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不是用一个概念来构建另一个概念,而是在同一个概念系统内部,参照上下、内外、前后、深浅、中心—边缘之类的空间方位自由组织。方位隐喻衍生于日常非隐喻性的横向/纵向维度,始源域为基于意象图示(Image schema)的空间经验,目的域为抽象经验。莱考夫指出,意象图示映射到抽象的目的域,使目的域具有意象图示的基本逻辑[6],比如“多为上(MORE IS UP)”、“操控为上(CONTROL IS UP)”、“好为上(GOOD IS UP)”、“理性为上(RATIOANL IS UP)”等等。

(1)“一带一路”建设已经迈出坚实步伐。我们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乘势而上”为典型的“好为上”隐喻概念的表征式。“一带一路”建设已经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对于开创我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促进各国经济繁荣和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在此,习近平主席积极号召大家继续努力,一鼓作气,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同时,由“迈出”、“迈向” 可知,此句也融合了生命体隐喻表征,即“‘一带一路建设是具有生命体征的个人”。“‘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对应“个人的行走”,“发展的速度”对应“个人的步速”,“建设取得的进步”对应“迈出的步伐”,“建设的最终成果”对应“目的地”。由此可见,概念隐喻并不一定是单一存在的,而可以同时存在于人类的概念认知系统中。人类的认知方式肇事于认识空间方位和身体部位,即“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人类的一种典型思维特征就是“体认”,即把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通过人对行走的认知常识来映射“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是人类对抽象事物认知的具体化体现。

2.本体隐喻

人类的概念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本体隐喻基础之上的。本体隐喻是指人们将抽象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具体有形的实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推理、指称、量化和范畴化。本体隐喻包括“实体和物质”隐喻(entity and substance metaphors)、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s)等,即通过物体和物质来理解较抽象的经验。

(2)……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持续发展,为“一带一路”注入强大动力,为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把“一带一路”建设看做是“容器”,获得了一种可以量化该经历的方法。在人类认知抽象概念的过程中,通常用物理的经验来推理非物理的经验,从而获得对该经历的指称。“一带一路”建设表征为容器,“中国的发展理念和结构性改革”看作是“一种液体”,“发展的终极目标”对应“容器的最大容量”。液体体积的增多表明容器的可容量越少,说明离目标的实现越近。认知隐喻学指出,隐喻植根于“身体体验”,广义上指人类自身的身体功能及身体与外界的互动过程中所积累的认知体验。例句借用了日常生活中熟知的有关容器的概念便于人们更好地认知抽象的“一带一路”理念。

(3)对一个国家而言,开放如同破茧成蝶,虽会经历一时阵痛,但将换来新生

国家对外开放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此句把“开放”隐喻为“破茧成蝶”的过程。把改革中遇到的挫折映射为人体的直接体验—阵痛,以此換来新事物的诞生。人类的身体经验为本体隐喻的认知提供了可能。人们利用相对熟悉和相对容易把握的经验领域来组织相对抽象和不易把握的领域的经验,形成某种态度,进而采取相应的行动。莱考夫和约翰逊在1999年提出一个全新的西方哲学流派—体验哲学,即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特别是通过感知和肌肉运动能力而获得。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Protagoras)有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们常常利用身体器官或部位来认知、体验和感受其他领域的隐喻概念。

3.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指用一种经验或活动来建构另一种经验或活动,即用高度构造性和简单描述性的概念去理解另外的概念。虽然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域不同,但结构保持不变,即各自的构成成分存在有规律的对应关系。

(4)无论相隔多远,只要我们勇敢迈出第一步,坚持相向而行,就能走出一条相遇相知、共同发展之路,走向幸福安宁和谐美好的远方。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一种合作倡议和发展战略,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共同体。“一带一路”映射为人类认知经验丰富的“道路”隐喻,“发展的起点”对应“迈出的第一步”,“合力发展”对应“相向而行”,“发展的方向”对应“走向”,“发展的前途”对应“远方”。体验哲学强调经验在人的认知和语言中的重要性,指出人类的经验主要源于人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中。人们在经验和行为中逐步形成范畴和概念,语义由此产生。在语言与现实中间,存在着思维、认知或概念这一层次,即语言中的现实结构是心智的产物,而心智又是身体经验的产物。人是万物的根基。

三、结语

隐喻是人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认知工具,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思维方式。人类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大多是以隐喻的方式构建和界定的。概念隐喻的理解与规约并不是依靠自身概念,而是借助于人们熟知的其他概念来完成。莱考夫和约翰逊将体验哲学思想概括为三条基本原则: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在此“认知”取一种广义的解释,诸如心智运算、意义、概念系统、推理等等。由于概念系统和推理来自身体,因此“认知”也包括感知动觉系统,它促成了概念化和推理能力。我国古人认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反映了我们祖先认识和描写事物的方法与西方的体认观有异曲同工之处。我国学者戴浩一于1989年提出了一个新观点:可用人类的基本感知能力,尤其是空间和时间方面的感知能力来解释汉语的句法结构,可谓开辟了语言研究的一个新方向。文中通过对三大隐喻结构的分析,得出人类对概念的认知完全源自于对自身的认识和与外界交往的生活经验。日常生活中较复杂抽象的概念可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得到清晰的阐释。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4

[2]梅德明(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百科全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793

[3]Lakoff,G.& Johnson,M.The Metaphoric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Conceptual System[J].Cognitive Science,1980 (4):195-208.

[4]Fauconnier,G.&Turner;,M.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Cognitive Science,1998 (2):133-187.

[5]周世清,孙毅.概念整合理论视阈中隐喻机制的翻译策略探讨—以《围城》为基点[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0-94.

[6]Lakoff,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y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69.

作者简介:

周世清(1983- ),女,山西忻州人,硕士,西安交通工程学院公共课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胡仁青(1985-),女,山西朔州人,硕士,西安交通工程学院公共课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学、认知语言学。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
中国外交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中美政治演讲中隐喻对比分析
汉语证券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浅析概念隐喻的运行机制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红楼梦》中红色隐喻英译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