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阅读 回归文本对话
2018-07-29黄峰攀
摘 要:批注阅读是一种高效化的文本阅读形式,集合了读与写、思与悟的阅读过程。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注阅读,能够让他们与文本的对话更深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基于文本内容进行批注阅读,让批注阅读回归文本主旨、回归文本重点、回归文本思考。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批注阅读在文本对话中的功能。
关键词:批注阅读;个性化;文本对话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2-06
作者简介:黄峰攀(1970—),女,福建莆田人,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沟头小学校长,一级教师,专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批注式阅读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一种重要形式。批注式阅读,让课文批注成为系在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一条彩带,为生本之间架起一座真诚对话的桥梁。其实,批注式阅读一旦介入文本,圈点出阅读者学习心得或疑难,就成了课堂生成的宝贵教学资源[1]。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呢?
一、认准批注符号,有的放矢阅读
批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表意符号,一般用横线、波浪线、着重号、三角形、括号、问号等,对一些重点或疑惑用简单的表意符号在文本中直接注明,这种方法简单易用,深受小学生欢迎;另一种是写短语,就是在读到某词、某句或某章节时,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把自己的感悟或者疑惑写在文本空白处,以利于请教别人、与同学交流,或便于以后复习时引起注意。让学生明确批注符号、弄清使用方法、养成批注习惯,这是批注阅读的第一步。批注符号一般有以下几种:横线“ ”表示优美的词语;三角形“△△△”表示有所顿悟、极其重要的地方;波浪线“﹏ ”表示精彩语句;双横线“”表示点明中心、启示教育人的地方;问号“?”表示有疑惑的地方;着重号“...”表示关键词;感叹号“!”表示赞同或者满意;等等。教师只有经常进行批注练习,让学生明确批注符号及其作用,批注阅读才能顺利进行。
二、关注导语提示,明确文本要点
新教材灵活地在每一组课文前安排了单元导读,在部分课文前安排了阅读提示,课后提出了思考题,或者在课文中的某个地方以学习小伙伴的身份,用“吹泡泡”的形式表达出一些感悟。这些都是为了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应重点理解哪些问题、内容知识以及某些应着重思考的词句;或用感悟性、点评性的词语作为批注语,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的内容;或者引导学生揣摩其遣词造句之精彩;或者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或者让学生了解文章之表达方法……其实,文中这些小泡泡,既可作为学生写批注的提示或范例,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书思考。日常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相应的地方写批注。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时,在第四自然段旁边有一个“泡泡”:“我仿佛感觉到了那种壮观的景象。”其用意是提醒学生,应注意段落中精彩的描写。所以我让学生用着重号“...”标出“水墙”“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语,并用批注式短语在文本空白处写出自己的体会,如“水墙,形象地说明了浪头之高,范围之广,太壮观了!”或者“用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来形容大潮来时的巨大声响,真是气势非凡,十分壮观!”之类的批注。如此一来,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将批注写得既有深度又个性化、多样化。
阅读应注重领悟,唯有标出精要处,才能有的放矢、各个击破。批注,就是为此而设立的。每篇略读课文的前面有“阅读提示”,精读课文的后面有“课后思考题”,这些地方都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批注、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究。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夸父追日》一文时,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提示,引导学生作批注,用“﹏”画出描写夸父追日的语句,用“△△△”标出描写太阳毒辣的词,用“”画出描写夸父干渴的句子,用“ ”画出描写四周景物的语句,品读之后再写批注,写写自己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从这个句子中感受到了什么等之类的短语,以此来启发学生领会夸父追求光明、憎恶黑暗、英勇顽强的人物品质,使学生从悟文悟道中受到教育,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阅读教學更高效。
三、抓住重点词句,深层思考感悟
文本中有些起画龙点睛作用的精妙词句,特别是体现文章中心思想、表达情感的传神词句,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重点语句进行批注感悟,借此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文本人文内涵的领悟[2]。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窃读记》一课教学时,我让学生用“△△△”标画出“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一集中体现作者情感的中心句。然后,我围绕这个句子创设问题情境:“这种窃读的滋味究竟是怎样一种滋味呢?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于是学生带着问题,静静地细读文本,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作批注。有的学生抓住“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哟,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这一句写批注:“作者特别想读到这本书,所以她是快乐的,连头发被弄乱了也不在乎。”有的圈点出“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一句作批注,写道:“我从这些动作中体会到窃读实在是太累了。”有的画出“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作批注:“窃读的滋味是提心吊胆、十分尴尬的,还要察言观色,真是太难为作者了。”更有学生抓住“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一句批注到:“这种精神上的满足,不仅快乐,而且幸福。难怪作者会说:‘脚站得有些麻木,但我浑身轻松。”这些批注都是学生紧紧围绕文本重点句子自读自悟,对课文进行深层面思考后所得到的感悟,远远胜过教师一遍又一遍的说教。
四、圈点剖析质疑,交流对话解惑
“圈”指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学会主动把重点词句、疑难问题圈批注写出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受学生自身生活经历和阅读实践能力的影响,不少学生读课文时,难免会遇到阅读障碍,并且由此产生一些疑点和困惑。对于学生与文本认知之间的这些冲突,教师应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将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用“圈”批注的方式写在文本空白处,然后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与同学交流、询问老师等方式,使自己解惑[3]。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时,我看到有位学生在书中批注的疑惑:“真奇怪,杭州那么多桂花,那香气怎么可能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一棵桂花呢?”我让他站起来,大声说出了自己的困惑,不少学生随声附和,也觉得这样不合理。于是,我趁热打铁,请学生再次细读文本,在文中具体语句中找找看到底是哪里的桂花比较香,并做好批注。之后,不同观点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批注,你一言我一语地展开了一场辩论。在辩论中,学生明白了,杭州小山上的桂花因为树多,事实上香气会更浓郁些;也明白了母亲不是用嗅觉在区分桂花的香气,而是用情感在体味香气,杭州的桂花就只是普通的桂花而已,而家乡的桂花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一亲一疏,感情自然泾渭分明了。由此可见,教师善用学生在思维困惑处所作的批注,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探讨、共同质疑解疑,从而提升人文感悟和对文章的鉴赏力是有着巨大作用的。
批注式阅读,它是个性化阅读,是学生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是学生心灵深处的阅读。批注式阅读,使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张扬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永丽.让批注阅读回归文本本位[J].小学教学参考,2016(7):32-33.
[2]林洪石.让生命个性在批注式阅读中张扬[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4):79-80.
[3]叶 静,龙沛歆.让课文批注成为阅读教学的伴奏曲[J].小学时代(教师版),2009(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