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型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及其教学范式建构*
2018-07-28庄卫军
庄卫军
摘要:活动型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作为课程理念的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观在课程观上的反映,是新的历史方位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必然诉求。新的课程需要新的教学范式:目标设计整合化,以素养为导向;内容设计活动化,以议题为抓手;活动设计内容化,以学生为主体;学习设计辨析化,以价值为引领;师生关系交往化,以互动为特征;评价设计综合化,以行为为表征。
关键词:活动型学科课程;议题式设计;教学范式;思想政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5A-0065-04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这就明确提出了一个德育新理念:把思想政治课由理论知识教学的“讲授型”课程塑造成“活动型”课程,以期通过学生主体性的激发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然而,若要切实发挥这种创造性教学理念的内在张力,需要在全新的课程实施价值坐标中,为教师提供一种相对具化的教学范式。
一、活动型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内涵
明确提出塑造活动型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是此次基于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首创。教育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朱明光指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内涵是:学科课程采取包括社会活动在内的活动设计的建构方式,即‘课程内容活动化;或者说学科内容的课程方式就是一系列活动设计的系统安排,即‘活动设计内容化。”[1]
活动型学科课程具有以下几个规定性:第一,从课程类型分析,它本质上依然是一门学科课程,而不是活动课程。其学科内容是确定的,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和法律等各种不同的学科内容,是根据各种知识的逻辑顺序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系统组织的。第二,从课程实施分析,这一课程以活动为载体。这里的“活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活动教学”,而是承载了知识性内容的系统化、结构化的活动,是知识性内容的呈现方式,即“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内容化”。第三,从课程操作来看,议题化是其重要抓手。此处的议题不是一般教学中的问题或者探究主题,而是具有统领学科内容和价值、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议题。
概言之,活动型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是一门以活动为特征,在课内外围绕一定的议题,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增强体验,认同主流价值观并导向相应行为的学科课程。它侧重帮助学生在课堂中围绕议题,整合相关内容,引导价值判断与选择。同时又需要学生走向社会,贴近生活,培养综合运用多个模块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
二、活动型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建构的必然性
(一)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构建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观
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建构不仅是概念上的转换,更是课程内涵和实质发生变化的诉求,是哲学观在课程观上的反映。“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之间的关系是课程理论、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2]课程与哲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哲学制约着课程观的产生、发展和变革。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哲学,批判了赫尔巴特的主智主义的教育观,构建了以儿童经验为中心的实用主义课程观。而要素主义则用理性主义哲学对实用主义课程观进行批判,主张把学科课程当作课程的主体。另一方面,课程观对哲学的选择又具有能动性与相对独立性。人们总是会根据实践和现实的需要去哲学宝库中选择支持自己理论的思想武器。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基本的观点,强调必须从人的存在和发展方式,即实践的角度去揭示人与外部世界、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在世界观意义上,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构建是“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实践需要,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教育如何解读人与世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致力于变革传统课程那种站在世界“发展之外”观世界的世界观;在认识论意义上,强调从主体“学”的角度出发理解人与知识的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突出学生作为主体在学科知识、关键能力和价值形成中的“判断、选择、反思与建构”作用;在辩证法意义上,强调变动不居,适时打通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壁垒,突出教育哲学发展的反思和批判本质,不断推动课程的发展与创新;在历史观意义上,强调从教育的历史发展,尤其是新时期如何落实立德树人,培养“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活动中去解释课程发展问题,最终实现了新的课程论在世界观、认识论、价值论和历史观在实践上的统一。
