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联网+”推动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提升
2018-07-29沈帆
沈帆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稳健地走好网络群众路线,必须以“互联网+”推动服务能力提升。本文通过探索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提升的方式,以培育“互联网+”服务意识为基础环节,创新“互联网+”服务方式为重点内容,完善“互联网+”服务制度为重要保障,以期达到更好为高校广大党员是师生服务的目的。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
习近平主席在主持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中,强调要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要在网络上倾听人民声音,接受人民监督,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稳健地走好网络群众路线,势必要以“互联网+”推动其服务群众能力的提升,即积极探索“互联网+”服务模式,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党组织服务的意识、方式、制度、服务本领等主体条件之中,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适销对路”的服务,赢得其信任、满意,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服务新形态。
一、培育“互联网+”服务意识是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的基础环节
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提升的基础在于培育优质的服务意识。所谓服务意识,是指人们主动做好服务工作的观念、愿望,它是一种自觉的、本能的反应。在“互联网+”时代,就要深入研究他们在互联网时代的接受习惯、思考方式、需求特点、行为方式,研究他们在新兴媒体中的信息表达、传递、接受规律等,如此植入“互联网+”思维,培育“互联网+”服务意识,学会如何通过“互联网+”思维进行思考、指南服务,才能达成高质量的完成服务工作的愿望,让服务贴心知心入心,赢得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的满意。
具體而言,“互联网+”思维包含如下内涵:一是用户思维。即以用户为中心,既注重其体验也注重其反馈,主要为突出用户的主体地位,改革“供给侧”。基层党组织服务应当依托互联网平台,努力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服务,提供让其满意的“产品体验”,例如满足党员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根据师生需求设定办事地点,通过网络“摸底”其对校园设施、教学质量的直接体验以改进完善等,以此来集聚更广泛的用户,产生裂变效应,收获更大实效。二是线上思维。当前,人们无不成为“屏幕之民”,手机、电脑等屏幕之下,人们视移动互联网络如水和空气。面对“办事不出门”、“弹幕教学”、“书记信箱”、“‘互联网+党员管理快速无缝连接联系服务党员”等线上需求与习惯,基层党组织应尽量实现“在线服务”、服务对象和区域“全覆盖”,以此“线上服务”意识努力获广大师生“点赞”。三是大数据思维。基层党组织开展服务工作应加强研究广大党员和师生的大数据,做到主动认识大数据、努力掌握大数据、科学分析大数据、准确运用大数据,以便对今后服务工作做出精准分析和研判,加强服务工作的顶层决策。
二、创新“互联网+”服务方式是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的重点内容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服务方式和途径,也改变了服务对象的需求结构,显然,基层党组织传统的服务方式受到严重冲击,客观上要求创新服务方式。在应用“互联网+”新兴媒体创新服务方式时,关键在于将“互联网+”服务意识落地,“因人而异”,提供“适销对路”的服务产品,让服务更加“聪明”、更加“智慧”。
一是为上级提供“前瞻式服务”,提高决策的主导性。不能及时全面地掌握情况是传统组织领导方式的最大的问题,随着“互联网+”,尤其是大数据的运用,基层党组织可以建立大数据记录、统计、分折系统,将各种分散的数据,多维度综合,瞻显出事件真貌,让上级组织更清楚地了解事件的本质和未来的趋势,掌握决策的主动权,从而“提前介入”。
二是为师生提供“菜单式服务”,提高服务的有效性。习主席强调,“群众路线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生命线”。在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生命线就是广大党员和师生,只有做好他们的服务工作,基层党组织才能得以生存。为避免服务工作和话语“空对空”“两层皮”,使服务工作精准发力,应改革“供给侧”,以师生的需求为导向,争取为其提供“菜单式”的服务。如为师生党员们提供线上政策咨询和个性化教育培训等服务,搭建服务党员的网络平台等,让大家少跑腿、信息多跑路,从而好办事、不添堵。
三是为党员提供“信息化管理服务”,保证党纪的严肃性。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的体现关键在于广大党员干部,所以离不开对党员干部的管理。一方面可以通过党员管理服务信息平台,依托计算机、手机终端,解决党员集中难、教育难、管理难、组织难等问题,成立“党员之家”,实现党建数据“一网覆盖”;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提醒因不过组织生活、不按时交党费等情况违背党纪的党员同志,保证党纪的严肃性。
三、完善“互联网+”服务制度是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的重要保障
