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轿车类车辆发动机舱盖常见痕迹明晰

2018-07-30张培锋李丽莉

中国司法鉴定 2018年4期
关键词:舱盖客体痕迹

张培锋,张 辉,李丽莉

(1.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司法鉴定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上海200063;2.湛江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技术大队,广东 湛江 524033)

基于轿车车身的结构,发动机舱盖位于轿车前部车身,承载着隔热、隔音、防护发动机等功能,由于其位置靠前、自身面积大、刚性强、外形平整、涂层均匀等特点,一旦发生事故,发动机舱盖作为车体前置部件,即是痕迹的输出者(造痕客体),也是痕迹的承载者(承痕客体),由于刮擦、撞击、挤压、翻滚等多种造痕方式,当作为承痕客体时往往会在轿车发动机舱盖上留下多种类型的痕迹,例如:刮擦痕迹、弯折变形、凹陷变形、减加层痕迹等,通过检验和分析这些痕迹的部位、类型、分布范围、受力方向及形成机理等元素,可以解决司法鉴定中所涉及的诸多专门性问题,也可能成为案件中关键物证。物证是有客观存在形式的证据,也就是有大小、形状和纬度的任何东西[1]。本文针对轿车类发动机舱盖上常见痕迹进行分析。

1 轿车发动机舱盖上痕迹主要类型及特点

1.1 刮擦痕迹

发动机舱盖与其他客体物发生接触时,其接触面间产生相对位移,两者接触面上会产生具有方向性的线状或片状并伴有自身或介质转移的痕迹。

发动机舱盖由于其承痕面积大、外形平整、涂层均匀、位置靠前等特点,因此刮擦痕迹在发动机舱盖上最为常见。由于造痕客体性状和软硬度的不同,在发动机舱盖上一般会留下两种类型的刮擦痕迹,一类是硬刮痕,一类是擦痕。

硬刮痕一般呈线、条状或带状,多分布于发动机舱盖前段和左右两侧,有时会伴有凹陷变形等其它类型痕迹。形成这类痕迹的造痕客体一般有一定硬度,能使发动机舱盖形成明显的减层或加层痕迹,或者能使发动机舱盖表层涂层或内层板材造成较大面积的破坏性损伤,对于减层痕迹中,局部可形成沟槽,沟槽左右边缘涂层被沿受力方向推移(图1~2),使沟槽左右两侧呈锯齿状,其止缘涂层局部呈堆积状。

擦痕,或者叫软擦痕,一般呈片状,具有方向性,有一定面积,接触面间受力较均匀。形成这类痕迹的造痕客体一般材质较柔软,仅能造成发动机舱盖表面附灰减层或表层油漆减层,但擦痕部位常伴有凹陷变形、弯折变形等痕迹,有时亦会出现加层痕迹,这一类痕迹主要与软性客体接触所形成,如人体或人体所穿衣物或者车把把套、鞍座等。在这些痕迹物证中,除少数物证可经辨认而发挥证明作用外,绝大多数物证的证明作用要依仗科学技术的介入才能得以发挥。[2]所以与人体形成的擦痕,其接触位置可能遗留下织物经纬线类擦痕(布纹样擦痕)或印压痕迹,这些痕迹的证明作用常常需要借助微量物证鉴定来进行辅助。

图1 形成沟西槽左右两侧呈锯齿状

图2 形成沟槽止缘涂层局部呈堆积状

1.2 凹陷变形

发动机舱盖与其它客体物直接发生作用,使其板材沿受力方向发生凹陷的几何形变。

由于凹陷变形的形成一般需要与其他客体物直接发生作用,因此凹陷变形区域常会伴有刮擦痕迹(包括硬刮痕或软擦痕),当与硬质客体物发生作用形成凹陷变形时,其凹陷变形区域一般会出现硬刮痕(图3),当与软性客体物(如人体)发生作用形成凹陷变形时,其凹陷变形区域一般会出现片状擦痕等(图4),而不会出现硬刮痕(人体服饰上纽扣、拉链等除外)。

图3 凹陷变形区域的硬刮痕

图4 凹陷变形区域的片状擦痕

1.3 弯折变形

发动机舱盖与其他客体物发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使发动机舱盖板材形成弯折的几何形变。

