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考
2018-07-28周文秋
周文秋
摘 要:我国教育在新课改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而对高中英语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通常高中的英语教学是课堂上开展的,因此在这个时期,我们需要不断地完善高中英语教学,并在原有模式上进行改进,以创新出一套适用于新时期的教学模式且适合学生高效学习的方法。因此对传统的教学环境、方式、模式等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并探究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创新。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英语;教学模式;改革
在新课改背景下,对高中英语教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授课方式,将全程讲述知识的形式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并进行思考的形式,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达到新课改中教与学有机结合的要求。但在以往的单一的教学方式中,学生难以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因此需要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式,针对课堂问题进行改革创新,以寻找出适合学生学习的高效教学方法。
一、传统教学环境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师生交流的不畅通
在以往的教学课堂中,一整节课都是教师在进行讲解,而课堂的开展流程大致是:①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②讲授本节课需学习的内容、知识要点。③布置与本堂课相关的课后作业。教学流程采用这样单一的形式,不利于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而且整个过程都是教师在主导,学生被动接受,在这个前提下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就有所欠缺,学生难以快速融入课堂中,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不高。
2.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落后
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落后,使用的教学道具仅是教材、黑白、粉笔等。但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下,落后的教学方法便显现出其局限性、低效性,难以满足当下教学的需求。同时这样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度、新鲜度,影响到学生对英语课堂的兴趣,进而使学生难以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高质、高效学习。
3.课堂的教学氛围不和谐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氛围常常呈现出不和谐的状态,而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明显存在不平等,使学生在进行课堂互动、回答问题时产生紧张、害怕的心理,特别是被教师叫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这种不和谐的地位与氛围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发展,并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英语教学的开展。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以及创新
1.师生互动法教学
针对传统教学方式中师生缺乏互动交流的问题进行创新改进,在新时期中采用新的师生互动法教学,从而改善课堂中沉闷的教学氛围,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达到英语课堂的有效管理要求。例如可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插入小组讨论环节,设置一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小组进行讨论后选出代表用英文发表小组的讨论结果,便可以让每个学生均参与到课堂中。同时也可以开展有奖竞答的形式,对于起来竞答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以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踊跃发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开展互动性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加专注于课堂内容,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同时师生的互动,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2.多样化教学法
针对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激起学生兴趣。如使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利用多媒体与网络的便利性与多样性寻找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也可以在教学中进行情景教学,如学习购物板块的内容时,创设购物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扮演角色,并用课堂学习的英语知识进行交流,进而增加学习的多样性,并为学生锻炼、实践英语口语提供平臺。
3.艺术化语言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艺术化的语言教学法,语言教学有肢体语言与直接语言两种形式。在课堂上教师根据传授内容及自身动作将这两种语言有机结合,并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语言。例如当教师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应使用肢体语言,轻轻拍一下学生肩膀或点头示意,避免使用直接语言,对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伤害,而且这种形式学生更容易接受,也不会因此产生抵触心理。而当学生正确回答问题时,可以采用good,excellent等直接语言,向学生表示赞扬,从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在新课改背景下,创新高中英语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在英语课堂上采用师生互动法教学、多样化教学法、艺术化语言教学法等创新方法,不仅可以消除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融入教学中,参与到课堂互动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果,进而高效达到教学的要求与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庆彩,徐鲁娜.浅谈任务型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6(36):57-58.
[2]叶小茹.新课改背景下加强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具体措施[J].校园英语,2016(10):201.
[3]陈娟.新课程标准下探析高中英语教学中语篇语境的互融教学[J].中学生英语(高中版),2014(36):80-81.
[4]石正一.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探析[J]. 课程教育研究,2013(14):86-87.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