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融合Seminar的项目化教学改革
2018-07-29赵娅楠,王兰针
赵娅楠,王兰针
摘 要:近年来,受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参与度不高,工作、市场导向不明确的困扰,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探索成为了各大高校教育改革的焦点。本文以《医务社会工作》这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为例,探索在教学中使用微课融合Seminar的项目化教学手段。文中首先介绍了微课、Seminar、项目化教学的内涵与优势,其次重点阐述了微课录制、项目设计、项目发布的课前准备工作要求以及课堂的教学时间分配、教学内容布置,课后多维度评价的整个教学过程。希望通过项目化的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提升实践技能,最终达到满足市场、社会人才需求要求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微课;Seminar;项目化教学;医务社会工作
一、引言
从“获取知识”学习观到“参与学习”学习观①,再到“知识创新”的学习观,教学观念与学习观念的不断更新,使得单一教学方法的缺陷曝露无疑。再加之在知识爆炸的当下,高等院校中学生的异质性越来越高。因此,在以应用技术型为建设目标的高校中,融合微课、Seminar等的教学手段开展的课程项目化改革成为了打破以教师、教科书为中心的刻板教学模式的重要突破口。
二、微课融合Seminar的项目化教学内涵
微课,以其短小的学习时间、灵活的线上学习、扼要的重难点剖析,已经成为了各教育阶段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就微课对项目化教学的辅助而言,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个案、社区、小组社会工作方法、干预流程等的基础知识点的学习与掌握上。项目的整体策划与Seminar的讨论,离不开基础知识这一地基。而采用微课的形式学习,可以使学生在课前学,宏观构建知识框架;在Seminar讨论中学,结合项目体会知识细节;在項目评价中学,反思知识应用程度。从而全方位、多反复的夯实地基。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研讨、头脑风暴作为Seminar教学方法的主要特征,更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辩论以及与医务社会工作案主沟通等方面的复合职业能力。更加能够加速学生将理论融合技巧转化为策划、执行实际案例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使用这种基于项目的、学生为主导的学习讨论小组,在自由与活化的氛围当中可以达到“理越辨越明”的学习目的。
如果把微课与Seminar教学方式看作羽翼,项目化教学本身则是主体。项目化教学是依托于基础知识与实践导向,将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共同模拟完成一项项目的全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内化,除了依托于自身原有知识与经验,还取决于特定的情境创设。脱离了项目创设的情境,技能的练习将会像流水线生产般生硬。因此项目化教学是应用技术型大学供给侧培育理念的集中体现,是联结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桥梁,是学生创造力与个体经验、能力的表现。
三、《医务社会工作》项目化教学模式搭建
2016年8月,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而在疾病谱发生变化的新的医疗需求下,顺应时代,“健康中国”战略部署又尤以预防、康复工作为重点。医务社会工作作为与医学相结合的特殊社会工作领域,其在社区的保健预防工作,在临床的康复工作所作出的贡献已经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肯定与支持。为了能更好的使这项职业化的助人工作达到助人自助的效果,结合学科特点,在人才的培养上更加应该与职业接轨、以项目化的模式模拟整个实务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微课录制。在开展项目化教学之前,首先需要对基本知识点进行微课制作。微课的制作主题主要取材于项目的重、难点基础知识。例如,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个案医务社会工作的微课制作以心脑血管患者的健康评估这一内容为重点。对社区健康服务的宣传教育以社区内资源获取这一内容为难点。微课录制完成之后,将资源共享至校内线上课程专栏及微信公众平台,最终形成整个课程体系的“微课知识树”。
2.项目设计。
项目是客观“医患”材料的真实具体呈现。而不同的学生受生活经历、还原能力所限,在面对相同项目材料呈现时,能够捕捉到的有效信息,能够结合的助人手段的能力、敏锐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为了使学习能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师应设计多难度的不同项目目标,且在各目标阶段的项目策划中扮演不同角色,如表1所示。
(1)初级目标:以微课课前学习的知识储备为基础,侧重于某一社会工作环节文献阅读与知识剖析,以主导者的身份帮助学生了解医务社会工作应该如何做,练习怎么做。