发动机舱盖的形貌和材质决定了弯折变形痕迹一般面积较大、受力力度较大,常伴有刮擦痕迹、凹陷变形、移位变形等类型痕迹(图5~6),其中凹陷变形与弯折变形一般会同时出现。

弯折变形痕迹属于宏观痕迹,刮擦、挤压、撞击、翻滚等多种造痕方式均可以形成发动机舱盖的弯折变形,其受力方向一般较容易判断,同时其周边部件一般亦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如前照灯的破损、前进气罩的破损、前风窗玻璃的碎裂等。造成发动机舱盖弯折变形的因素较多,但主要取决于碰撞双方的能量,其具体因素例如车体重量、体积、接触面积、车辆速度等。

图5 弯折变形凹陷变形同时出现

图6 因撞击翻滚形成的发动机舱盖移位变形

1.4 加层痕迹和减层痕迹

当发动机舱盖与其他客体物发生力的作用时,使其表面介质增加的痕迹叫作加层痕迹,使其表面介质减少的痕迹叫作减层痕迹。减加层痕迹是刮擦痕迹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一般属于其他几类痕迹的伴生痕迹。此类痕迹一般比较容易发现和理解。

1.5 发动机舱盖上其它类型痕迹

由于造痕客体各式各样,造痕方式也比较复杂,所以除了上述常见的痕迹外,还有其他特殊类型的痕迹反映在发动机舱盖上,例如扭曲变形、孔洞等,这些类型痕迹在鉴定实践中遇见的频率略小,但这些痕迹在鉴定中往往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2 轿车发动机舱盖上痕迹的运用

轿车发动机舱盖作为承痕体可以很好反映造痕客体的外表结构、材质构成、受力方向等特征,通过解析这些痕迹及痕迹反映出的不同特征,用适当的方法可以有效解决交通事故案件中一些专门问题。常见的痕迹间证据形式包括指纹、血液和精液、毛发、纤维、油漆、玻璃、土壤、灰尘、鞋类和轮胎痕迹、枪击残留物、工具痕迹、弹丸擦拭物爆炸残留物和汽车灯光[3]。发动机舱盖上的痕迹在交通事故案件中经常作为证据,为案件侦破和法庭审判提供科学依据,例如运用发动机舱盖的痕迹分析逃逸事故中逃逸车辆的个体特征、判断案件中车辆之间的碰撞关系、判断车辆之间的运动关系等。

2.1 运用轿车发动机舱盖上痕迹刻画逃逸车辆

通过轿车发动机舱盖上痕迹反映出来的造痕部件的部位、形貌、性状等信息,可以依据经验对肇事逃逸案件中逃逸车辆做出具体刻画,为逃逸车辆排查提供依据。例如刮擦痕迹形态、弯折变形形态、凹陷痕迹形态可以分析造痕体外表结构特征,加层附着痕迹可以分析造痕体外表结构形态、物质成分等。

2.2 判断案件中车辆之间的碰撞关系

碰撞关系是交通事故处理中最基础的案件事实,运用交通事故中发动机舱盖上的不同类型痕迹,去判断案件事实是其最重要价值所在。

2.2.1 运用轿车发动机舱盖上刮擦痕迹去认定案件中车辆碰撞关系

通过痕迹比对认定交通事故案件中的碰撞关系是交通事故中痕迹运用的重要内容,发动机舱盖上的各类痕迹均可以单独或者组合方式认定案件中碰撞事实,硬刮痕属于硬质客体之间在相对运动过程中形成的痕迹,单个硬刮痕的相关特征及硬刮痕之间的组合关系可以判断相关客体之间如何发生碰撞的事实,由于承痕客体和造痕客体表面结构的构造关系,接触部位往往是多处,这样就可以形成一组一组的硬刮痕,当单个硬刮痕比对条件较差时,往往可以通过多组比对以及各硬刮擦痕迹之间相互对应关系进行综合评判,多组硬刮痕相互间考虑的因素一般有:长度、宽度、间距、深度、空间位置、附着物情况等。

