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2018-07-28吴洗灵
吴洗灵
摘 要:教师上课的过程其实就是和学生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为了保证上课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重视知识讲解的同时,还应当要重视自身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要知道,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再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了,所以基于这种状况,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求变,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灵活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以保证自身教学的有效性。主要针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分析,希望能给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同行带来一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体会
一、教师应以目标为导向开展教学
目标之于教学的开展,就好比北斗星之于迷路的旅人。教学目标的设立,能够使语文教学更加有序、有效地进行。值得注意的是,新课改的推进给现今教师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原有目标的基础之上,还要加上一个总体的目标——三维目标。该目标与过去相比,突出了学生情感、价值和态度这三方面的培养,这也就是说,新课改以后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培养提出了要求。此外,在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新课改也对以往的教学目标作出了一些调整,它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以及探究能力,这相比较于以前(单纯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层次更为高级、全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最后,单就语文这门学科来讲,比起初中语文课程,高中语文课程在结构上要更为复杂一些,因为它既有必修,又有选修。因此,语文教师务必要协调好这两者的关系,无论是开展必修课的教学还是选修课的教学,都务必要以高中语文为原则去设计教学内容。
二、教师要善于进行教学反思
现如今,正处在高速发展中的信息技术给知识和信息的流通提供了一个相当广阔的平台,基于该平台,知识和信息的产生和更新正在以空前未有的速度进行着。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绝对不能恪守成规、安于现状,而是应该及早转变固有观念,积极寻求新的发展。为此,教师必须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进行研究。比如,在上完课后,教师应进行这样的反思:这节课的质量怎么样?我目前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适不适用于这节课?有没有更加合适的教学方法?此外,教师还应进行这样的研究:在平时的教学中,该怎样处理一些突发状况?怎样才能提高自身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利用语文教学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总之,教师通过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不僅能有效地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促进语文教学的革新,同时还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使语文教师这一职业能够朝着更为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三、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评价方式
论及怎样处理教学中学生的见解,很多教师所采用的方式往往非常“简单粗暴”,学生说得对、说得好,教师就会对其提出表扬;相反,教师便会直接指出他们的错误。于是,在这种犀利的处理方式下,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了,与此同时,敢于向教师提建议的学生也越来越少。尽管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无奈地使用类似“回答错了没关系,重在参与嘛”这样的话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但是由于上述那种评价方式的影响,学生在潜意识里总是会先质疑自己的想法。因此,为了有效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在评价学生见解的时候应该多一份包容,即包容学生的想法,只要学生的答案没有超出道德伦理的规范,教师都可以肯定他们的回答。当然,这里的“肯定”并不一定是肯定学生所发表见解,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敢于尝试、敢于质疑、敢于直面困难。
四、教师应实行分层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这就注定了他们学习语文的能力会参差不齐,所以如果教师采用统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教育,势必会导致一些学生由于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而自暴自弃。因此,为了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同时也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实行分层教学,而为了维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教师不必将“层”分得那么明显,对此,教师只需自己心中有数即可。比如,针对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环节,教师应事先在备课的时候依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按照难、一般、简单这三种等级去设置问题。之后,等正式上课时,教师便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层次去提问。这样做,有利于提升中等生和后进生的自信,从而能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教师要想做好高中语文教学的工作,应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去开展教学。此外,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自觉、主动地进行教学反思,并基于此,对自身的教学进行研究;另外,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务必注意自己的评价方式,坚决杜绝使用上文提到的那种“简单粗暴”的评价方式。最后,教师应实行分层教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班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语文教学中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李金云,马欢.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的探索与反思: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为中心的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
[2]焦佩婵.基于学科特点的高中语文教学目标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7.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