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片诊断,提升教研能力
2018-07-29王玉青
王玉青
医学上有用病理切片,检查病变发生、发展的过程,最后作出病理诊断的研究方法。教研活动其实也是一个这样的过程,依托智能阅卷系统,以数据深加工、分析、评价为基础,对学生学习问题进行切片诊断,才能真正为学而研,提升教研能力。
所谓切片诊断,重在“诊”“断”“治”三个环节。“诊”,即通过数据,找出缺点,分析难点,关键在于“准”;“断”,即对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关键在于“深”;“治”,即提出改进的做法,关键在于“巧”。现在学校高中期中、期末考试都是采用智学网改卷系统,每次考完,老师用个人账号登录,就可以查阅每道题目的得分率与失分率,可以查阅学生最佳答案范例与表述不当范例,有利于老师分析学生在实际答题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知识缺漏和方法不足。
以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考试为例,我们来看看切片诊断三个环节的具体运用。
首先是“诊”。进入智学网数据中心,可以看到得分曲线图,一目了然,很快就可以发现文学类文本阅读第6题的得分平均分低于其他各题,总分5分,最高3分,最低0分,3分占10%,2分占62%,1分占28%。文学类文本阅读篇目是林斤澜小说《木雏》,刻画的是勤学善问、心无旁骛致力于学、扎根农村为民服务的知识分子形象,有“文革”的隐痛和灵魂的伤痕。其中第6问的问题是“结合文章谈谈你对小说标题‘木雏二字的理解”。查阅学生答案优劣案例汇总,不难发现学生在答题的直观层面上基本能得分,也就是立足文本的原句“木就是不活泛,见人不会说话,不知道招呼”“雏是幼稚”整合而得的1到2分是可以拿下的。但涉及抽象概括与主旨关联层面则基本无缘得分,这恰恰说明学生的深层阅读理解能力有欠缺。2018年高考考纲提出关键词“核心素养”,它的基本体现就是“阅读与写作”,其中阅读方面尤其注重阅读的速度与质量,而深层阅读直接关联的就是阅读质量。截取曲线图中的一点,可以准确发现学生存在的阅读短板,以及與高考考查能力对接的缺口。
其次是“断”。发现了学生深度阅读存在的问题,接下来就需要挖掘问题的原因。深度阅读其实是伴随深度思考的过程,具体体现之一是对文中隐晦关键词的敏锐把握。有些关键词不是一目了然,它可能隐藏在不经意的一句话中,也可能隐藏在蜻蜓点水式的描写抒情中。林斤澜的《木雏》就是这样,在文中有两句话暗藏玄机,第一处是“青年当家人头也不回,说:‘一个老专家,不是说空话的人。”第二处是“‘我当他……他……他老了呢,都张着嘴流水的……青年当家人直往屋里走,嘀咕着:‘有病。叫造反学生扇的。”忽略了第一处,“木雏”含义抽象层面的“心无旁骛致力于学,扎根农村为民服务的知识分子形象” 的概括就无从下手。忽略了第二处,就会忽略了“文革”这一隐性的时代背景,就无法体会文章蕴含的淡淡的痛楚和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认识。那么,“木雏”含义与主旨关联的本质层面,即经历“文革”浩荡,农村发展、现代化建设都需要潜心研究、不说空话的钻研和学习,时代需要“木雏”精神的沉痛呼吁就无从领会。2018年高考考纲明确提出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可以说,深度阅读能力的欠缺既折射出学生阅读技巧的薄弱,也折射出学生阅读理解文章主旨时与作者创作意图对接的苍白,更折射出对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肤浅探索。对第6题失分原因的深度挖掘可以看出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与高考应考基本素养之间的差距,这正是提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研力的关键所在,制定巧妙合理的改进方法,才能对症下药,突破瓶颈。
最后是“治“。通过几次测试切片分析后,我们做出相应的复习策略调整,把深层次阅读教学作为教研组一个学期的重点教研专题之一。我们群策群力,每位老师都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突破,有从作品时代背景上突破的,有从修辞技巧上突破的,有从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关系上突破的……其中,细节引导法和由果溯因法在实际复习备考中效果显著。
先说说细节引导法。学生的浅层阅读大多是因为只看大略,忽视细节,侧重直观感受。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其实也是一个深化阅读的过程。这种细节既体现在文中关键词的寻找上,也体现在环境的细微处,更体现在人物的肖像、动作、神态、心理的细微处,多一些对细微处的体悟,就会多一点较为深刻的思考。2017年浙江高考卷小说《一种美味》中的一处细节特别值得玩味,“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示意、卸、出神”等神态细节和“黑糊糊”的环境细节极其细腻地呈现了贫寒环境中母亲内心的沉重、无奈和忧虑,给鱼汤这道美味增添了一份人生的苦涩、辛酸和厚重,对细节的回味丰盈了对主旨的感知。
再说说由果溯因法。以2017年江苏高考卷小说《一个圣诞节的回忆》为例,作者在接近文末有这样一处画线句陈述:“我的朋友在哪里,哪里才是我的家。”阅读文本时,直接把这个结果抛给学生,引导他们思考原因。追溯原因的过程就是对“我”与“我的朋友”在贫穷艰难的处境中相依为命、坚强乐观、善良平等、充满快乐等美好人性的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一桩桩、一件件,不断丰富与强化这种体验。它就像寒冬里的温暖炉火,让人感受到人与人、天地万物间无私的爱与包容。对原因的追溯事实上就是一个深度解读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的解读 ,就不难理解“我”对“我的朋友”的深沉的爱与依恋。在此基础上,完成第1题“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 ‘我的朋友的生活状态”和第2题“文中画线句表达了‘我 什么样的情感 ”就不会有太大障碍。
切片诊断,为学而研,有的放矢,切实有效,是微教研,也是大写意 。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丰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