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敬畏生命思想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关系

2018-07-28吴雨婷

神州·下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社会文化生态文明教育

吴雨婷

摘要:敬畏生命思想将伦理范围扩展到一切生命,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样的理念既能适应时代需求,也能和中国传统思想产生共鸣。将敬畏生命思想引入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体系,能够有效整合各种零散的伦理思想,增强教育效果。推动社区教育与敬畏生命思想结合,能够扩大受教育人群,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全民性和终身性,最终使敬畏生命思想成为一种社会文化。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敬畏生命;传统思想;社会文化

一、培养敬畏生命的意识

生命伦理学的奠基人阿尔伯特·史怀哲在其著作中称“由于受制于神秘而残酷的命运,我们大家都处于这样的境地:为了保持我們的生命,必须以牺牲其他生命为代价,即伤害、毁灭生命而不断犯下罪过……自然界中的生存与毁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伦理的人对生命的保存和改善在大自然面前是微不足道的。但敬畏生命不会因此变得毫无价值。”[1]

因为,敬畏生命伦理的关键在于行动的意愿。行动的意愿能够带来外部的改变,这样的意愿是需要培养的。有关如何培养行动的意愿,史怀哲给出的解答是将敬畏生命上升到文化层面,在他看来文化的目的是“实现知识、能力和人的社会化的一切可能的进步,并由此共处促进个人内在完善……敬畏生命完全具备这样的特征。”当敬畏生命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它便能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思想与行为。

敬畏生命在我国并非无源之水。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生命,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周易.系辞下》称:天地之大德曰生。意思就是说天地间最美好的道德就是使万物生生不息。传统文化历时千年,深刻影响着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正如史怀哲在《中国思想史》一书中分析的那样“中国伦理包含一种来源于自然感受的对生物的同情之心,这种同情之心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渐渐形成,并在民众的思想方法中渐渐固定下来”。[2]当然,因为时代所限,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缺乏逻辑完整性,不可避免的带有理论零散的缺陷。[3]敬畏生命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可以使这些零散的伦理观念成为一个整体,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因此受到广泛关注。实际上,自1973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环境教育。1980年环境教育被正式列入中小学教育计划和教学大纲,成为了国家教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它是人类环境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即“环境教育”向“可持续发展教育”转变。[4]次年,我国为贯彻大会精神而颁布《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要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融入整个教育过程。从此中国环境教育也逐渐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如今,我国实行的生态文明教育教育便是在环境教育和持续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内容较之以往更为丰富。经过多年发展,生态意识逐渐深入人心。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理念阐述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史怀哲的敬畏生命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爱且尊敬一切生命,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达到其最高度的发展”,两者观点相似。[5]由此可见,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符合当今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的需要。生态文明教育拥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它是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而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原理、原则与方法融入现代全民性教育的生态学过程。敬畏生命思想作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社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教育,将敬畏生命思想引入教育体系,有助于将敬畏生命思想上升到文化层面,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一)丰富环境专题教育内容

目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采用渗透模式,即将环境教育的内容融入到现有各种学科之中。这是目前国际环境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渗透式教学无需单独设立课程,能够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但渗透模式分散性强,涉及学科多,教师多,教学过程中非常容易导致知识的遗漏和重复。因此,2003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大纲》要求中小学结合现有环境教育内容进行专题教育。通过专题教育的模式,整合教育资源,弥补渗透模式的不足。

将敬畏生命思想引入专题教育,可以将各种零散的伦理思想联系起来,使整个环境专题教育更加具有权威性和逻辑性。一方面,敬畏生命思想可以与传统文化取长补短,互相结合。另一方面,因为敬畏生命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在专题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联系中国当前的生态问题,例如,动物保护、大气污染等。借此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方法与能力,培养学生对环境友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选择有益于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

(二)终身教育

要将敬畏生命上升到文化层面,需要依赖长期教育。单单依赖于学校教育,显然并不能满足这个的需要。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人们生活在各式各样的社区之中。社区教育本质上来说是教育与社区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形态。社区教育的目标是提高社区内全体成员的素养和生活质量,培养有知识、有能力、以社区发展为己任的优秀公民。将敬畏生命思想融入到社区教育之中,能有效的扩大受教育群体,提高影响力。

虽然社区环境教育是非常松散的,基本没有统一的内容,更加没有完善的体系。在教育效果上,与学校教育不可同日而语。但社区教育亦有其自身的优势,社区比学校更为接近社会,生态环境日新月异,各种生态理念和技术亦随之不断更新发展,社区教育可以与时俱进,使人们及时了解生态环境发生的变化,更快的向人们传递环境教育方面的新知识,新观念。敬畏生命思想可以随着这些变化,不断充实自身,发展完善。人们亦可在各种生态思想相互冲击的过程中得到启迪,不断提高生态意识和素养。

参考文献:

[1]阿尔贝特·施韦泽著,陈泽环译.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2]阿尔贝特·施韦泽著,常暄译.中国思想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许芳.史怀泽“敬畏生命”伦理思想研究[D].长安大学,2014.

[4]陈丽鸿,孙大勇.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第44页

[5]阳海燕,杜丹,胡颖.史怀哲敬畏生命伦理学及其生态启示[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4(03):75-78.

猜你喜欢

社会文化生态文明教育
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广告语中的社会文化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
论广场舞对社区、村镇居民的重要性
关于 “机械复制”的思考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六曜与日本文化
法国社会文化对现代政治制度变迁的影响及其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启示
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性别差异的体现
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