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历史学科中的核心素养

2018-07-28李志伟

神州·下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家国史料

李志伟

核心素养体系是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是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和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核心素养更加明确了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教育的方法,以适应当下经济时代的需要。为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提出更具体的培养方向和要求。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而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目前,有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即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

一、历史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考察分析,这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

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和运用地图。在讲述红军长征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结合地图,将红军经过的重要地点和时间,在地图中以动态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通过直观感受,更容易形成历史时空观念。课堂中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认识历史事件的横向纵向联系和知识的迁移能力,构建文明史的坐标体系。在讲述长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长征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升华长征精神。在课堂中通过时间将知识横向纵向联系起来,可以帮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史料实证的方法

史料实证是对获取的可靠的史料进行推理和论证,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识。重视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去伪存真,这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和方法。

史料实证重在强调科学实证的精神,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意识和能力。故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除了呈现可信的史料外,直接运用史实完全是可以且必要的。如在历史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联想到不同历史时期差异明显的社会经济状况。通过唐代前期农耕社会的中国、唐朝后期文化教育的发展,最后,在分析总结中,重点强调人们对时间的感知需借助空间的变化这一观点。当我们通过两张历史地图呈现空间变化时,本身就在向学生传递着时间的概念。历史倘若缺少了时空要素的话,那么便犹如大海中的航船不知方位一般。所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一定发生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中。在教学中,历史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挖掘历史的真,这种真和尊重,便是最大的人文追求和家国情怀,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感悟,以及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三、关注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历史知识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与判断。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事情的解释,这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这个素养主要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历史的解释能力。学生通过接触不同的史料和历史叙述,理解历史学家和他人是如何通过不同的手段和不同的方式形成对历史的解释,并探讨他们的意图,评价各种历史解释的意义和价值,思考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重要性;了解为什么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价值体系会导致不同的评价;通过对历史进行实事求是的阐释和评判,学生学会去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四、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通过唯物史观对所认识的史实进行全面客观考察,这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透过历史纷杂的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的阐释和评判,既包含了叙述者对史事描述的整理与组合,又体现了叙述者对历史的立场、观念等。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解释历史和评价历史,对历史事物进行价值判断。历史学是揭示人类历史进程的学科,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叙述和阐释。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到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有:社会存在決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历史解释的首要出发点。阶级斗争是历史的直接动力,是分析历史的重要视角。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时势造英雄。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历史进程。教师在课堂中,指导学生通过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揭露历史本真,从而凸显唯物时观。

五、培养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指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通过历史学习,能够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国情,认识祖国的历史发展趋势,树立民族自豪感,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历史学科《纲要》要求“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

这五个方面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它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是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今后指导历史教学、开展学业质量评价等的指针。

参考文献:

[1]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历史教学》,2012年第11 期。

[3]何成刚:《历史核心素养的提炼与培养》,《历史教学》,2016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家国史料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谁咬得更厉害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