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教育的转变:从“修业”到“明道”

2018-07-30丁洁马青

关键词:转变

丁洁 马青

【摘要】《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是指社会文化伦理规范,“业”是指社会生产生活技能。现代教育要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必须具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度的“明道”与“修业”。遗憾的是,由于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不深刻,在教育中过度地推崇“修业”,而忽视“明道”所发挥的作用,导致社会伦理道德风气的腐化堕落。为了扭转这种局面,现代教育必须从“修业”走向“明道”。

【关键词】修业 明道 转变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028-02

一、“修业”:过度推崇的教育方式

(一)教育者提倡的“异化修业”

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共同进行的双向互动过程,教育者在其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教育方式,其所提倡的畸形修业理念导致教育以修业为主,而原本的明道却退居其次。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逐步被人们所提倡。但是应试教育并没有因为素质教育的提出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相反逐步演变成了一种标准化的选拔体系。面对应试选拔,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重修业而轻明道。教似乎是机械化的工作,考试考什么教育者教什么,考试大纲决定教育者教的内容。教的过程已成为了一种机械化操作。在应试重压下,使受教育者完成修业任务已成为教育工作的第一要务。修业内容就是考试要求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生产生活技能,受教育者越精通,就意味着在考试这场“博弈”中的胜算越大。受教育者是否明白最基本的社会伦理规范,是否在道德品质上能够以一个合格的人立足于社会已成为应试教育下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教育者提倡教的内容即为为考试而修业,考察内容为修业内容。课业以内的“考业”(指升学考试科目)负担确实过重,不管学生是否喜欢,统统都被圈在“考业”之内拼高低、定输赢,给学生心理造成了巨大压力。“考业”以外的课业负担又过轻,对修养德性、浸润美感、激活生命、学会生存等非升学考试科目,不管学生多么喜欢,一律予以限制甚至干脆取消,封闭了中小学生舒展身心、释放能力、缓解压力的心灵通道。[1]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修业无疑是被异化了的,修业不存在其原始的德业兼顾状态,犹如全速前进而偏离轨道的列车,全速向考试成绩驶去。致使教育也失去了其原本德业双修功效。这种异化形态下的修业,毋庸置疑是残缺的。致使受教育者产生过激的功利化追求。

二、“明道”:值得推廣的教育方式

“道”即社会文化伦理规范,“明道”即是在教育中,将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

回顾以往德育课程中的道德,就其存在形态而言,可以概括为一个基本特点:这是一种知识道德。它存在于一种体系化的道德知识(理论)之中。把道德作为知识来看待,或者说,认为道德主要表现为知识,这种观念在西方是源远流长的,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柏拉图的道德即规范性知识,都是把道德看成是一种知识[2]

《师说》中提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古至今,教育者所扮演的角色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导者。

明道教育观下的教育内容既不是完全依赖书本知识,也不是将课程知识完全摒弃,而是依托课程,将知识作为强有力手段,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感染。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是隐性德育课程之一。较之数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人文社会科学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资源,例如,语文课程中榜样人物的作用;历史课程中历史伟人的德行与自律精神;人文地理课程中,地理知识和爱国主义的结合;……这些课程资源都能影响和调动学生的心智、情感以至整个精神,是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国际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人道主义、责任感、事业感、集体荣誉感和理想信念教育的最好素材。[3]当对受教育者进行古文化知识的教授时,所讲授的并不是简单的字句。而是透过文化,领略我国的古风、古韵,并与先代贤哲们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在道德教育中,受教育者形成应有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改变以课业知识为主的教育内容,将社会伦理、道德内化其中,从而达到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社会伦理道德逐步走向规范化的目标。

三、“修业”到“明道”:现代教育的转变

教育的成败关键在教育者,其在教育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者肩负着培养人的重任,要培养好下一代,其自身首先必须受到正确的教育,因为自身的教育价值和取向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关键性要素,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方向。因此,实现从修业到明道的现代教育观的转变,必然要求教育者转变其教育观念。由于受传统师范教育的影响,教师教育主要从如何训练教育者根据课程标准完成每一堂课的讲授入手,重修业而轻明道。在如何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文化教育方面则存在着巨大的缺失。面对这样的状况,首要任务是从教育者入手,加强其品德培养,树立德育意识,进而形成以德树人的教育观。

参考文献:

[1]孙国春,马亚燕.应试教育治理陷入僵局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4(12):17.

[2]张艳红.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45.

[3]吉昌华,郑水泉.略论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2):95.

作者简介:

丁洁(1992-),宁夏银川人,宁夏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管理,教师教育方面研究。

马青(1981-),河北青县人,宁夏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乡村教育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转变
构建小学高效课堂的点滴思考
二郎神形象转变之我见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分析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