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学习”模式在品德课中的应用探索

2018-07-29吴丽红

教师·下 2018年5期
关键词:品德课堂应用实践自主学习

摘 要:早在国家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中,“自主学习”就被确立为重要研究内容,把“自主学习”模式引入小学品德课程中,将提高品德课堂的成效。作者在学习的基础上对品德课堂实施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进行了一番探索,分析了“自主学习”的含义和特点、品德教学与“自主学习”的关系、品德课堂中“自主学习”模式的现状、品德课堂中“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索,以期转变教师教育教学思想,让“自主学习”模式焕发品德课堂的新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品德课堂;“自主学习”;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2-26

课题项目:本文系市级课题“在小学品德课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探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吴丽红(1969—),女,福建莆田人,小学品德学科教研员,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思想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的内容是德育知识和社会道德体系,在几年的品德教学中,笔者发现随着我们的品德素材越来越多,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越来越驾轻就熟,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注却容易忽视。“自主学习”的概念近些年很火,事实上,早从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开始,到近代的陶行知,很多教育大家都是自主学习思想的倡导者。人本主义心理学更是强调个体是学习的主体,从理论上支持了“自主学习”模式的实施,对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客地位有着明确的阐述。笔者在学习的基础上对品德课堂实施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进行了一番探索。

一、“自主学习”的含义和特点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相对的一种新式学习方法,从表意看,就是自己主动学习。如果把自主学习中的主体,也就是学生,比喻成生长中的小树,那么教师的角色就是园丁。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尽可能为学生创设适合生长的环境,提供他们成长所需的各种养料,引导和辅助“小树苗们”成长。“自主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1)主动性。自主学习是在教师的既定主题下,以学生意识为主导的,针对某特定阶段的学习任务进行的有组织、有步骤的学习。

(2)随机性。学习的契机可能是在课堂教学中的任意某个环节,甚至延伸至课堂之外,与课堂的节奏和情境紧密相关。

(3)差异性。自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情况、性格特点以及已有的知识水平都会影响自主学习的成效。

二、品德教学和“自主学习”的关系

品德学科作为一个综合性学科,涵盖内容包括政治、歷史、地理、人文,涉及个人、社会、国家各个层面,高于生活又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而“自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最了解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所选择的材料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所寻找的问题答案直指最近发展区。品德教学和“自主学习”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博观以厚积,思品课堂为自主学习提供条件;约取后薄发,自主学习提高品德课堂的成效。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品德课堂中“自主学习”模式的现状

随着这些年“自主学习”概念的大热,与其相关的理论研究层出不穷,但是落入实践环节时,很多都流于形式,最终还是还原师徒式的传授模式,由于运用少,教师相关技能也并不普及。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传统小学教育当中,品德学科依然属于升学考试以外的学科,家长、学校乃至教师本身都不够重视;其次,学生在面对与语文、数学等学科不同的品德这一答案开放式的学科,在学习的方式上需要重新整合,“自主学习”的技能程度也有限,这就直接导致要达到教师原有的教学目标所需的学习时间可能就要大大增加;最后就是这一方面的专业教学研讨力度不足,很多品德教师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职任教的,本身学科技能和重视程度就有限。

四、品德课堂中“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索

1.“开放式”目标设置

目标设置是决定学生“自主学习”最初的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的主题定位,能够事先把握整堂课的方向不偏离课程本身的要求。以《思想家孔子》一课为例,对小学生来说,孔子是一个遥远时代的陌生人物,教师直接要求学生理解他的思想,那估计是“仰之弥高,‘学之弥艰”了。于是我先在课堂上对孔子思想进行一个大致的介绍,然后给学生们定下一个探索的小目标:调查 “在古今历史,或者你身边的哪些人事体现了孔子思想?”把跟学生生活更近的“莆田人事”作为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使孔子更贴近学生们的生活。

2.“五感式”课堂组织

所谓“五感”,即眼、耳、手、口、鼻,对应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对于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在没有什么思维训练的前提下要自主学习并不容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们刚开始往往无从入手,这就需要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式的发散性思维拓展,从“五感”的各个角度,进而到问题的各个维度开始探索。

以《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一课为例,刚开始学生们说到的更多局限于生活垃圾、乱写乱画等环境问题。于是笔者就带领学生们一同扮演“环境小医生”,运用“五感”从生活中各个方面寻找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学生们的“发现”也很喜人:网络上的暴力广告、酒吧的噪声、楼下饭店的油烟、餐厅的地沟油等等,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生活环境,也开拓了思维的广度。

3.“包容式”评价机制

一节课的收获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减、教师的评价对学生而言是最直观的反馈。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上具有“向师性”,教师的评价对他们就尤为重要。“自主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学习成效更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估,如知识是否有所增益,思想是否有所拓展,技能是否有所提高,绝不只是对于成果的评价。

以《快乐过新年》一课为例,学生们设计的新年计划就有明显的个性差异,有的喜欢热闹,计划各种活动,有的则更倾向于在家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分享有趣的见闻,不管哪一种都是学生们真实的心之所向,是课堂上率真的自我表达。

五、“自主学习”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课堂内教师的角色转换

教育大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所充当的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变脸大师”。引导时以开明,合作时以平等,参谋时以高明,激励时以热情,四种状态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需要教师灵活转换。

2.课堂外教师的自我提升

博学以致远。“自主学习”要求“园丁们”有不断更新的知识储备和娴熟的教学技能,只有足够的知识,才能在每一个问题的萌生之时尽可能多地答疑解惑;只有娴熟的技能,才能判断学生学习的大致阶段,知“树苗”所需,备“树苗”所利。

厚德以载物。小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学生们时常会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甚至幼稚有趣的问题,需要教师用关爱去呵护每一个自主的“萌芽”。同时,以模仿学习模式为主导的小学阶段更加要求教师在行为上注意“言传身教”,提高自身各方面素养。所以,在品德课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创新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把这个教学理念作为我们教师的指南针,遵循新课标要求,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自主学习”模式焕发课堂的新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王礼森. 浅谈自主学习[J].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版),2008(5):89.

[2]董小玫.小学生科学探究及影响因素[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1.

[3]王梦陶.浅谈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五感”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 2012(15):94-95.

猜你喜欢

品德课堂应用实践自主学习
品德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运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