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古观古

2018-07-28吴慧慧

新课程·中学 2018年4期

吴慧慧

摘 要:旨在以古观古,借助古人的智慧来粗浅认识历史。历史有其客观性,认识自带主观性,然而这并不妨碍教师以主观之见看待客观存在。历史在不断的回望中愈见明朗,个人在彼此的借鉴中也愈加明理。透过苏洵的主张可以回看六国“天时地利人和”中的错与失。

关键词:以古观古;主观认识;客观历史

苏洵《六国论》中将六国灭亡的原因归结为一个“赂”字,他自己一定不曾想到会就此被后代学者一再拿来评点,甚至被多方比较。还有人叛其“幼稚”,认为其结论过于轻率,见解过于低下。真要论个谁人高见谁人幼稚,大概就主观了些。

关于六国灭亡的原因,可谓众说纷纭,后代学者文人评价这些见解之高下者亦不少。但在笔者看来,这里却是没有比较的必要,只是每个人所处时代的不同,写作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认识角度。唐朝的白居易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文章合为时而著,这既是古训,又是历代文人富于历史使命感的一种集中概括。所以六国灭亡的真相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甚至也不一定要去细究其与历史的契合度究竟有多高。

苏洵亦曾明确表态,自己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1]。他著《六国论》的本意并不是完整地记录历史,而是借古讽今,借秦灭事劝谏宋朝统治者。苏洵有着政史家的敏感,细腻地捕捉到了历史惊人的相似之处,欲亦借古讽今,针砭时弊,直视北宋“割地纳绢”求安的“恐外心理”。他的行文以一“赂”字贯穿始终,其用心“昭著”。“即使你看到了有些表述与历史不符,但作者的中心目的已经达到了。”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也有意要略去某些客观事实,只是主观地想以古观古,借古人的智慧来粗浅地认识那段远去的历史。浅读苏洵之文,笔者认为他的论证中,孟子“天时地利人和”之说被诠释得不可谓不透彻。

一、人心不和,“罪魁祸首”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者力亏自取灭亡,不赂者失强援不能独完。后人只当贿赂之举太愚笨,却不曾认识到“赂”的表象下藏着的是人心的离散相悖。一对一的较量,也许六国都逊于秦,但众志成城的道理六国未必不知,也做过尝试,却为何弃约择赂?

细数各国之行,不难发现。首先,选择“合众弱以攻一强”时囿于私利,各怀鬼胎,在尺寸疆场上争输赢,都想保住自己的实力,纵散约败可想而知。其次,在“事一强以攻众弱”的选择中,又陷入“囚徒困境”,纵然知道暴秦之志在称霸,仍然争相割地,只怕迟了一步成为第一个沦亡者。“囚徒困境”下的迷失,何尝又不是一己之私在作祟。

历史证明,弱者若求自保,恰恰不可离群,但求人和。只是这个教训总是被漠视,北宋也不例外。许是赵家的江山得来太不上道,赵家从此就患上了失眠症,日日夜夜怕的是像他那样的拥兵自重的人有一天夺了宝座。家和万事兴,可一家之主却满眼“防火防盗防家人”。“心里有鬼”的心理魔怔,最后让赵家人步上了六国的后尘。

人心合一,所向披靡;人心相悖,不攻自溃。苏洵看得明白,六国所持之“赂”,实则是一条离心的不归“路”,只是那赵家的大家长却糊涂得可以。

二、地利尽失,大势渐去

纵然没有用兵之才,但且翻开战国七雄所踞版图,我们也可以一目了然,赵魏韩三晋地理上就是东西阵营间一道天然的屏障。守住了,六国均安;失守了,也就只能眼见秦国虎狼之师长驱直入了。在这一点上,苏洵父子还是有共识的,只是苏洵隐晦着表达且点到为止,而苏辙在他的文中却更明确地提出:“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韩魏的地理优势是摆在台面上的,是众人焦点所在,却也是六国“视觉”盲点所在,更或者说是心盲引起的视盲[2]。韩魏面临强秦威胁无法独完,且又有防备东西各国的忧虑,为求自保取下策;无战事的四国没有远略,举目只见微土,隔山观虎,为求私利也取下策;强秦识局深远,直取高地,先通韩魏之障,再破燕赵之谋,招招上策。

秦与六国这一番较量,全在一“地”,却终成一“势”。高地被占,对六国而言也就意味着大势尽去兵败毁灭;占领制高点,对秦国而言却恰恰可以势如破竹一举功成。脚下尺寸之土,竟成立国之本。站在局外的人,看得清明,内心却也无尽感慨六国拱手让“江山”的这份“慷慨”。

三、天时已去,为时晚矣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各中因由终成定数,任你如何力挽狂澜,也难成气候。纵然燕赵有心抗衡,却也是黔驴技穷,无力对抗。秦之壮大,非一日之期,一时之势。它是一只在六国的喂养与纵容里成长起来的狼,其贪婪与欲望可见特殊,其权谋与实力可見非常。昔日六国并排而立的虎虎气候荡然无存,单凭几个残兵弱卒,与虎狼之师相衡,只是徒劳罢了。

认真回看过往,才能清醒认识到,唯时机与气候最不愿等人,因为它常常不被待见,所以当人们想到去靠近时,它早已成烟云飘散;可是也唯有时机和气候最乐意助人,因为它有被需要的感动,所以当人们去接近时,它早已恭候一旁。六国的不待见,终难挽留住有利时机;秦国的有备而来,让其稳操胜券。所以当风云既定尾声到来,六国纵有几多的不甘不舍,却也为时已晚,只能无声退出历史。

站在时间轴上的今天去回首历史,评价是非成败,必然是带着更多非客观非理性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无需分个你我高下。然而却可以明确,以古观古,借助先贤的智慧看待过往,它让我们愈见成熟也更加明理。

参考文献:

[1]童勉之.论史·刺时·讽谏:读苏洵的《六国论》[J].语文教学与阅读,1979(4).

[2]徐伊丽.我看六国灭亡[J].延河,2014(4).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