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王铎狂草艺术本体语言之比较
2018-07-30庞浩然
庞浩然
摘 要:从傅山、王铎狂草艺术的用笔、结字、章法、墨法比较研究,来具体分析二者狂草艺术的共性和个性。在用笔上,傅山狂草多以肘运笔,笔锋上下提按的动作少且幅度不大,形成了连绵缠绕的线条;王铎狂草运笔时肘腕互用,腕部动作较多,而且行笔过程中转折弯扭比较多,从而形成起伏跌宕感强烈的线条。在结字上,追求“奇”是二者的共性,但是傅山狂草结字以外拓圆浑为主,很少有棱角,显得雍容大度庄重。王铎的结字就相对内敛,方折体势为多,而且左右欹侧的幅度很大。在章法上,傅山狂草轴线摆动幅度略小于王铎,但是打破了行间矩留白的创作勇气和胆识。在墨法上,傅山受王铎影响较大,相较于王铎,傅山在墨法上的运用基本没有刻意安排,一任自然。
关键词:傅山;王铎;狂草艺术;比较
中国书法具有浓厚的时代烙印,从商周到秦汉,从晋唐到宋元明清,基本上各个时代的特定文化环境都曾对当时的书法发展起到过一定的制约或推动作用。几乎所有人都逃离不了时代对自己的影响,傅山、王铎也不例外。
傅山、王铎都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动乱时代,在这种多元的时代文化环境下,傅山、王铎表现出了他们极具个性的一面,这是时代环境使然,无法逾越,也正是这样的时代环境造就了他们独树一帜的书风。用笔、结字、章法、墨法是书法的基本要素,狂草虽是比较豪放,以情动人的书体,但要具体研究二者的狂草艺术不免仍要从这几点最基本的方面来说。
一、傅山、王铎狂草艺术用笔比较
用笔作为书法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优劣是评判书家功力和作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从傅山、王铎的用笔出发来比较两者的异同,最直接也最本质。草书似乎是对用笔的一种解放,那流动的线条,真有一种蛟龙闹海、金蛇狂舞的气势。[1]
姜夔在《续书谱》中所言:“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 [2]可以见得,点画中具有丰富的提按顿挫的变化,使观者在欣赏书法作品时,书写者用笔的情形历历在目。傅山的线条犹如人生的交响曲一样跌宕起伏,是情感的外露与挥洒,强烈的墨色变化与涨墨、枯墨的对比运用,构成傅山的雄强、伟岸之美。通过这种连绵大草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振作、亢奋、有意识地彰显他的人格魅力。他的线条借助于空间的展开,犹盘结的苍松,奔驰的猛兽,实现其生命的运动,流露着他对尘世的愤怒与抗争。
启功先生曾在诗中盛赞王铎书法说,“王铎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这是说明其用笔的力度刚劲。王铎草书的用笔极其丰富,可说是八面出锋,多用中锋出笔,侧锋为次,笔力雄厚,层次丰富,其笔法在纵势中常有横笔崛出,能在圆转回锋中巧用折笔,收放自如,情绪跌宕,显得外露而不张扬。仔细观察其笔画线条,使之与“屋漏痕”和“折钗股”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用笔上,王铎草书既继承了传统,又有自己独到的创新,是形成其书风的重要特征之一。
我们从二者的具体作品中来比较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傅山的大字狂草书法多以肘运笔,起迄不经意,顺锋下拉,笔法外拓,圆多于方,笔锋上下提按的动作少且幅度不大,形成了连绵缠绕的线条;王铎大字草书运笔时肘腕互用,腕部动作较多,毛笔相对垂直于纸面,多用逆锋,顶锋动作,笔毫阻力较大,而且行笔过程中转折弯扭比较多,从而形成起伏跌宕感强烈的线条。
二、傅山、王铎狂草艺术结字比较
对于书家的书法风格的形成来说,最能体现其个性书法风格的重要因素便是结字。不同书家因为不同的取法、不同的审美和不同的修养,其结字必然会各不相同。因此,结字理所当然应该是因时、因人相异。对于流传千古的大书法家来说,其结字定会独树一帜,有着明显的个人风格。
傅山的连绵大草,除了使人有一种粗狂散乱,不可一世的感觉外,似有种种不可言状的凄怆,那种狂怪、反常、悖理、野情还表现在字型的夸张变形上,改变字结构,使其支离,破坏平衡,打碎整齐。这对他的草書创作,由巧到拙的过渡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在视觉给人造成强烈的起落跌宕和振奋人心。淋漓的笔墨,把自己消融于“忘我”的境界中,与其说是挥动连绵不断的线条,不如说是用连绵音符谱写了他连绵的人生悲歌。傅山狂草结字追求内部空间的繁与密,以线的繁复缠绕分割空间来求取异于常规的效果,但是纵长开张的字势并没有让人感觉闭塞感。通过图1可以看出他的狂草结字气势磅礴,苍劲浑厚而奔放,草法纯正,造型生动准确而有天趣,在苍劲中有秀润,在飘逸中有沉着,巧中有拙,拙中见巧,尤其是气贯通神之处,为当时所有大家所不及。
通过图2可以看出,王书的结字风格体现为:险、苍、雄、劲、力胜。这说明,王铎行草书并没有完全皈依二王的正统书法,无论是以二王的标准作为参照,还是与在他之前书名远播的董其昌书法相对比,都不能将王铎的书法风格简单纳入王羲之流派。
由图1、图2对比二者结字的异同。傅山狂草结字以外拓圆浑为主,追求奇、拙效果,而且有一种被挤压感。在结体上,王铎也有创造性发挥,结构上的疏密并置、正奇对比。可见,追求奇是二者的共性,但是傅山狂草结字以外拓圆浑为主,很少有棱角,显得雍容大度庄重,这是他学习颜真卿的结果。王铎的结字就相对内敛,方折体势为多,而且左右欹侧的幅度很大。
三、傅山、王铎狂草艺术章法比较