2.2.2 通过轿车发动机舱盖上弯折变形、凹陷变形痕迹认定碰撞关系

由于碰撞过程中造痕客体和承痕客体材质硬度不同,相互作用后,有时可以形成规则的弯折变形、凹陷变形等,其变形后的形态与造痕客体外形一定的吻合性,通过其形貌特征运用工具痕迹检验方法,认定碰撞关系,如金属护栏、车轮轮辋等,在发动机舱盖上形成的弯折、凹陷变形痕迹会与造痕客体的外表结构形态呈现类似印压的对应关系,通过弯折变形一些细节特征可以判断碰撞双方的具体碰撞部位(图7~8)。造成弯折变形的受力点有时是多个,有时仅是一个点,有时是一个面,对于碰撞过程较复杂的交通事故,例如车辆碰撞后又发生翻滚等,其受力面可能存在多处,有的叠加出现,通过发动机舱盖弯折变形痕迹,可以判断车辆翻滚的方向、次数等。

图7 形成类弧形形貌的痕迹

图8 造痕车轮外侧形貌及痕迹

2.2.3 通过减加层痕迹认定碰撞关系

减加层痕迹一般为次生痕迹,发动机舱盖上减加层痕迹结合周边其他痕迹往往可以直接反映造痕客体物造痕面的物质增减、部位、形貌、质地等,同时对加层痕迹还可以用于微量物证的鉴定,条件较好的还可以用于同一认定,例如对于交通事故肇事逃逸案中,由于刮擦、碰撞造成发动机舱盖部分表面油漆或者内侧涂层整块脱落,并散落于事故现场,通过整体分离痕迹检验方法判断其是否系从该车发动机舱盖上所分离。当与人体皮肤直接发生接触时,有时会留下皮屑类物质(图9~10)。当与人体衣物发生碰擦时,有时会留下能反映衣物织物形貌的布纹样擦痕,甚至织物纤维及其他物质,通过正确的提取方法,对上述皮屑类物质或织物纤维物证的提取,送实验室进行DNA或微量物证的检验鉴定,此类物证对于肇事逃逸事故案认定意见中能起到重要作用。

图9 留下生物检材的位置一般较靠后

图10 擦痕处留下皮屑类物质且具有方向性

2.2.4 通过特殊痕迹认定碰撞关系

孔洞是指车体承受构件薄壁中空时,被尖硬的造型物体冲击压迫、击穿破损,外力大于承受体质地内应力时,形成窟窿状的立体痕迹[4]。通过孔洞可以判断造痕客体部位、质地、截面形状、几何尺寸(如直径)等,孔洞周边遗留有附着物的,还可以对该附着物与嫌疑造痕客体的表面物质做微量物证鉴定(图 11)。

图11 具有方向性能反映造痕客体的截面尺寸

2.3 判断碰撞车辆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

发动机舱盖痕迹是刮擦、碰撞过程的具体物证体现,通过发动机舱盖上的痕迹可以部分反映相关事故的运动过程,例如通过发动机舱盖形变情况、附着物或表层物质堆积情况等,判断其受力方向,进而判断车辆之间的相对速度关系,当受力较小时,在镜下观察,当痕底附着物翘起端的反方向和堆积物质由低向高的方向是造痕客体的相对运动方向[5]。对于发动机舱盖上多次刮擦、碰撞中形成的重叠痕迹,可以通过痕迹间相互破坏关系、叠加关系分析其形成的先后关系,进而推断在相互接触过程中运动关系。

2.4 分析碰撞时车辆位置关系

通过发动机舱盖痕迹起始位置的相关痕迹特征点的定位,结合现场地面痕迹情况(如轮迹及散落物等),可以将车辆碰撞瞬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定位,从而推断碰撞前相互位置、运动关系。在轿车与两轮类车辆的碰撞案件中,经常出现的两轮类车辆行驶位置问题,从轿车发动机舱盖上痕迹的部位、方向,以及两轮类车辆损毁部位,通过对两车具体接触部位的比对,一般可以对碰撞时两车的角度关系进行定位,再结合现场地面痕迹情况,进而对碰撞接触初始位置、车辆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还原。

2.5 判断对方车辆涉案者交通行为方式

通过发动机舱盖上擦痕或凹陷变形的位置、范围、形貌判断碰撞形态及对方涉案者交通行为方式。对于轿车与两轮类车辆或者轿车与行人的碰撞事故中,通过对发动机舱盖上痕迹检验,在确定碰撞形态的情况下,分析发动机舱盖上各类痕迹的特征,结合DNA或微量物证的鉴定意见、涉案者身体损伤情况等因素综合分析,可对道路交通事故涉案者交通行为方式进行判断,如驾乘关系、体位形态等。

