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的几点尝试
2018-07-28陈波
陈波
摘 要: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且学生效率较高、取得效果较好并且能够获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它的本质就是:采用最适合教师和学生的课堂组织形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尽可能多地集中到课堂教学上来,使学生最大化地学会知识,并能够举一反三,学会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高效课堂;课前预习;小组合作
高效课堂是以最少的时间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率的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课堂上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为主阵地,唤醒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生命感悟,展开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和情感的交流活动,进而实现师生生命存在的价值感。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要因授课的课型、文体的不同而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环节设计。作为一名教师,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是我们每天都要精心守候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每天要有不同的变化,每节都要有不同的风景,让这些不同的变化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让自己的课堂充满魅力,为了让自己的课堂更吸引学生,为了让自己的语文课堂达到最高效,我做了如下的努力:
一、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己独立对文本的初步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學生会发现一些自己不会的知识、不懂的问题。他们如果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得自己动手查阅资料,那么这样就可以锻炼学生查阅、筛查信息的能力。但是预习的时候绝不是学生漫无目地预习,必须有教师的指导,因此,在预习导学案中要设计出符合学情的预习指导是高效课堂的第一步。例如:在讲授李清照的诗歌《声声慢》时,教师先让学生在课前仔细诵读诗歌,在诵读之后通过搜集资料的方式了解女词人李清照的生活年代和生平事迹,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初步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在预习环节对这首词有了深入的了解,那么课堂上自然会节省很多时间。所以说预习很重要,预习到位课堂自然也就高效。
二、课堂上要给学生创造惊喜
我们都是当过学生的人,我们都喜欢听那种风趣幽默的老师的课。北京十一中特级教师魏勇老师在书中又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上课要给学生惊喜。为什么要创造惊喜?魏勇老师在《怎样上课,学生才喜欢》书中提到,“课堂其实就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做的一次精神上的旅游,有时候是精神上的探险,在旅游和探险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任何意外,所有学生看到的景观都是事先知道的,都是没有超出他的想象力范围和理解力范畴的东西,那么学生不会喜欢这样的旅游和探险,他会在课堂上感觉乏味,他可能就自己去旅游和探险——俗话叫‘走神。所以,课堂上力争带给学生惊喜,这很重要。”那么,如何在课堂上产生这种效果呢?就是要让自己的课堂具有一定的侵略性和颠覆性,能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提出的这个观点,或者是思考角度、思维方式,颠覆了他之前的某种认知,让学生感觉非常意外,感觉脑袋好像被拍了一下,对他们是以前来说这根本就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想法、观念,而且这个想法和观念有相当的合理性和说服力,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好奇心、浓浓的兴趣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听进去,教学也才会有效果。而不是教师仅仅按照教学大纲,把重点、难点按部就班地传授给学生,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不过这样的课堂教学,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努力。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说起来容易,实际操作起来真的很难。需要我们从认识上去改变,从行动上去磨炼,从实践中去总结,从反思中不断去完善。让每个学生都喜欢上自己的课,这是每个做老师的愿望,我也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不断地努力,与学生共同成长。例如:在教授贾平凹的《我不是一个好儿子》时,为了能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能触动他们的心灵,给他们有一次心里历程的成长。我在学历案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思考自己是不是一个好儿子(或者好女儿)。让学生反思自己,然后畅所欲言,全班共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意外发现,离家时父母的反复唠叨是对自己的关爱;早晨沉睡中父母小心翼翼的脚步声是对自己的关爱;每次放大休回家的时候,满桌香喷可口的饭菜是对自己的关爱;每次开学放学时的车接车送是对自己的关爱……生活中的很多小事,都是父母对自己的无微不至的关爱,而自己却做得不足够好,是多么的不懂事,内心愧疚之感油然而生。
三、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的探索知识的能力
魏勇老师在他的书中写道:“好课的第一标准是——以学生为中心,尤其以学生的学科素养发展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顺应学生的成长。当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课堂主人的时候,心情才会自然松弛,才敢于讲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才能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生成新的知识、见解以及情怀。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说过:“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环节,通过学生之间讨论、交流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有效探索,从而实现学生学习的高效性,也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学习金字塔中明确显示经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究两周后遗忘的知识还有百分之五十。因此我们可以在课堂中适当加入这个环节,例如:在讲授朱自清名篇《荷塘月色》时,鉴赏这篇散文写景段落(4、5、6段)的艺术手法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是这个问题很大很空,学生无从下手。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学习环节:让学生自己先勾画喜欢的句子,并说出这些句子好在哪里。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在这个交流过程中学生突然发现这些句子真的很美。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原来月下荷塘这异常美丽的景色是通过修辞手法和准确的动词、叠词、修饰词等雕琢加工成的,进而学生也就慢慢学会了描写景物。我觉得这样去赏析的效果要远比老师站在讲台上讲上一节课,学生的收效会更大。学生喜欢,课堂自然高效。
四、注重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提高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力
魏勇老师在书中说:“现在的课堂有一个隐蔽而巨大的误区,那就是将生活与学术完全隔绝,学生在现实中形成的聪明才智无法用在学术思考中。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把上课搞得过于严肃,过于高大上,仿佛课堂是教堂,讲的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情。也就是说,课堂不够生活化,从而妨碍了学生的生活频道被打开。”其实我们都知道知识的学习大部分是为了运用,如果只是死记硬背把它记住而不会运用,那这样的知识学了也是无用的。更何况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多看重的是综合能力,绝不是高分低能,更注重学生所学知识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的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注重知识的运用。例如:在讲授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课时,我在学历案里先是设计了让学生勾画课文描写别里科夫的语段,再要求学生小组交流人物塑造使用的手法。当学生把人物描写得手法归类整理后,最后学历案中设计了一个读写训练的环节。要求学生运用这些手法来描写生活在自己身边的人。学生当堂即时训练,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的还是不错的。当有的同学把他自己描写的人物读出来时,大家一猜即中,课堂上精彩不断。虽然部分同学使用的手法单一,但至少他们知道如何来塑造一个人物、整体来看这节课他们是有收获的。
因此,我觉得学生喜欢的,能让他们愿意投入精力去学习的,甚至有时能绽放出激情的课,这样的课他们一定会收获多多,这就是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魏勇.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04.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