章法是书法作品最关键的因素,一件成功的书法作品,不仅要求笔法精准、结字优美,更重要的是章法布局的完整和谐。章法是一个包容了多方面内容的统一体,它是结构、用笔、用墨、节奏的相互作用的结果。王僧虔《笔意赞》中曾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3]由此可见,一幅书法作品最先打动人的往往是作品的章法。
明末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很佩服傅山,说:“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清初傅青主的书法是闻名书史的。我们从他的行草书作品能感受到一种如龙蛇滚动,“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这气势正是其草书章法所产生的形式美带给我们的。傅山草书以全局来看,似乎不在意一些细节上的过渡处理,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巧若拙,以任情恣肆、粗头乱服的表现形式来弥补一些细节上的缺失。其线条的大开大合与夸张的缠绕,甚至让人讥为“死蛇挂树”。书法理论家陈振濂先生则评价说:“傅山的狂草重真性,强调气势,与明代大草书家如徐渭、王铎等相接近,但在大气上更胜之。”显然,傅山并不是刻意要为后人留下一个精美的审美范式,而是着重于为后世的书法创作提供一种崭新的理念,一种全新的书法审美思想,一种真正的书法艺术品格。傅山用草书作品诠释了艺术品应该具有的本质特征,以及一件艺术作品该具备的灵魂,艺术家应该追求的审美目标。他入古不甚精深,并且受到当时主流书风的影响,他在具备书法书写技术的同时,更把自身的主体意思看得高于一切。因此,他的草书以气度见长,真情流露,纯朴自然。
王铎在其狂草结字体势上 ,主要有两点创新:一是结构上的疏密并置、正奇对比,字势上欹侧感很强,有人做过研究,他的行书作品当中的一些结字最大倾角是二十五度,而草书作品中结字的最大倾斜角度达到了六十五度,因此,他的草书作品的欹势远超过了以往时代的作品。二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个例:二重轴线连接。当我们的视觉顺着作品轴线下行时,常会出现轴线忽然中断在某一字上,可是当新的轴线在下一字中找到时,却发现新轴线与这个字衔接完好,不过它利用的是另一条潜在的轴线。这“潜在的轴线”得以使断裂的上下字轴线修复,不仅可以达到字与字之间联系的顿挫、错落的效果,又可以使轴线进行流畅过渡。
四、傅山、王铎狂草艺术墨法比较
书法批评家梅墨生曾说过:“在用墨上,王铎草书表现出对传统用墨总结性继承和出类拔萃的创造才华。成片的涨墨,大片的枯墨的强烈对比喻示了他雄奇、豪肆的个性。在某些作品中,淋漓流动的涨墨与只剩色调的渴墨,似乎也在喻示着他已把书法用墨对比发挥到了极致。”
“涨墨”是指墨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王铎以润笔或者掺水的墨对点画有意进行渗晕;或使一字的线条达到互相合并的效果;或使笔触与渗晕交叉产生丰富的层次,强烈的墨色变化,使笔墨显现出一种别开生面的趣味,同时推动了后世对墨色技巧的探索研究与应用。“涨墨”又使局部的点线溶于一处,在整幅作品中形成块面,这样使得线条的节奏感凸显得更加强烈,仿佛是音乐中的最强音,震撼人心。细细解读,王铎的“涨墨”也有虚灵透彻的一面,绝不是毫无生命力的墨的堆积。此法应是王铎取法于画,将绘画的晕染技术引入书法的结果。王铎草书中墨的浓、淡、干、湿、焦,在其草书中用得恰到好处,变化无穷,再结合用笔的疾、缓,其作品就具有了极强的运动感。就像一首激动人心的一首交响曲。王铎的涨墨之法,拓展了传统书法的用墨空间,提升了墨的情绪化表现,给予人们一种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五、结语
傅山和王铎都以放旷的大草书名垂于世,但是傅山草书的放旷有別于王铎,他们放旷的方式不一样,程度不一样,意义也不一样。这种字中的放旷其实是人的精神的流露,是人的情感的放任。人借助于艺术表达自身主体精神,因此艺术作品是人情感表达的抽象外化,书法作品才引得观赏者或静或动或喜或悲。但书法又不是纯粹情感的,它有作为表现主观自我的一面,更有表现其自身形式规律的一面。从书法的本质规律看,它有自身特定的语言,是有规矩和法度的。情感与法度的关系,也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书法是书家的“意”的物化,可以不借具象来表现,而是在点、线、面的铺陈中表现出来。技法与情感在书法艺术作品中是对立统一的,创作者若想作品点画精到,合乎法度,中规中矩,那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情感的自由表现,情感的表达离不开法度的支撑,同时法度也约束了情感的表达。作者若想使得自身情感得到充分、自由抒发,那可能法度上失之精微,情感的放达使技法的细腻之处难以顾及。但是,情感与法度对于书法艺术都是重要的,两者缺一不可。放任情感和拘于法度都是不可取的,情感与法度必须高度契合。
参考文献:
[1]钟明善.钟明善书学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8.
[2]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394.
[3]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62.
作者单位:
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