3 案例应用

3.1 案例1

2017年11月21 日19时许,在某市发生一宗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一辆小轿车碰撞一辆未悬挂号牌二轮摩托车后逃逸,办案民警依据线索查扣了一辆悬挂广东号牌的小型轿车,经过对轿车车体痕迹勘验发现:发动机舱盖上有明显两条平行的硬刮痕,硬刮痕位置可见白色油漆减层出现,发动机舱盖前段见弯折变形,二轮摩托车尾部货架明显向上弯折变形,经过比对货架底部两平行金属杆的尺寸间距,货架向上变形后形成的变形角度均与送检轿车发动机舱盖部痕迹吻合。

两条平行的硬刮痕在单个痕迹形态上与送检二轮摩托车货架两平行金属杆可以对应,组合关系也吻合(平行间距)。

两条平行的硬刮痕伴生的白色油漆减层痕迹与送检二轮摩托车尾货架金属杠表面的白色油漆加层附着物可以吻合,经微量物证鉴定后认定两者为同种物质。

发动机舱盖硬刮痕处弯折变形后的形态与送检二轮摩托车变形后的弯折形态可以吻合,受力方向亦满足一组痕迹对的条件。

鉴于高度上的部分差异符合碰撞过程中变形后导致,在合理范围内,系非本质性差异点。

通过刮擦痕迹、弯折变形痕迹、加层附着物的比对,结合微量物证的鉴定,综合评判后认定两者发生过碰撞(图 12~14)。

图12 两条平行的硬刮痕

图13 具备造痕条件的两根平行的金属杆

图14 双方位置、形貌、痕间距、方向等均吻合

3.2 案例2

2017年11月21 日19时许,在某市发生一起交通肇事案,一辆名贵小型轿车与一辆两轮普通摩托车发生事故,在该小型轿车发动机舱盖上留下多处刮擦痕迹,该处刮擦痕迹与该摩托车后工具箱及下托架车部痕迹在部位、形貌、附着物、受力方向等方面均可以相互印证(图16~17),符合两者上述部位发生碰撞所形成的特征。

图16 四处刮擦痕迹组成规则形状的痕迹组

图16 后下侧凸出部位具备造痕条件

4 结语

发动机舱盖因其自身的良好承痕条件为相关案件事实认定提供了基础条件,其承载的痕迹可以为碰撞事实的认定、碰撞先后关系、速度关系、碰撞接触角度等问题提供解决思路,但在考虑其用途之外,还应考虑其他相关的信息。

4.1 综合考虑发动机舱盖相关承载痕迹各因素

利用轿车发动机舱盖痕迹进行碰撞关系认定过程中,应充分考量车体痕迹的保护状态以及承痕条件。在痕迹得到适当保护的状态下,碰撞关系的认定需要一定数量、价值的对应痕迹及物质交换来确认。分析碰撞关系的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好各类痕迹的应有价值,利用好相互之间的组合关系等,同时注意区分好陈旧类或施救过程形成的相关干扰痕迹[6]。

4.2 从依据更充分的要素为基础去思考问题

交通事故运动复杂性、开放性及易受干扰性造成了在分析案件时会产生错误认知,我们只有把握住最确信地案件要素,才能准确地去分析其矛盾产生的原因,例如发动机舱盖因剧烈碰撞形成的刮擦痕迹、弯折变形、凹陷变形就比擦痕更容易辨识,提供的碰撞信息更可信,同时这样的痕迹往往比当事人的言辞证据价值更高。

猜你喜欢

舱盖客体痕迹
社会公正分配客体维度与道德情绪的双向互动
某型飞机座舱盖支座裂纹故障分析与排除
集装箱起重机舱盖板平台及其安全摆放优化控制方法
浅议犯罪客体
浅议犯罪客体
小偷留下来的痕迹
生命痕迹
众泰SR9行李舱盖无法正常开关
某船折叠式舱盖滚轮耳板变形故障排查及修理
浅谈知识产权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