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泡沫与控制

2018-07-28曾思琪

商情 2018年29期

曾思琪

【摘要】近年来,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金融运行“脱实向虚”现象被广为诟病。本文介绍了金融泡沫类型,简要叙述了有关金融泡沫成因的理论,进而分析金融泡沫对经济冲击的影响,以及对金融泡沫的相关应对措施。

【关键词】泡沫类型;泡沫成因;泡沫防范与控制

一、金融泡沫的类型

金融泡沫就是金融资产的价格过渡偏离资产价值。就如泡沫这个名词,金融泡沫是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在一个连续过程中陡然涨价,一些人预期会继续涨价,于是又吸引了新的买主,而对这些资产本身的盈利能力是不感兴趣的。接着就是价格暴跌,最后以金融危机告终。

金融泡沫一般可分为投机性金融泡沫、交易性金融泡沫、非理性金融泡沫、理性金融泡沫、传染性金融泡沫。其中,理性金融泡沫是指在理性预期框架内出现的泡沫。它有三个特点:连续性——只根据基础价格预测实际价格时,预期可能有偏,如果单边误差是持续的就形成了理性泡沫;持续膨胀性——由于认识到泡沫迟早会破裂,投资者会将泡沫破裂的损失风险作为资产价格形成要素,形成风险溢价。风险越高,溢价要求越高,资产价格偏离基础价值,偏离程度随时间递增,最终使泡沫破裂;泡沫不为负一一资产价格的增长可以分为基础价值的增长与理性泡沫增长,且基础价值的增长远低于资产价格的增长。传染性泡沫是指:偏离自己的最优判断而推测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和选择,导致投资者互相模仿,形成“羊群效应”,产生极端行为模式。

二、金融泡沫的成因

金融泡沫的成因很多,可以有:经济过度货币化、金融资产膨胀、金融衍生品泛滥、经济自由化、资本跨国流动、基金冲击等。

金融资产泡沫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它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有其宏观经济条件和微观经济条件。下面具体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分别分析。

宏观经济条件主要是制度因素。首先,货币的形式不断演变,从贵金属,到纸质货币,再到现在的电子货币。货币的虚拟化倾向,使经济有了向非生产性领域发展的倾向,为金融泡沫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货币数量的越发具有不可操控性,也为金融泡沫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其次,信用制度的发展使经济缺乏现实的物质基础,随着信用关系而产生的金融工具,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广泛使用和多元化发展又使得金融泡沫有了更多的载体。

从微观因素来看,投资者往往对未来的预期、风险的偏好程度不同,他们的投资行为必然会引起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再加上信息不完全,投资主体拥有的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尤其是在不成熟的股票市场中,其投资行为常常带有投机性,庄家与庄家的博弈、庄家与中小投资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行为就很容易引起股价的大幅涨跌,从而导致股市的泡沫化。

三、金融泡沫对经济的冲击

目前,对于金融泡沫对经济产生正面效应还是负面效应的讨论非常之多。大体上有:正面效应包括保证资本市场融资功能(价格发现);可能会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可能会刺激技术进步;财富效应拉动消费;抑制通胀。负面效应包括降低资源配置效率(“挤出假说”);扭曲资本市场功能;破坏宏观经济稳定;干扰金融系统运作(“金融支配假说”);加大贫富差距。总的来说,金融泡沫对经济的冲击相关理论研究还存在争议,尚无定论。

四、金融泡沫的防范与控制

对于金融泡沫,一方面要保持对可持续泡沫的质疑,一方面要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引导、鼓励技术创新。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建设有力的中央银行调控体系。由于市场失灵的客观存在,金融市场也有出现严重失灵时,此时政府就有必要通过适当的干预来进行调控。此外,金融泡沫的形成、发展、膨胀与银行信用的过度的信用扩张有着密切的联系。信用的膨胀为市场投机性泡沫的过度膨胀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并起到促进作用。政府应控制货币供给,抑制信用膨胀。

加快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金融泡沫带来危机的同时,也为一部分人带来了丰厚利润,很有可能成为违法违规操作者的工具。要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加强金融监管,严厉打击市场上的违法犯罪行为,从而建立一个有序良好的市场环境。

加强信息披露的规范性。由于各方信息不对称,加上投资者的趋利心理、部分违法者的操纵,很容易造成本文前面所说的投资者开始跟风操作、羊群效应,最终会使泡沫膨胀的速度逐渐加快,并导致泡沫最终崩溃。加强信息披露的规范性,使信息具有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有利于对市场主体进行合理监管,在市场中形成良性氛围,使投资者更多地进行投资而非投机,从而提高市场稳定性。只有這样,我们资本市场中的泡沫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张衔.金融专题研究张衔教授讲义,第八专题《金融泡沫与控制》.

[2]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3]薛伟贤,冯宗宪.网络经济泡沫解析[J].财经研究,2004(1).

[4]刘立峰.虚拟资本运行与经济泡沫形成[J].财经问题研究,2000(4).

[5]徐滇庆,于宗先,王金利.泡沫经济与金融危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