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扣文体特征,落实“语用”教学

2018-07-29陈少丽

教师·下 2018年5期
关键词:文体特征语言文字

摘 要:每一种文体都有着自己内在的特性和规律,教师应通过以“文体”为着眼点,有效地确定该文本的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小学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不仅要看到文本表面承载的言语信息、表达的思想内容、使用的文体样式,还必须关注到文字背后隐藏着的言语形式。语文课更应唤醒课程意识:紧扣文体特征,落实“语用”教学,从而让学生学习好语言文字,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关键词:语言文字;文体特征;“语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2-01

作者简介:陈少丽(1971—),女,福建莆田人,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新县中心小学教导处主任,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随着新课标中“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学科性质的提出,当下语文课堂“语用”教学已蔚然成风。然而,在教学中,忽视文体特征,为“语用”而“语用”的教学比较严重。其实,不同的文体所关注的教学内容是不同的,所应选取的“语用”教学点也是不同的。本文结合人教版三下《矛和盾的集合》的教学,谈谈如何关注文体特性,落实“语用”的教学。

一、在把握内容的过程中学习把握的方法

新课标在中年段的教学目标中指出:要培养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人教版三下第七组课文是以“思想方法”为专题编排课文,《矛和盾的集合》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科技性的小品文。课题就隐含着单元主题的特点,体现着文体的特点,体现着一种思想方法:把矛的优点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文章的行文结构也是围绕这一特点进行的。在教学中,如何落实中段把握主要内容的目标呢?教学过程如下:

学生读课文,注意字音,识记生字,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自学后全班交流:

(1)出示三组生字词,识记交流。

进攻 戳 雨点般

自卫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坦克 炮口 履带 大显神威 庞然大物

学生识记生字词后交流这三组词语分别描写什么。

(2)引导抓住这三件事物,简单地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引导学生小结概括主要内容方法:抓住所描写的主要事物,用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在这个教学片段的过程中,我主要是把概括内容的方法与字词的教学结合起来,分组显示三组词语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发现这三种词语分别是写矛、盾和坦克的,再引导学生根据这三种事物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回忆小结了这一概括内容的方法,实现了从“学”到“得”、从“篇”到“类”的提升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并非只是简单地知道课文内容,而是经历了一个学习、尝试的过程:抓住事物—简洁概括—把握方法。有了这样一个参与的过程,学习把握课文内容的教学目标才得以体现。

二、在了解发明的过程中学习思维的严密

教育部近期公布了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其中把“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语文教学应致力培养的四大核心素养[2]。可见,“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维度。陈先云主编也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不仅仅只是教授语文的知识,更应把“语用”“思维”“审美”视为已任,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矛和盾的集合》这篇科技小品文,写了坦克这一科技事物的发明和运用过程。文章的行文过程已体现出了“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一单元主题,把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这一思维过程详尽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在教学中,我们不应只是引导学生知道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坦克这一知识点,更应该把学生引到关注坦克发明过程中,发明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这一思维过程。教学过程如下:

再次读课文第1~4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怎么把发明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发明过程具体清楚地写出来的。学生自觉小组交流后交流:

(1)交流并出示发明家“难以招架”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雨点般”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等词语体会当初紧张危急的比赛情景。

(2)学生交流:此时,如果你是发明家,会怎么想?相机引出“盾太小啦!……”句子指导朗读。

(3)学习分析方法。

谈话:现在你有了铁屋子,感觉怎么样呢?

读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的发现。前半句说的是什么,后半句说的是什么?引导发现发明家的分析思维过程,分析了铁屋子的长处和不足。用了一个“固然……却……”的句式,把事物的利与弊两方面都分析出来。

以上的教学,关键是在引导学生明白发明家在发明坦克的过程中发现了哪几个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再次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文本,关注作者是怎么写的、发明家是怎么样思考的这一核心“语用”训练点。在学习“固然……却……”这一句式时,引导学生关注前半句说什么、后半句说什么,把目标定在怎么思考,怎么把事物的利与弊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学生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了发明家思维的方法,把单元主题“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落到实处,突出了文题的特征,也实现了中段的理解关键词句的“语用”重点。

三、在拓展延伸的練习中学习语言的运用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课文无非只是个例子,在教学中,我们应很好地发挥这一例子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例子、运用例子,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中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强于哲理思维,他们善于图文并茂地认识世界,而理性的思考还处于沉睡状态[3]。但是,小学生善于模仿这一特性,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对于发明家思维的过程,作者用了“固然……却……”这一句式,很好地把事物利与弊的两方面联系起来说。对于这样简单的正反两方面的思考分析,学生可以尝试练习,在发展思维的同时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过程如下:

自由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结合表格,尝试运用“固然……却……”的句式,把发明家发现其他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说清楚。个人练习后交流,如有了铁屋子后固然安全,却不能进攻;进攻才是取胜的关键等。

很多时候,文本的空白为语言的运用创造了很好的语境。在这一片段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文本略写其他问题发现、解决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练习表达。从学生课堂学习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是能够而且完全可以像发明家一样,对事物的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思维的。

四、结语

总之,“语用”的教学应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语用”教学内容的确定,应紧密结合文体特征、学段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在整个“语用”的实践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为“语用”而“语用”,或简单地教授语用表达的概念,而应引导学生深入“语用”学习实践过程之中,领悟“语用”表达的秘妙,体验“语用”过程的美妙。

参考文献:

[1]纪慧慧.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 2013(3):16-17.

[2]王荣生.实用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12.

[3]夏 天.阅读教学级段目标明确 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4(5):126.

猜你喜欢

文体特征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如何让学生感悟中国语言文字
网游小说的文体特征分析
新疆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实践与思考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