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教学中激发与培养学生历史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
2018-07-29郭建萍
摘 要: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充分发挥课堂的平台作用,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重视历史逻辑思维过程、思维方法、思维习惯及科学表达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提高学生历史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历史课堂;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1-31
作者简介:郭建萍(1982—),女,回族,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
历史逻辑思维指在历史学科领域中,人们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形式,感知历史发展的过程,能动地反映历史事实,认识历史本质和规律的理性思维活动,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抽象性。历史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适应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时代需要。
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重视对学生历史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下面笔者结合高三复习教学中一些案例和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重视概念教学,构建激发历史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
历史概念构成历史逻辑思维基本形式之一。正确的概念理解是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起点和基础,也是历史判断和历史推理的前提。熟练掌握历史概念,能够提高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推动对历史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在高三复习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存在这些方面的问题:缺乏系统的历史概念的建立;解释性描述欠缺,不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多角度理解、完整叙述;知识的迁移性较差,被动机械地接受历史知识,教条背诵大段的文字结论,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扎实解读历史概念,增强理解历史问题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教师要讲清教材中涉及的每个重要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引导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分析概括综合,注重解读和阐释,让学生理解得准确、全面、透彻,引导学生透过史实发现本质,总结历史规律,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性认识。比如,《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这一专题涉及众多历史概念名词,如宗法分封制、内外朝、三省六部制、内阁、中枢结构、外戚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等。这些概念是考试检测的重点,学生要正确理解历史概念,才能抓住历史的实质。
二、高效复习,充分发挥课堂在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平台作用
高三教学中主要课型是复习课和讲评课。但高三复习课不是“满堂灌”,不是机械式的练习—评讲—考试。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应转变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多采用启发式、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路人。比如,复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这一专题,在讲授《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形成》这一课时,笔者做了以下教学设计:
环节一:把书“读薄”,回顾重要知识点。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老师提供的学案完成,小组内互助学习。环节二:把书“读通”,整理专题线索,突破重点、难点,在教师指导下理清专题线索。教师解读近代化史观这一概念,通过展示史料、设计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回答问题。在史料分析的基础上,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工业革命影响的归纳总结,多角度认识世界市场形成的意義。学生通过学习,从近代化角度认识工业革命推动西方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理性化、社会结构城市化,工业文明率先在西方崛起。环节三:把书读透,横向纵向比较,构建知识网络。联系19世纪近代中国相关史实,辩证分析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影响。通过学生作业展示,教师点评存在问题,总结答题技巧,适度提升对本课知识的认识。
三、重视史料导学,强化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思维能力
在高三复习课中,教师要以科学史观为指导,重视多种史料的收集,通过设置有效合理的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借助归纳、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解读历史信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探究问题,形成正确的历史结论。比如,在复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这个知识点时,选取了以下史料:
史料一:“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史料二:“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史料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关于英国对印度的双重使命的一段文字。教师通过史料展示,教学生读史,指导学生从不同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综合概括、比较分析,通过思考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概括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四、善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严密逻辑思维品质
正确的逻辑判断建立在对教材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许多学生在复习中经常跟教师反映的问题是背的内容实在太多了,背了又很容易忘,会背却不会做,严重打击了学习的积极性。知识的记忆是有方法的,记忆保留得持久关键在于建立知识点间的逻辑联系。在高三复习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前后联系,注重对历史阶段特征的归纳概括,掌握重要的历史发展线索;通过对同一时期中外历史事件的联系对比,特定时间下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等,形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提高记忆持久性,有助于把握历史发展脉络。比如,在复习“古代中国经济制度”这一专题时,笔者指导学生用以下公式把农业手工业商业知识进行整合:农业=农具+水利(生产力)+土地所有制+土地经营方式+赋税(生产关系);手工业= 技术工艺(冶金、纺织、陶瓷)+
经营方式(家庭、官营、私营);商业=商品+商路+商人+市场+城市+
货币(“三商两市一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思维导图的构建需要运用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分析与综合、归类与比较等逻辑思维,学生在复习和解题中都可以经常使用,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逐渐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五、指导小论文、开放式题型的训练,重视历史逻辑思维方式的训练
小论文撰写过程中能反映出学生对历史史实掌握的熟练程度,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分析、思考、质疑、探究历史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等。赋分原则基本是按照层次分明、逻辑严密、表达清晰等要求进行开放式评定的,这就对学生的论证逻辑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专业术语,选取典型的史实论据,精练表达,论证合乎逻辑,围绕观点首尾呼应。在训练中,教师要选取符合“小切口”特征的试题,指导学生深入挖掘信息内容,灵活迁移知识,能够发散思维,史论结合、从多角度展开论述,条理清晰,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论证能力。
新课标突出强调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积极适应角色转换,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学生机械学习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历史知识,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系统,拓展学科视野的深度。教师要从课堂的指挥者转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要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以能力为重点,以思维培养为核心,重视逻辑思维过程、思维方法、思维习惯及科学表达能力的激发培养,积极构建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学生自主合作、充满活力、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石晓博,张惠民.高考要突出考核逻辑思维能力[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00-102,106.
[2]姚海权.浅谈历史逻辑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下旬刊),2013(3):26-28.
[3]胡耀木. 谈历史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2):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