(二)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构建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一方面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内容,即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另一方面也明確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的思想。我们认识到作为世界观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自觉地按照这一认识结果去解释和处理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这时候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就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这种方法论是世界观的,也是教育学的。二者同构才能真正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达成。课程内容是世界观的必然体现,教学方法则是实施教学内容、保证教育目标的教育学举措。实践表明,世界观的培育不同于一般的智育,它不仅存在知与不知、懂与不懂的矛盾,更存在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矛盾,没有学生内在情感意志力的参与,是无法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特殊本质,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一方面凸显观点,另一方面关注过程,关注学习者亲力亲为的思考和行动,把活动过程的体验提升到课程目标的高度进行设定,活动成了承载内容目标的基本方式。活动超越了简单的手段和途径价值,学生的探究、发现就具有了系统化和深度化的行为特征。学生的自主辨识意识增强,自觉选择权利得到保障,才能使其真正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观点,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
(三)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构建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必然诉求
现代性是西方启蒙运动后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文化议题,强调对传统社会的反思和对现代社会的建构,是社会现代化过程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表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筹和引领,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理路和鲜明的时代特色。然而如何达成这一目标,需要不断研究和揭示新的环境下人们思想的形成、发展和转化规律,从社会发展和知识创新的上位高度审视和思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现代结果,比较凝练出其现代化的本质属性,探索顺应时代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来看,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实施,注重的是政治、经济、哲学、文化、法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的“知识性传授”,而对于这些原理的具体应用和实践,尤其对是思想道德品质的行为表现、关键能力的培养等重视不够。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经过建设性的反思和批判,以活动作为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重点突出学习者的行为表现,突出在动态中描述、解释和传授知识、习得能力。这既是一种触发学习者个性和思想活力的創造,更是按照现代人的精神活动和思想道德发展规律的德育课程创新。
三、活动型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教学范式建构的基本理路
(一)目标设计整合化,以素养为导向
聚焦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标志性追求,是活动型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的导向性要求。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明确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要素在内容上相互交融、逻辑上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要在整体把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独特价值的基础上,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它们进行整合。整合的思路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实践活动的设计,打破三者之间的壁垒,尤其要将静态知识动态化、境脉化,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二是通过学习过程进行整合,教学实施过程化、结构化、主体化。“活动”和“过程”为走向目标的路径,而不只强调“内容”和“结果”。
(二)内容设计活动化,以议题为抓手
活动型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以活动为特征,学科课程采用包括社会活动在内的活动设计方式,即“课程内容活动化”,让活动成为承载内容目标的基本方式,“使课程活起来,让学生自己真正学起来、探究起来、思考起来”[3]。内容活动化的关键是议题。从内涵上分析,这里的议题简单地说就是活动的主题,是教学内容的凝练。它与议题中心教学法中的议题不同,关注的不是争议性,而是活动性。从实施上分析,议题引领学生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必要支持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协同工作,将个体性学习升华为社会性学习,并通过交互活动中的分享、启发,逐步深化学科理解,提高辨析能力,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
(三)活动设计内容化,以学生为主体
活动型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与传统思想政治课程的最大区别是以活动作为学科内容的载体,即活动设计内容化,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学科内容的呈现方式就是围绕一系列活动设计展开的,以议题为抓手的活动贯穿课程和课堂教学的始终;第二,每一个活动设计都是以知识性内容作为支撑的,从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思维性活动,到追寻理论来源、分析事件缘由、研究解决方案的探究性活动,遵循的都是学科逻辑而不是简单的生活逻辑。即使是社会化的活动,也是课内议题活动的延伸、拓展和深化。从注重实践到以活动作为呈现方式,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实践的主体,在参与、合作、表达、分享、解释的活动体验中,通过自己的意向和愿望理解学科知识、形成关键能力、内化主流价值。
(四)学习设计辨析化,以价值为引领