“互联网+”浪潮对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亟需清除阻碍“互联网+服务”的制度政策,建立科学完善的制度保障,以尽快适应网络化。一是“加速行动”,清理障碍性制度,使服务畅通无阻。要保证“互联网+”服务顺畅运行,首先要清理阻碍“互联网+”服务发展的不合理制度政策。然而,由于基层党组织提供的服务大都涉及到上级党组织的体制、机制及相关的法规政策,政策制度性障碍影响着“互联网+”服务落实,导致了基层党组织创新服务举措在执行中存在大量困难。服务创新、服务网络化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而是要求党组织从更高层级上清理制度性障碍、简化服务部门的相关运作程序,同时,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再造服务流程,加速权责关系的调整,才能开启服务“加速器”,使“互联网+”服务畅通无阻。
二是“重视评价”,构建考评制度,使服务有力有效。过去,服务缺少科学评价,对广大党员和师生到底满不满意、欢迎不欢迎这些潜在心理,缺乏科学有效的调査反馈和统计分析手段,使工作考评流于主观和形式。在“互联网+”时代,一方面可以引入大数据技术,在最自然、最真实的状态下对党员和师生进行调査、分析,有效摆脱传统调查方式的人为痕迹,避免了“被调查”心理,更加准确了解其思想动态和行为走向;另一方面可在移动网络平台开通师生评价版块和测评功能,让师生随时随地对服务点赞、提意见建议,使基层党组织可随时随地找不足、明方向、定措施;上级党组织也可将网络测评作为考核评价下级党组织的参考依据,约谈提醒网评差的党组织或党组织书记,督促其整改完善,构建以“工作实绩—党员评议—上级评价”三位一体的网络监督评价体系。
三是“融入法治”,完善“法防”措施,使服务刚柔相济。基层党组织服务和法治,一个靠内化自觉,一个靠固化强制。要保证服务内化的自觉,需要固化强制的“法防”措施约束,建立网络立法。通过建立责任落实制度、绩效考评制度、信息反馈制度、监督约束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以避免在服务过程中出现朝令夕改、形式主义、网络安全隐患频发等现象,使基层党组织服务规范有效。建立网上舆情收集反馈机制,重点监管论坛等互动栏,制定网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这样不仅可以保障服务的质量,而且也能针对网络谣言等负能量亮剑,依法查处突破道德底线、触碰法律红线的人,让网络服务空间清明清朗。
四、提高“互联网+”服务本领是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的关键环节
古语有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基层党组织要为广大党员和师生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必先巩固其“互联网+”服务本领这一“根本”,包括大数据分析能力、网络技术使用与开发能力、为民办事能力等,服务本领的强弱大小,直接关系服务质量等级水平,也只有练就了过硬的本领,才能更好地通过网络走好群众路线,最大限度地实现广大党员是师生的根本利益。
要增强服务本领,需要从如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增强服务的技术性。在“ 互联网 +”专业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面对服务环境的转变,基层党组织要树立现代化意识,加强服务队伍互联网技术培训,努力掌握现代互联网技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在服务过程中,不仅能够使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手段保证服务落实,而且也能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的运用,做网络安全“卫士”,如对网络上的信息加以筛选、及时清理网络垃圾信息、最大限度地阻止有害信息进入服务网络等。二是增强服务的专业性。基层党组织服务本领的体现关键在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要加强党员干部的理论功底,提高服务水平,一方面要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并利用“互联网+”环境下各种学习载体,如网络服务终端,微博、微信、手机APP等,引导其线上学习、随时学习,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不同党员干部学习需求情况,开展“个性化”选学,明确学习内容、学习時限等。三是增强服务的灵活性。据我国第36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全国网民规模达6.68亿,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为88.9%,由此可见我国网络覆盖面之大,而在高校,绝大多数青年教师或者学生更是对“互联网+”服务的接受度不会有大问题。但不可避免,在整个服务队伍和服务对象中占少数的年长者等特殊群体对“互联网+”服务的认知及接受程度确实存在一定困难,即便如此,仍然要高度重视,灵活处理,例如党员干部网上学习办不到,可以送纸质材料;线上办事学不会,可以面对面办理,甚至上门服务,使“面对面”和“键对键”服务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李莉.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提升探究[J].大学教育,2017,2:174-176.
[2]姜平.互联网+思维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知识经济,2017,11:143-145.
[3]李贵海.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目标选择及其路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4]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