(2)中级目标:在项目化教学的中期阶段,为了使学生全面详尽的吃透材料,教师有必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剥离出项目主线,并分解任务板块,引导学生逐步提升项目的剖析能力。对问题的理解上,也应该由机械的完成变为体现人文关怀的设计。
(3)高级目标:在初、中级目标的基础之上,高级目标希望学生可以针对线索繁杂的项目材料整体性、全局性的设计出符合利他主义价值观的项目策划。此阶段,教师不再直接介入项目策划,仅作为旁观者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过程性评价观察。
通过三阶段项目目标的设计,最终希望学生可以达到在日常生活中根据时事热点、医患矛盾焦点主动发现医务社会工作领域的新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策略。与职业工作接轨,把学生学习从被动的喂变为主动的吃。
3.项目发布。配合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将有针对性的项目材料通过班级微信群等方式,提前发布给学生。要求学生首先结合项目材料中涉及的基础知识点进行微课学习。其次,强调学生应自主、独立思考项目中包含的关键问题,搜集辅助资料,预估案主的重点需求,并做好预估摘要。最后,初步设计项目的介入流程。
(二)课堂设计
1.课堂任务明确。在具体的研讨之前,首先由教师再次重申此次项目讨论的目标、时间分配等要求。并从25人左右的班级中随机选出8名同学作为接下来研讨小组中的成员。采取课堂中的随机选择代替课前的提前分组可以更好的促使每一位班级同学在课前都做好发言讨论的充分准备,而不是置身事外。余下的17名学生,以裁判员的身份,记录每位同学的表现。此记录一方面成为班级成员补充小组方案的依据,另一方面作为同学表现互评的依据。
2.Seminar研讨。在课前思考及资料搜集的基础之上,给与小组内8名同学30分钟的自由讨论时间。过程当中要求教师不打断、不引导、不评价每一位组员的发言,而是尽量以小组成员相互的角色扮演及定位完成思维碰撞,并最终形成小组成员一致同意的项目设计方案。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尽可能详细的记录每一位成员的表现及闪光点,为过程性评价做好准备。
3.小组总结汇报。在完成研讨之后,要求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对最终的项目设计方案做出汇报。汇报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汇报内容要求涵盖接案—需要预估—计划制定—介入流程—效果评估—结案六环节。
4.班级成员补充。课堂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要求以“裁判员”身份观察的17位同学,就小组形成的最终项目方案做出补充。时间控制在40分钟之内。在这一阶段,仍旧要求教师与所有同学一道做好发言记录,为小组外补充发言的同学的课程评价搜集素材。在所有补充完成之后,在教师的主导下,形成基于小组项目规划的完善版项目方案。
(三)课后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重结果,轻过程。而单纯地注重结果的考评是与项目化教学的初衷相悖的。因此,在项目化的教学评价中,我们更应该以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积极性、参与性、进步程度、资料搜集的前期准备等作为评价指标。同时,教师并不是项目设计方案优劣的独裁者,因此项目化教学的考核方式还必须兼备多元主体。在百分制的评价体系中,除了40%的教师评价之外,还应包括30%的学生互评、30%的学生自评,由此构成每一个学生的最终总评成绩。
四、总结
在《医务社会工作》这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中,通过微课融合Seminar的项目化教学改革,让学生从教师给的项目规划是真理,逐渐变为教师给的项目规划是参考。转变“应试”心态,提升“应用”技能②。完成从认同到质疑再到创新完善的质的飞跃。而这一高级目标的完成也实现了对基本工作技巧的实践认知,无论是在将来的实习中,又或者是工作岗位上都能够更快的适应岗位要求,更好的服务于大健康时代的案主需求。
注释:
①董艳,刘璐,成爽,陈丽竹.《新技术助力项目化學习更具仪式感》,《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8年第1期,第50-53页.
②康雷闪,刘玉林.《“Case+Seminar”教学法在法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考试周刊》,2017年第10期,第6-7页.
参考文献:
[1]汤海林.《项目化教学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应用》,《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年第13卷第36期,第114-115页.
[2]罗茜雯.《高职商务英语项目化教学的实施困境及优化策略研究》,(硕士论文),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第37-38页.
[3]许商成,李敏,张蕾,周舟,钟敏,余争平.《以案例为引导的Seminar教学模式在军事作业医学中的应用》,《中国医药导报》,2017年第14卷第34期,第114-115页.
[4]康雷闪,刘玉林.《“Case+Seminar”教学法在法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考试周刊》,2017年第10期,第6-7页.
[5]董艳,刘璐,成爽,陈丽竹.《新技术助力项目化学习更具仪式感》,《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8年第1期,第50-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