思想政治课课程性质的独特性决定了课程教学必须凸显价值引领的意义。此处的价值指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越来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然而,价值的获得不是外在灌输的结果,必须经由学生的体验、感知、选择、内化和行动等一系列的转化过程。而帮助学生通过对典型范例的比较、辨识和分析,提高认识、增强价值选择与价值判断能力显得尤其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直面复杂多元的价值环境,认真思考那些冲突、对抗或者使价值观扑朔迷离的问题,让他们弄清楚其中的差异、适用条件与意义走向,深入思考每一种选择的可能后果,在做出谨慎判断后要珍爱这一选择,并将选择分享给同伴,主动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采取相应行动。如此这般,教师通过学生日常的价值分析、价值评估和价值选择的自主辨识学习方式的设计,逐步发展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在澄清纷乱价值观的基础上做出理性判断,形成主流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
(五)师生关系交往化,以互动为特征
课堂是教与学的统一体,更是师与生的统一体。师生关系的优劣不仅影响着学生知识性教学目标的达成,更影响着他们社会性知识的习得。1932年沃勒在《教学社会学》一书中将师生关系认定为一种制度化的“支配-从属”关系,后虽有伍贝斯等人关于教师人际交往行为研究的影响,终因教育决策部门将其视为影响学生学习的“软角色”而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深刻地反思,不少学者指出学生学业失败、社会认知与情感行为问题的出现,师生关系疏离和破裂是主要原因。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和结果等,更影响着教师自己的角色认同和工作态度,若处理不当,将直接引发职业倦怠。因此,是否能够构建一种新型师生关系,是所有教育教学必须考虑的问题。活动型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建构为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以议题为抓手的教学中,“关系”与“互动”成为课堂的第一性质,师生角色具备了不确定性:教师有时候是组织者、赞赏者与提升者,有时候是参与者、聆听者与观察者;学生有时候是聆听者与思考者,有时候是讨论者与表达者。当课堂实现了“去中心化控制”,既不以教师为中心,也不以学生为中心,而是呈现一个动态变换的中心,师生之间的传统关系就必然被打破,新型的师生关系随之建立。
(六)评价设计综合化,以行为为表征
毋庸置疑,评价方式一直是课程实施与教学的指向标。若评价方式不能体现课程效能,再好的课程理念也是枉然。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评价方式才能指引活动型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呢?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需要构建一个“更平衡、更综合的评价体系”[4]。这一评价体系要能很好地支持活动型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效能。第一,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要紧紧围绕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建立激励学生不断成长的发展性评价机制,“综合评价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政治认同度、价值批判力、法治素养和社会参与能力等。”第二,关注过程与学生的行为表现。教师要专注学生核心素养的行为表现,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创造成果的过程表现,在测量方面,既要注意标准化,也要關注差异化。一方面,这些表现必须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根据不同层级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的指标要素进行结果测定,关注标准型;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运用相关知识、技能,寻找不同路径,表达不同见解,提出不同方案,尊重差异性。第三,评价设计综合化。教师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多元主体参与、多场景多要素分析,充分收集学生的表现信息,确保评分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总之,活动型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是课程性质的突破,更是未来德育新范式的积极尝试,如何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检验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朱明光.关于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4):4-7.
[2]朱志平.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5):4-8.
[3]韩震.核心素养与活动型课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3):4-8.
[4]Linda Darling-Hammond,Frank Adamson.Beyond basic skills:the role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 achieving 21st century standards of learning [M].Jossey-Bass,2014:23-29.
责任编辑:石萍
Activity-Based Ideological-Political Curriculum and Its Teaching Paradigm Construction
ZHUANG Wei-jun
(Jiangsu Qingjiang Middle School, Huaian 223001, China)
Abstract: Activity-based ideological-political curriculum, as the creative idea, is the reflection of Marxist practical philosophy in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s the internal requirement of educational law in the new era, and is also the indispensable pursuit of modern political education. New curriculum needs new teaching paradigms: goal designing integration aiming at accomplishments; content designing activity targeting issues; activity designing content with students as the subjects; learning designing differentiation with the guidance of value; teacher-student communication characterized by interaction; and assessment designing comprehensiveness with the representation of behavior.
Key words: activity-based discipline; issue-focused designing; teaching paradigm; ideological-political teaching