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习作意识在阅读教学中流淌

2018-07-29黄桂英

教师·下 2018年5期

摘 要:语文之美,在于让学生们徜徉于方块字的海洋中畅快表达,形成厚实的语感,言从字顺地写出流畅的文字,说出清晰的语句,为语言表达清淤排障,为语文素养的“换挡提速”奠基。文章中,作者抓住习作意识的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习作思维的“冶炼”以及在教学中把握文章脉络这四个方面展开叙述,以便为习作方法的习得奠定基础。

关键词:习作意识;遣词造句;习作思维;把握脉络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1-21

作者简介:黄桂英,女,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东峤下屿小学教师,小学高级教师。

一、重视课题教学,培养习作意识

如果文章是一块饼,文章的题目就是这块饼的压缩品。文章的题目蕴含着丰富的信息量,如果任课教师能借题发挥,因势利导,借助文章题目坚持问题导向,就能对文章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爬山虎的脚》为例,我是这么做的:

师:看到“爬山虎”,你认为作者应该给读者介绍些什么?

生1:我认为应该介绍爬山虎长在哪,是怎样的一种植物。

生2:应该介绍爬山虎的茎、叶和花。

生3:还应该介绍爬山虎的脚。

師:应该如何介绍爬山虎的茎、叶、花,以及脚的特点呢?

生:可以从样子和颜色方面介绍茎、叶、花、脚的特点。(教师简单小结后板书完整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猜想一下,《爬山虎的脚》这课可能写什么?该写什么?

师:《爬山虎的脚》与《爬山虎》这样的题目比较,你们认为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我觉得,以这个题目为题,作者是有用意的,一方面是对爬山虎相关特点娓娓道来,另一方面给人鲜活的形象感。

以上案例中,我充分利用教材的课题资源渗透习作意识,主要体现在下面两点:

1.审题、拟题意识

“假如你是作者,看到‘爬山虎,你认为应该给读者介绍些什么?”“《爬山虎的脚》与《爬山虎》这样的题目比较,你认为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旨在通过交流,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以及写作时的拟题能力。

2.取材、构思能力

“看到‘爬山虎,你认为应该给读者介绍些什么?”“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想到叶圣陶先生的这篇文章里面主要介绍什么内容吗?你觉得应该写一些什么?请畅所欲言。”在这样的问题引领下,学生对课文的轮廓有了一定的想法,这对以后观察日记的指导事半功倍。

教学生选材的时候,首先要求学生把主题确定下来,再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选择恰到好处的“材料”。同时,对学生构思的训练,刚开始可以采用想象训练法,通过一些可以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题目,开启学生的构思和创作能力。比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这么一个题目:假如我会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让学生展开想象,实现“无中生有”的构思,这对“冶炼”学生的构思能力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对平时所接触的材料进行整合、分析、加工,进而创作出言从字顺的文字来。

二、品味优美词句,学习遣词造句

为让学生逐渐熟悉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桂林山水》这一篇课文的具体教学中,无论是写山还是写水,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了一系列的修辞手法,如排比、比喻等。“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教师抓住这些关键句展开教学,并借此运用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如此,就如同抓住蛇的七寸,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学生通过反复欣赏品读,充分品味其优美的韵味,也学习到了排比、比喻的表达效果。

在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句子串串烧”这个技巧。所谓的“句子串串烧”,就是教师提供一个简单的句子,然后由学生将这个简单的句子变成丰富多彩、内容细腻传神的佳句,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在习作上的修改能力也会“旧貌换新颜”。

三、发挥丰富想象,训练习作思维

1.挖掘文中可模仿的句段,适时模仿

对初学者而言,最初的模仿为最终的创新打下基础。在语文学习中,让学生模仿优秀作者的写作技巧,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大有裨益的。教师应善于引领学生在模仿中创新,在模仿中求异。

例如《猫》的最后一段描写小猫,抓住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选择了在屋子里玩线团、玩鸡毛和在花盆里摔跤、打秋千等小事、趣事来表现,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猫的喜爱之情。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表达特点后,可让学生仿写小狗、小猪、小公鸡等。当然,适时的模仿也要适度,模仿的痕迹太过,就会演变为抄袭。初学者在模仿的过程中,可以模仿优秀作者的写作思路、表达方式,而不能只是改动其中的几个字就当作模仿。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这一方面的训练,把握好模仿的度,不能让模仿成为抄袭的“挡箭牌”。在后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完全摆脱模仿的羁绊,让学生用属于自己的优质文笔去做到“我笔写我心”。

2.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

聚焦文章中具体的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是有一定用处的。如在教学《去年的树》这篇课文的时候,文章的最后几个自然段有心理活动的描写,我紧紧抓住其中的两处“看了一会儿”,让学生换位思考,体会一下鸟儿的所思所想,从而对心理活动这一细节的刻画加深印象。

3.补充人物语言

补充人物语言又叫“文本补白”,是对文章中一些被作者省略掉的文字展开想象,进行补充说明,进行情景再现,进行合理的探讨和思索,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例如,教学《难忘的一课》,教师讲到老师带领“我”参观小礼堂时,可以启发学生想象:“我”和老师之间可能会说些什么?这样的文本补白,不仅可以开启学生的想象能力,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撰写能力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

4.续写故事

续写故事对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是一个“大熔炉”。通过续写文章,学生对故事人物的理解得以升华,完成从“人在书中”到“走出书外”进行创作的“华丽转身”。比如,在教学臧克家《有的人》这首现代诗的时候,教师不妨让学生续写“如果你是作者,你还想写些什么?”,让学生脑洞大开,引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把握文章脉络,学习撰写方法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奇经八脉”,要打通学生在习作中的“任督二脉”,教师就应该让他们熟悉文本中优秀文章的脉络。例如,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颐和园的各种图片,交流了解有关资料,使学生对颐和园“大而美”的特点有了初步认识;接着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直接点明颐和园“大而美”的特点的两句话(两段),反复品读与比较,提升学生对“前后照应”“总起—分述—总结”的习作规律的认识。教学中,我以课后思考题为“导火索”,让学生根据相关段落发现习作规律:写游览文章,地点变换的交代要做到衔接自然。

再如,教《秦兵马俑》这篇课文的时候,文中的过渡句是我让学生掌握文章脉络的“主心骨”,我紧紧抓住这一关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清脉络,了解秦兵马俑的三个特点,同时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过渡句(段)把握文章脉络,并在自己以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无数教学案例表明,我们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运用,做好读与写的“无缝对接”,扎扎实实进行语感的训练,不仅能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各种训练中“庖丁解牛”般掌握学语文、懂语文、用语文的规律,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习作意识在阅读教学中流淌。

参考文献:

[1]胡少群.语文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J].现代教育教学杂志,2011(2):108.

[2]季秀华.加强语文阅读教学 提高学生写作水平[J].才智,2013(3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