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2025”中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探究

2018-07-28柳兴国

商情 2018年30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

柳兴国

【摘要】“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对创新提出新要求,为高职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结合产业升级转型,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式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中国制造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一、引言

2010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在许多重要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总体上,也暴露了工业总量巨大而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着巨大困难。很多重要领域,未掌握核心技术,严重依赖国外技术,在产品质量上有待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因此,提高产品质量,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格外重要。

2015年,在借鉴德国等发达国家发展先进工业经验的基础上,我国政府提出中国版的“工业4.0”,即“中国制造2025”,希望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中国工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目前,我国工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传统工业比重较高,先进技术发展进度迟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重大核心技术难以取得突破,科技成果对产业支撑不足等。“中国制造2025出了九大任务,其中之一就是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坚持依靠创新驱动,抓住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带来的重要机遇,打造我国工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加强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①国家和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并扩大对核心技术的研发的投入,重点突破对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在国家重大战略的项目上,主要依靠自己实现重大技术的突破;②要提高创新创造能力,瞄准高新技术发展方向,鼓励和激发全社会创新设计的积极性和活力;③加强制造业标准体系建设,改革原有的标准体系和管理体制,建立新的标准体系,同国际接轨。

二、“中国制造2025”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如何培养能适应“中国制造2025 "的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中国现代工业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体系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中极富挑战性的议题之一,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推动中国到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的重要举措,有助于科学和系统地认识技术技能人才的内涵;有助于高职院校依据地区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更新专业设置,明确课程改革方向,实现特色办学;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职业教育对高等教育学术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简单移植,打破传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局限;有助于理清学术型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区分这两种类型人才的培养形式和途径,建立科学、可持续、符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体系框架。

创新人才在培养中,其专业要反映实际岗位需求,课程体现最新的职业标准动态,教学实践符合实际生产过程,能不断提升自我工作能力,紧跟产业转型升级的可持续发展。这就对人才的培养方式提出了要求。

(一)加强校企合作深度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培养的重要方式,是学校和企业利用各自优势开展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发达国家校企合作中,政府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校企合作,同样需要政府加大宏观调控,从政策、财政支持等方面全面调动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保证合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另外,我国的校企合作多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而各国的校企合作模式都具有鲜明本土化特色,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都有所不同,因此没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模式,我国必须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中国模式。

当前我国校企合作最大的问题是企业参与热情不高,产教深度融合不够。企业与学校成为利益共同体,是推进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创新人才的培养并不是高职院校单方面的责任,企业也应发挥主体地位,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积极主动与学校探索制定最佳的人才培养方案,深入课程的编排与设计等,做创新人才的培养者、监督与参与者,而不是事不关己的旁观者或简单的被动接受者。“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对中国经济发展短板做出了全面分析,明确了重点发展目标和方向,对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新的要求,因此,企业和职业院校应作出快速的响应,扩大校企合作的规模,深入挖掘合作形式、合作内容、合作范围。

(二)扩大国际合作广度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全球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促进了国际分工的产生,因此各个国家都实施了重振制造业以求突破经济发展瓶颈的策略。比如,美国制定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制定了《德国工业4.0战略》,英国颁布了《英国工业2050战略》。《中国制造2025》应广泛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加强技术信息交流,互利共赢。

因此,高职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扩大国际视野,给学生及教师提供国际学习交流的平台与机会。一方面,高职院校在立足地区发展重点以及自身办学优势的基础上,与国外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把合作范围扩大到师资的共享、课程共同建设、教材合作编写、培养形式多样化和合作模式多元化尝试等方面。另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许多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参与进企业所在国的职业教育过程,立足于地区实际的技术技能人才,更好的服务于跨国企业和当地社会发展。

三、结语

“中国制造2025”旨在通过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与生产效率,使我国成为制造业强国,这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与要求,高职院校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前提下,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并扩大国际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

[1]周建松,唐林伟.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M].浙江: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4,(5).

[2]黄玲青.六位一体课程模式高职教材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36).

[3]王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

[4]张延平,李明生.我国区域人才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协调适配度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03).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